[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有公车处,皆能朗诵诗歌
太平洋两岸最近发生两件雷同之事:第一,为庆祝4月全美诗歌月,圣他克拉拉县桂冠诗人阿希顿(Sally Ashton )发起「移动诗歌」(Poetry on the Move)活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圣县的「移动诗歌」比赛五位优胜者,把他们的作品,于4月和5月张贴在圣县各公车上。

第二,在上海,一群热爱诗歌的女青年,最近在上海地铁推出诗歌「闪读」活动。

她们选了200多首诗,有席慕容、徐志摩、普希金等人作品,也有海子、丁当、顾城等人的现代诗歌。在不同地铁线,推出不同主题诗歌,如「幸福」、「童年」、「爱情」等主题。女孩子们把印着诗歌的稿纸送到乘客手中,请大家和她们一起诵诗。

这两件「诗事」并非新创。1986年,时在英国的美国作家查内克(Judith Chernaik),和两位诗人Cicely Herbert以及Gerard Benson一起,在敦伦发起「地铁诗歌活动」(Poems on the Underground):在3000多个地铁广告牌上,印出古典、现代以及外国诗歌。此应为「地铁诗歌」之滥觞。

这项活动,后来蔓延至英国其他城市以及一些国际大都市。

西风东渐,2006年,上海英国总领馆和上海地铁公司合作,在上海地铁举办「地铁诗歌」,展示一批外国诗人作品。2010年,上海再现「地铁诗歌」。2011年,北京地铁也推出「诗歌坊」。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经」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足见中国诗歌历史之悠久;新唐诗收集了2000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足见唐朝诗歌之盛。此外,多首中国古典诗词及元曲,在西方现代诗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

历史上中国诗歌曾非常普及,「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那是宋朝柳永的词;唐朝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老妪能解」。

今非唐宋,时代不同,民众文化活动日趋多元,现在写诗读诗者愈来愈少。很多年前,中国大陆就有这样的说法: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

但是,无论是古典诗、现代诗、中国诗、外国诗,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教育下一代时,诗歌不可或缺。

经网上搜索,旧金山过去似无类似的「地铁诗歌」活动。今后在5月即亚太裔传统月,不妨选一些中港台、印度、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诗人作品,以双语并陈方式,刊印在湾区各公共交通线的广告牌上,给民众一些诗的洗礼,应该不是「西施效颦」吧?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