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偶像剧演员 张家宁攻戏剧治疗
许多人初见张家宁,都会对她的一双大眼睛和甜美笑容印象深刻。但她开口说话时,却是有条有理,又具有满腔热情。更难想像她从高中开始接触台湾演艺圈,活在缤纷的水银灯和掌声下,仍能坚持想法,一个人到旧金山就读加州整合认知学院(CIIS)心理咨商研究所,专攻许多华人没听过的「戏剧治疗」。
运用角色扮演 达到疗癒目标
从过去的偶像剧演员角色,到未来担任专业心理咨商师,张家宁如何成功转换?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连性?她又如何打破华人对心理咨商的刻板印象,让民众愿意接受以戏剧治疗来解决心理问题?
记者问:什么是戏剧治疗(Drama Therapy)?戏剧治疗如何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
张家宁答:戏剧治疗是一项新的心理咨商方式,有目的性地运用剧场游戏、心理剧,达到疗癒的目标。
参与者会与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即兴自发性(spontaneity)连结,并且进一步从角色扮演和表达练习中重新省视过去和现在的自己。
戏剧治疗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疗癒(Self-Healing)的能力,这种咨商方式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把抽象的思考具体化,治疗师会协助当事人从适当的心理距离了解自己,找到处理情绪、行为问题的方法。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由各种角色所组合而成。透过戏剧治疗,当事人以角色切换达到自我觉察,在表达的同时了解真实和理想中自我的差距,以及家庭和社会的讯息如何影响自己,进而突破个人生命瓶颈,达到自我成长。透过自我觉察,人才会活在当下,而不被过去或未来紧紧牵绊。
常听朋友「诉苦」 决定读心理系
问:妳在大学时为何选择心理系?后来又怎么会想要专攻戏剧治疗?
答:我在高中时曾有一段低潮期,那时候看了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就引起对心理系的兴趣。加上在朋友之中,我一直是听大家吐苦水的人,也觉得自己应该满适合唸这个科系。在台湾学校的心理科系中,台湾大学重认知心理学、政治大学重工商心理学、辅仁大学重社会心理学。我对社会心理学比较有兴趣,所以决定读辅大心理系。
在辅大求学时,有一位副教授专攻戏剧治疗,让我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再加上在大学求学期间,我已经进入演艺圈,拍过几部电视剧,发现演戏是一种很有力量的工具,所以就决定往戏剧治疗发展。
演艺圈太现实 价值观不契合
问:妳曾经在台湾当偶像剧演员,是如何进入演艺圈?又为何放弃?
答:我在升高中的时候,参加综艺节目「我猜」的「国民美少女」单元。不过上大学后才正式进入演艺圈,以偶像剧「18禁不禁」出道。我们家家教很严格,家人觉得演戏OK,也相信经纪公司的规画,我自己也想多方面尝试,所以开始当学生艺人。
大学毕业后,我给自己多一年时间在演艺圈冲刺,同时也着手申请研究所。我发现演艺圈的环境不太适合我,他们对于外表的要求相当严苛,作息也非常不正常,再加上经纪公司规画上的一些问题,让我决定离开演艺圈,只身来旧金山读研究所。
问:台湾演艺圈是什么样的环境?妳会不会眷恋演艺圈的生活?有没有打算继续留在演艺圈?
答:演艺圈是一个压力非常大、很现实、汰旧换新速度很快的行业,必须牺牲陪伴家人、朋友和自己独处的时间,时间规画和收入也很不稳定。刚进演艺圈的新人都像是赌博,赌有一天能红起来。因为新人置装、通勤都要自费,经纪公司抽成占演出费的一半,单纯拍戏完全没办法赚到钱。此外,要进演艺圈必须要很有自制力,不然个人的底限很容易被打破,这和我的价值观很不同。
其实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打算回到演艺圈,只是经纪公司拿出好的剧本时,还是会挣扎一下(笑)。
假若重返娱圈 想演多重人格
问:之前演过最困难的角色是哪一个?
答:我曾经接拍过大爱电视台的一部短剧,演一个有毒瘾的雏妓。有一幕是在引诱男警官的时候毒瘾发作,这是我拍过最困难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戏分少、无法刻画出角色的来龙去脉。我对这些情况又完全没有经验,只好做点功课,在脑子里练习,等导演一声令下,我就整个人豁出去演了。
问:演戏的经验是否能帮助戏剧治疗的学习?如果重回演艺圈,有什么想要挑战的角色?学校读的课程对表演技巧是否有帮助?
答:演戏的经验让我懂得如何转换角色、情绪表达的多元化、对角色的同理心,也不会畏惧表演,对学习戏剧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研究所里的同学很多是剧场出身,已经懂得如何表演,也知道戏剧的力量。
可能是因为读了研究所的关系,如果有机会回到演艺圈,我会想要挑战有心理疾病的角色,像是多重人格、忧郁加躁郁个性的角色。我有时也会想,如果现在回去演戏,可能连结角色情绪更深、入戏更快、演出方式会更活泼不死板。
问:可以谈谈妳在台北少年观护所和柏克莱Malcolm X小学实习的经验吗?
答:读大学时,我曾在台北少年观护所实习四个月,主要是协助指导老师用艺术相关媒材,带领亲子关系为主的团体。其实这些小孩子很好相处,和一般人想像的坏小孩不一样。他们表现出很强的防卫心,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安全,同时情绪表达缺乏适当的字汇辅助。我们在带领他们的时候,会先把规则讲清楚,也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就比较容易获得他们认同。
在Malcolm X小学时,我们主要就学生间霸凌问题进行辅导,採用「一人一故事剧场」(Playback Theatre)。我们会有五位演员、一位导演,每次邀请一位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我们就把故事演出来。讲故事的学生会感受到他的心声被听到,其他人也会藉由演员们的演出,产生同理心,在开放群体中,有很好的人际互动辅导功用。
心理咨商治疗 华人普遍排斥
问:华人对精神疾病治疗或心理咨商比较陌生,为什么需要向专业人员求助?
答:其实现在有很多非亚裔人士,因为在社交、感情方面出现焦虑,进而寻求心理咨商的协助。但是华人对心理医师、治疗师的称谓觉得反感,认为「这又不是病,没必要看医生」,向亲友倾诉就足够。不过碍于亲友间的关系,有些话无法全盘托出,亲友给的意见也都出自于个人经验,不一定对当事人有用。时间久了,亦造成亲友的负担。
专业的心理咨商人员利用多种方法,以旁观者的角度,有技巧引导当事人增进自我觉察、自我改进的能力,并不会强加个人意见、经验。同时基于法律保障,当事人不用担心私人秘密遭洩露。而专业心理咨商人员也都有专业训练,不会受当事人的情形影响个人情绪。
问:一个人在出现什么样症状的时候,需要心理咨询?
答:当一个人重复做一件不健康的事情,影响到生理或心理时,像是重复交同一类型的男朋友、对经营稳定的亲密关系有困难、长期单身但其实非常渴望有亲密关系等,或者是对生活不满意、想要改变现况的人,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服务。
希望有更快乐的生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我批评、过度完美主义、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总是压抑个人情绪等,这些都不是病,但当这些情绪影响到生活的时候,心理咨商是很好的途径。
问:戏剧治疗好像是一种游戏,需要读什么样的课程取得执照?
答:接受戏剧治疗的人不需要专业训练,但是治疗师必须具有专业的引导、分析能力。戏剧治疗就和一般心理咨商学程一样,需要修各种心理学相关理论课程,只是更着重在咨商时使用的道具和方法。戏剧治疗理论的历史只有五 、六十年,但是加州整合认知学院在戏剧治疗学派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戏剧治疗协会(NADT)认可的二所学校之一,另外一所是纽约大学。
现在在班上,来自剧场和心理治疗相关科系背景的同学各占一半。从学校毕业后,经过3000个小时实习,可以考婚姻家庭治疗师(MFT)执照,也可以申请登记为美国戏剧治疗协会的註册戏剧治疗师,或者回台湾考心理治疗师执照。
新兴心理学派 跨文化勤推广
问:目前在湾区戏剧治疗推广的情形?
答:戏剧治疗本来就是心理咨商的其中一种方式,不过因为学派历史很短,比起传统口语(心理)咨商来说还是很新。参与戏剧治疗的民众,主要是透过医生转介,或是觉得口语咨商太无趣的人。学校成立戏剧治疗学程到现在,只有三位华裔学生,下一届连亚裔学生都没有。
问:你希望如何在华人社区推广戏剧治疗?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答:我在湾区华人社区推广戏剧治疗以来,发现华裔民众虽然很乐意深入自己的情绪做探讨,但是实际上很难。或许是因为华人对情绪的处理比较表面,不像西方人比较感性。再者,在戏剧治疗中,引导者很期望看到每个人不一样的情绪表现,但是华人普遍害怕犯错、期待有一个标准答案。
因为华人还是比较难表达感受,我希望未来可以设计一套更适合华人的治疗系统。最大的目标是成立专门服务华人的心理咨商中心,让生活中遇到瓶颈、想要改变、有性别认同问题的青少年,以及跨文化、跨世代伴侣等的个案,都可以到这里接受咨商、辅导。
运用角色扮演 达到疗癒目标
从过去的偶像剧演员角色,到未来担任专业心理咨商师,张家宁如何成功转换?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连性?她又如何打破华人对心理咨商的刻板印象,让民众愿意接受以戏剧治疗来解决心理问题?
记者问:什么是戏剧治疗(Drama Therapy)?戏剧治疗如何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
张家宁答:戏剧治疗是一项新的心理咨商方式,有目的性地运用剧场游戏、心理剧,达到疗癒的目标。
参与者会与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即兴自发性(spontaneity)连结,并且进一步从角色扮演和表达练习中重新省视过去和现在的自己。
戏剧治疗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疗癒(Self-Healing)的能力,这种咨商方式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把抽象的思考具体化,治疗师会协助当事人从适当的心理距离了解自己,找到处理情绪、行为问题的方法。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由各种角色所组合而成。透过戏剧治疗,当事人以角色切换达到自我觉察,在表达的同时了解真实和理想中自我的差距,以及家庭和社会的讯息如何影响自己,进而突破个人生命瓶颈,达到自我成长。透过自我觉察,人才会活在当下,而不被过去或未来紧紧牵绊。
常听朋友「诉苦」 决定读心理系
问:妳在大学时为何选择心理系?后来又怎么会想要专攻戏剧治疗?
答:我在高中时曾有一段低潮期,那时候看了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就引起对心理系的兴趣。加上在朋友之中,我一直是听大家吐苦水的人,也觉得自己应该满适合唸这个科系。在台湾学校的心理科系中,台湾大学重认知心理学、政治大学重工商心理学、辅仁大学重社会心理学。我对社会心理学比较有兴趣,所以决定读辅大心理系。
在辅大求学时,有一位副教授专攻戏剧治疗,让我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再加上在大学求学期间,我已经进入演艺圈,拍过几部电视剧,发现演戏是一种很有力量的工具,所以就决定往戏剧治疗发展。
演艺圈太现实 价值观不契合
问:妳曾经在台湾当偶像剧演员,是如何进入演艺圈?又为何放弃?
答:我在升高中的时候,参加综艺节目「我猜」的「国民美少女」单元。不过上大学后才正式进入演艺圈,以偶像剧「18禁不禁」出道。我们家家教很严格,家人觉得演戏OK,也相信经纪公司的规画,我自己也想多方面尝试,所以开始当学生艺人。
大学毕业后,我给自己多一年时间在演艺圈冲刺,同时也着手申请研究所。我发现演艺圈的环境不太适合我,他们对于外表的要求相当严苛,作息也非常不正常,再加上经纪公司规画上的一些问题,让我决定离开演艺圈,只身来旧金山读研究所。
问:台湾演艺圈是什么样的环境?妳会不会眷恋演艺圈的生活?有没有打算继续留在演艺圈?
答:演艺圈是一个压力非常大、很现实、汰旧换新速度很快的行业,必须牺牲陪伴家人、朋友和自己独处的时间,时间规画和收入也很不稳定。刚进演艺圈的新人都像是赌博,赌有一天能红起来。因为新人置装、通勤都要自费,经纪公司抽成占演出费的一半,单纯拍戏完全没办法赚到钱。此外,要进演艺圈必须要很有自制力,不然个人的底限很容易被打破,这和我的价值观很不同。
其实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打算回到演艺圈,只是经纪公司拿出好的剧本时,还是会挣扎一下(笑)。
假若重返娱圈 想演多重人格
问:之前演过最困难的角色是哪一个?
答:我曾经接拍过大爱电视台的一部短剧,演一个有毒瘾的雏妓。有一幕是在引诱男警官的时候毒瘾发作,这是我拍过最困难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戏分少、无法刻画出角色的来龙去脉。我对这些情况又完全没有经验,只好做点功课,在脑子里练习,等导演一声令下,我就整个人豁出去演了。
问:演戏的经验是否能帮助戏剧治疗的学习?如果重回演艺圈,有什么想要挑战的角色?学校读的课程对表演技巧是否有帮助?
答:演戏的经验让我懂得如何转换角色、情绪表达的多元化、对角色的同理心,也不会畏惧表演,对学习戏剧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研究所里的同学很多是剧场出身,已经懂得如何表演,也知道戏剧的力量。
可能是因为读了研究所的关系,如果有机会回到演艺圈,我会想要挑战有心理疾病的角色,像是多重人格、忧郁加躁郁个性的角色。我有时也会想,如果现在回去演戏,可能连结角色情绪更深、入戏更快、演出方式会更活泼不死板。
问:可以谈谈妳在台北少年观护所和柏克莱Malcolm X小学实习的经验吗?
答:读大学时,我曾在台北少年观护所实习四个月,主要是协助指导老师用艺术相关媒材,带领亲子关系为主的团体。其实这些小孩子很好相处,和一般人想像的坏小孩不一样。他们表现出很强的防卫心,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安全,同时情绪表达缺乏适当的字汇辅助。我们在带领他们的时候,会先把规则讲清楚,也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就比较容易获得他们认同。
在Malcolm X小学时,我们主要就学生间霸凌问题进行辅导,採用「一人一故事剧场」(Playback Theatre)。我们会有五位演员、一位导演,每次邀请一位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我们就把故事演出来。讲故事的学生会感受到他的心声被听到,其他人也会藉由演员们的演出,产生同理心,在开放群体中,有很好的人际互动辅导功用。
心理咨商治疗 华人普遍排斥
问:华人对精神疾病治疗或心理咨商比较陌生,为什么需要向专业人员求助?
答:其实现在有很多非亚裔人士,因为在社交、感情方面出现焦虑,进而寻求心理咨商的协助。但是华人对心理医师、治疗师的称谓觉得反感,认为「这又不是病,没必要看医生」,向亲友倾诉就足够。不过碍于亲友间的关系,有些话无法全盘托出,亲友给的意见也都出自于个人经验,不一定对当事人有用。时间久了,亦造成亲友的负担。
专业的心理咨商人员利用多种方法,以旁观者的角度,有技巧引导当事人增进自我觉察、自我改进的能力,并不会强加个人意见、经验。同时基于法律保障,当事人不用担心私人秘密遭洩露。而专业心理咨商人员也都有专业训练,不会受当事人的情形影响个人情绪。
问:一个人在出现什么样症状的时候,需要心理咨询?
答:当一个人重复做一件不健康的事情,影响到生理或心理时,像是重复交同一类型的男朋友、对经营稳定的亲密关系有困难、长期单身但其实非常渴望有亲密关系等,或者是对生活不满意、想要改变现况的人,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服务。
希望有更快乐的生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自我批评、过度完美主义、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总是压抑个人情绪等,这些都不是病,但当这些情绪影响到生活的时候,心理咨商是很好的途径。
问:戏剧治疗好像是一种游戏,需要读什么样的课程取得执照?
答:接受戏剧治疗的人不需要专业训练,但是治疗师必须具有专业的引导、分析能力。戏剧治疗就和一般心理咨商学程一样,需要修各种心理学相关理论课程,只是更着重在咨商时使用的道具和方法。戏剧治疗理论的历史只有五 、六十年,但是加州整合认知学院在戏剧治疗学派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戏剧治疗协会(NADT)认可的二所学校之一,另外一所是纽约大学。
现在在班上,来自剧场和心理治疗相关科系背景的同学各占一半。从学校毕业后,经过3000个小时实习,可以考婚姻家庭治疗师(MFT)执照,也可以申请登记为美国戏剧治疗协会的註册戏剧治疗师,或者回台湾考心理治疗师执照。
新兴心理学派 跨文化勤推广
问:目前在湾区戏剧治疗推广的情形?
答:戏剧治疗本来就是心理咨商的其中一种方式,不过因为学派历史很短,比起传统口语(心理)咨商来说还是很新。参与戏剧治疗的民众,主要是透过医生转介,或是觉得口语咨商太无趣的人。学校成立戏剧治疗学程到现在,只有三位华裔学生,下一届连亚裔学生都没有。
问:你希望如何在华人社区推广戏剧治疗?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答:我在湾区华人社区推广戏剧治疗以来,发现华裔民众虽然很乐意深入自己的情绪做探讨,但是实际上很难。或许是因为华人对情绪的处理比较表面,不像西方人比较感性。再者,在戏剧治疗中,引导者很期望看到每个人不一样的情绪表现,但是华人普遍害怕犯错、期待有一个标准答案。
因为华人还是比较难表达感受,我希望未来可以设计一套更适合华人的治疗系统。最大的目标是成立专门服务华人的心理咨商中心,让生活中遇到瓶颈、想要改变、有性别认同问题的青少年,以及跨文化、跨世代伴侣等的个案,都可以到这里接受咨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