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中国演艺「走出去」的推手
西方歌舞剧经典「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在中国巡演得如火如荼,东方精品舞剧「丝路花雨」和「清明上河图」,也在世界舞台赢得满堂喝彩。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之间,离不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CAEG)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的视野和谋略。他是刚刚正式启动的,和美国国际管理艺术集团(IMG Artist)共同投资成立的,中美环球演艺股份有限公司(Sino American Global Entertainment Inc.)中国投资公司的代表。他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引进来」不能怕竞争,「走出去」要「适销对路」,优秀文化作品靠传承,也靠市场。张宇祖籍山东济南,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济南一家工厂做铆工,1977年恢復高考,他一举考入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他分到了中国文化部的对外文化联络局,一度被派往巴西常驻,1990年加入现在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至今已23年。正是这些年的坚持向前,让「张宇」这个名字在中外文化推广之中愈加响亮,中国的文化产业和优秀的文化产品更是昂首阔步走向国际。据张宇介绍,近年来中国文化准入方面呈现的新特点,莫过于雅俗共赏、观众广泛的百老匯歌舞剧,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它都可能继续引领潮流。以「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为例,两部剧作自演出以来叫好叫座,三年售出的门票预计能够突破100万张大关。在美国,歌舞剧只在纽约等大城市普遍,中西部很难看到,而进入中国的发展态势则一片蓬勃,无论东部的沿海城市,西部的西安、西宁、兰州、贵州、重庆、成都,还是北边的哈尔滨,南边的海口,东南西北遍地开花。另外,与直接引入英文版不同,中文版拿到手的只是合同,演职人员都要自己筹备,于是来自伦敦、台湾等各个地方的资源全部集聚一堂,共同打造了中文版在中国的演出盛况。讲到这里,张宇说:「在不好做中还有曙光、还有春天!」是感慨,也是欣慰。而国外文化的引入,是否会挤掉本土产品的市场?他目光坚定,微微一笑:「文化自信先从不怕挑战、不怕竞争开始。好东西永远不会被击垮,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才是大国风度。」「引进来」大刀阔斧,「走出去」也从没有甘拜下风。在张宇看来,「走出去」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市场这条路,因为市场的选择最终是观众的选择。中国的文化演出到美国来,只要能把票直接卖给美国的观众就是成功,这叫「适销对路」。如果买票的美国观众寥寥无几,最后要靠大批量赠票给在美华人以支持祖国文化事业,那这种「走出去」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所以说,走出去也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应该尽量多做一点能够卖得出去的东西。」在这方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所打造的演出产品没有让人失望:小剧场歌舞剧「寻找初恋」第一轮20周的表演就创造了160场爆满的惊人数字,而支撑这160场的演员仅靠三人,其中一人要在18个场景中扮演角色,一场演出要更换服装18套;「舌尖上的中国」舞台版、音乐喜剧「公主的盛宴」,Beat-box、街舞、歌剧、武术、3D投影等样样齐全;国内首个把少林功夫搬上舞台的「武林时空」,自2000年到现在累计演出1000多场,美国、欧洲、澳纽踏遍……「这样的剧都有实力走出去,演出市场和出版社一样,不仅需要畅销书、更需要长销书。」此次和IMG共同投资成立中美环球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张宇表示这是双方多年合作、彼此信任的结果,去年终于决定在纽约合资成立文化公司。「以前属于一把一算、散装式合作,一起开公司则像组建家庭,是正式的、需要举行婚礼的,是想要以后生孩子的。」纽约是众所周知的演出中心,其演艺潮流一直在影响着全世界,双方的结合能帮中国藉助IMG的渠道、路径、媒体资源以及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把「适销对路」的演出有序推进美国市场。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市场整体比中国市场成熟,但美国市场趋于饱和,成长空间有限,中国拥有的是增长和发展中的市场,IMG也希望将自己的产品,特别是其主打的古典音乐品牌通过合资公司送到中国去。而终极目标则莫过于中美双方扬长避短,未来携手制作一系列的作品造福观众。张宇也强调,不能丢掉「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的精神。中国元素、国际制作的问题不大,但怎样把中国故事变成国际表述就有讲究。中国节目用再纯正的美妙音乐去翻译,美国观众也不见得能懂,因为它牵涉到文化冲击和概念置换。以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为例,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如果只是把丝路、花和雨叠加在一起,美国观众绝对一头雾水。而直接翻译成「丝绸之路」则干净漂亮,但凡对中华文化有些兴趣的美国观众都有概念,所以说切入的载体一定要找准。张宇说,合资公司虽然已经正式启动,但不会仓促推出具体项目,与其着急拿成果、不如多花时间进行市场调查。「重在长期,情况不明决心大,这样会害死人的啊!」少说一点,多做一点,最关键的不是一开始就空想做什么,而是先把模式搞准、摸清,这样的话,未来的项目才会无限多,发展空间才会无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