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陈美玲 帮新移民发声40年
拥有一半华裔血统的陈美玲(Marlene Tran),内心却是百分之百的华裔,比很多华裔更热爱中华文化,更愿意帮助华裔社区。过去40年来,陈美玲由老师跃升为社区领袖,不管角色如何改变,唯一不变,就是陈美玲服务的对象,永远是华裔新移民。
2006年旧金山市政府协助成立一个全市性居民团体「邻舍互助联络网」(Neighborhood Empowerment Network),结合全市各居民街坊组织,增强居民与市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并每年颁发奖项,表扬在草根阶层致力服务居民的杰出人士,今年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得主,就是访谷区社区领袖陈美玲。
颁奖典礼11月16日晚在市政大楼内举行,逾500名各界人士向10位得奖人道贺,道贺者有五年前参与成立「邻舍互助联络网」的旧金山市长李孟贤和全市11位市议员。陈美玲不但是当晚最高荣誉奖得主,也是唯一获表扬的草根领袖。
●得奖 象徵主流社会肯定
记者问:恭喜得奖!得奖感受如何?
陈美玲答:这个终身服务成就奖对我来说,有许多重要意义,我体会最深的是,这个奖代表着旧金山主流社会对新移民社区的重视。可以说,过去40年来我所做的一切,全是为新移民,教新移民学英文,协助新移民认识美国社会,还有代表英语能力有障碍的新移民向市府表达心声。
我期盼这个奖可促使市长李孟贤及每一位市议员,更关切移民社区的福祉及所需的服务,这是40年来我从未放弃代表新移民在市府发言争取权益的原因,也是我的梦想。
问:不认识妳的人,还以为妳是欧洲裔,妳常说妳是移民,但妳的英语很道地,可否谈谈妳与华裔社区的根源?
答:我的确有一半欧洲裔血统。我父亲是法国人,为矿场工程师。早年父亲到越南的矿场工作,在越南认识了我的华裔母亲,两人结婚后生了我。但是,我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病逝。可以说,我从未见过我父亲。
因为当时战乱,我曾一度与母亲失散。曾由我的阿姨们照顾,约2岁多迁居香港,才与母亲团聚。母亲在香港认识了同是越南华侨的后父,在香港结婚并生了一子一女,所以我有两个比我小10岁和12岁的弟妹,他们是百分之百的华裔,我们的长相外貌不太相同,却是很密切的一家人。
我在香港长大,在香港的国际学校「英皇佐治学校」念书。那时全校学生几乎都是英国人或欧洲裔,没有几个华裔学生;不过,我也长得像欧洲裔白人。我的学校全用英语上课,同学也不是华裔,但邻居和家人都是华裔,我就将自己视为百分之百的华裔。我的姓氏陈(Tran)就是继父的姓氏。
●权益 要靠自己争取
问:后来怎样由香港来到旧金山?
答:继父是船员,许多时间在船上工作。他同时拥有美国籍,于是申请我们一家人到美国。
当时母亲在香港经营艺术品贸易公司,进出口艺术作品。很不幸地,几乎在我们拿到移民签证的时候,继父突然病逝,当年我18岁。由于母亲为了移民美国,已将贸易公司出售,结束营业,我们的行李也已收拾好,进退两难。
当年我们一家人申请绿卡的过程中,受到美国移民局刁难,影响我的一生,也是我过去40年来不畏惧替新移民争取权益的动力。
问:为什么移民局要刁难你们一家人?
答:由于我们一家四口预定抵达美国时,后父已经病逝,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先以申请人已病故为理由,取消原来发出的绿卡。当时18岁的我,到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努力争辩,结果获同意发出仅有效半年的移民签证,让我们一家人先到旧金山。
半年期限快到时,我到移民局旧金山办事处争取永久绿卡,当时处理我们案件的移民官,仍然坚持我们只能留半年,期满要离开。我不服气,提出抗议,双方曾有一番辩论。
我只以道理向移民局官员理论。当时他们的理由是,我的继父是船员,「人不在美国」,不应被视为美国人。我就美国驻香港总领事的情况作例,要求移民局官员解释,驻港领事「人也不住在美国」,但他仍然是「美国人」。结果那位移民局官员就同意签发永久绿卡给我们一家人。
●执教 为帮助新移民
问:在移民局的遭遇,妳有更多的感受吗?
答:当时的确很气愤,但也体会到新移民面对的许多不平遭遇。我心想,我懂英文,仍要受到这样的对待,不懂英语的华裔移民,困难就更多,所以此后的日子,我就努力帮助新移民学英文。
问:什么时候开始执上教鞭?
答:我获得永久居民身分后,先到旧金山市立大学进修两年,再转到柏克莱加大主修工业设计。我的兴趣很广泛,因为母亲曾在香港经营艺术品贸易公司,使我对绘画、设计等艺术工作有浓厚兴趣,主修与设计有关的科目。
快从柏克莱加大学毕业时,我曾想过念医科救人,发觉需时太久,最快速的助人途径,就是当老师。当时刚好获得一项奖学金,我就在柏克莱加大继续修读一年的教师文凭课程。
我很幸运,在柏克莱加大修毕教师文凭课程时,就找到一份工作,在屋崙市研究英语拼音教学方法,以协助移民学英语。当时我就研究出一套可让华裔新移民更容易学习英语的拼音课程。一年后,我转到旧金山华埠的「华人教育中心」当老师,那是1972年,就是我担任教师的开始。
●华人教育中心 幼稚园到80岁婆婆都收
问:「华人教育中心」是旧金山第一所移民学校?
答:大家对「华人教育中心」的历史所知不多。这是旧金山联合学区设立的第一所专为移民学生而设的学校,由幼稚园开始,目的是协助年幼华裔新移民追上一般课程进度,后来旧金山联合学区才成立「新侨高中」。不过,「新侨高中」已于近年关闭,但「华人教育中心」仍然存在至今。
我在「华人教育中心」当教师,一当就是35年,从没有离开,我教导过无数新移民学生。当时我年轻,为了帮助更多新移民,包括成年新移民,晚间在旧金山市立大学华埠分校教成人英语班,我担任市立大学成人英语班老师也有37年,直至两年前因市立大学的人事问题,我才结束老师生涯。
问:跟妳学英语的学生无数,由幼稚园生到80岁的老婆婆,大家爱上妳的课,称唿妳为「陈老师」,到处都有妳的学生,不同年龄,妳的教学祕诀是什么?
答:我经过研究发展出一套特别的学英语拼音方式,只靠记忆的传统学习方式并不好。上年纪才开始学英语的新移民,学英语更为困难。如果有一套易记可举一反三的拼音方式,学起来更容易、更有效率,这样才可使新移民有信心继续学下去。
除了教授一般的课程和英文外,我上课时,一定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勤劳是成功之本,我永远鼓励学生要用功学习做事。我从小就爱亲力亲为,努力做事学习。
●定居访谷 没想过离开
问:过去20多年来,妳不但是杰出教师,还是访谷区最具名气的华裔社区领袖,妳怎会想到以访谷区为家?
答:过去我都在华埠上班,为了上班方便,我在华埠附近租了一个公寓单位。我也是劳工阶层,要置业并不是那么容易。1980年初期,我存了一些钱,只可让我在房价较低的访谷区,以7万多元买了一幢房子。
我买下访谷区的房子时,仍然租住在华埠的公寓,访谷区房子出租。后来,我在华埠的房东希望多赚租金,以收回让他儿子自住为由,限我一个月内迁出。当时我在访谷区房子的租客也刚好离开,时间正是巧合,我就由华埠搬到访谷区,成为访谷区居民。
问:访谷区的治安不太好,妳有想过离开吗?
答:由始至今,我从没有想过要离开访谷区。我对任何事情的想法,永远都是正面的。访谷区及东南面一带,房价较低,也是新移民比较可以负担置业的地区。20多年前刚搬来访谷区时,治安的确很差,几乎每位居民都有被抢劫的经验。
我时常想,我懂英语的居民都离开这个地区,不懂英语的新移民如何住下去。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努力改善访谷区治安,而不是一走了之,问题永远不解决,问题就永远存在。
不谈治安,访谷区及东南面一带有许多优点,交通方便,我每天到华埠上班,很快就直达华埠,这里比西面的旧金山有更多阳光,气温更理想。
问:我们经常看见妳在警察会议上就访谷区的治安发言,请谈谈妳在治安问题上的努力?治安有改善吗?
答:过去10年来,访谷区和东南面的华裔与亚裔新移民的人口比例已过半,甚至达到60%。我在访谷区住了20多年,感到访谷区及东南面是全市亚裔人数最多、但市府服务却最少的地区,这是我经常在各不同市府会议上发言替访谷区一带争取平等服务的原因,包括警察服务。
1994年我将旧金山市立大学成人英语班,由华埠扩展至访谷区,借用Raymond街的访谷社区中心晚间上课,当时报名要到访谷社区中心上英文班的华裔新移民,候补名单就有百多人。
透过在访谷区的英文班,更了解四周华裔新移民被攻击、抢劫的经验,他们都不懂得利用英语表达。这些年来,我就推动警局在访谷区举行系列社区会议,要求警局派员聆听新移民对治安问题的心声,我替新移民翻译,成为华裔新移民和警局之间的沟通桥樑。
经过许多年努力,虽然去年发生了一系列华裔被非裔攻击的暴力事件,现在访谷区和东南面的治安,比以前改善了许多,抢劫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但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
目前我是湾景警局、英格赛警局、警察总局亚裔治安顾问委员会等三个警局委员会的委员,协助推动警局改善各类亚裔社区面对的犯罪问题。
●退休 有更多时间服务
问:除了治安,公车服务、邮局被关闭、兴建手机发射台等不同议题,妳都是新移民社区的代言人?
答:两年前我从教师工作退休后,有更多时间投入社区服务。虽然我不再担任教师,但学生仍将我视为他们的老师。过去任教时,学生们爱向我倾诉生活上的大小烦恼事,不再授课后,学生仍然络绎不断找我,所以很了解公车、邮局等服务对新移民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去年我曾竞选包括访谷区及肖化区在内的第10选区市议员,我在许多华裔居民的鼓励下决定参选。虽然落败,但选区内居民及新移民对我的期许,使我感到肩负更重要的使命,必须继续在市政府替新移民及东南区居民发表意见。
参选落败,不影响我40年来的服务理想。我在访谷区购下的Leland街44号店铺,不是用来做生意,而是一个社区中心,我的大门永远为居民而开,欢迎居民到访诉苦,我将尽己所能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事。助人为快乐之本,我深切体会到助人比受助更加快乐。
(编按:访谈片段由世界广播电台FM92.3世界午间新闻提供,星期一至五中午12点到1点请锁定FM92.3)
2006年旧金山市政府协助成立一个全市性居民团体「邻舍互助联络网」(Neighborhood Empowerment Network),结合全市各居民街坊组织,增强居民与市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并每年颁发奖项,表扬在草根阶层致力服务居民的杰出人士,今年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得主,就是访谷区社区领袖陈美玲。
颁奖典礼11月16日晚在市政大楼内举行,逾500名各界人士向10位得奖人道贺,道贺者有五年前参与成立「邻舍互助联络网」的旧金山市长李孟贤和全市11位市议员。陈美玲不但是当晚最高荣誉奖得主,也是唯一获表扬的草根领袖。
●得奖 象徵主流社会肯定
记者问:恭喜得奖!得奖感受如何?
陈美玲答:这个终身服务成就奖对我来说,有许多重要意义,我体会最深的是,这个奖代表着旧金山主流社会对新移民社区的重视。可以说,过去40年来我所做的一切,全是为新移民,教新移民学英文,协助新移民认识美国社会,还有代表英语能力有障碍的新移民向市府表达心声。
我期盼这个奖可促使市长李孟贤及每一位市议员,更关切移民社区的福祉及所需的服务,这是40年来我从未放弃代表新移民在市府发言争取权益的原因,也是我的梦想。
问:不认识妳的人,还以为妳是欧洲裔,妳常说妳是移民,但妳的英语很道地,可否谈谈妳与华裔社区的根源?
答:我的确有一半欧洲裔血统。我父亲是法国人,为矿场工程师。早年父亲到越南的矿场工作,在越南认识了我的华裔母亲,两人结婚后生了我。但是,我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病逝。可以说,我从未见过我父亲。
因为当时战乱,我曾一度与母亲失散。曾由我的阿姨们照顾,约2岁多迁居香港,才与母亲团聚。母亲在香港认识了同是越南华侨的后父,在香港结婚并生了一子一女,所以我有两个比我小10岁和12岁的弟妹,他们是百分之百的华裔,我们的长相外貌不太相同,却是很密切的一家人。
我在香港长大,在香港的国际学校「英皇佐治学校」念书。那时全校学生几乎都是英国人或欧洲裔,没有几个华裔学生;不过,我也长得像欧洲裔白人。我的学校全用英语上课,同学也不是华裔,但邻居和家人都是华裔,我就将自己视为百分之百的华裔。我的姓氏陈(Tran)就是继父的姓氏。
●权益 要靠自己争取
问:后来怎样由香港来到旧金山?
答:继父是船员,许多时间在船上工作。他同时拥有美国籍,于是申请我们一家人到美国。
当时母亲在香港经营艺术品贸易公司,进出口艺术作品。很不幸地,几乎在我们拿到移民签证的时候,继父突然病逝,当年我18岁。由于母亲为了移民美国,已将贸易公司出售,结束营业,我们的行李也已收拾好,进退两难。
当年我们一家人申请绿卡的过程中,受到美国移民局刁难,影响我的一生,也是我过去40年来不畏惧替新移民争取权益的动力。
问:为什么移民局要刁难你们一家人?
答:由于我们一家四口预定抵达美国时,后父已经病逝,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先以申请人已病故为理由,取消原来发出的绿卡。当时18岁的我,到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努力争辩,结果获同意发出仅有效半年的移民签证,让我们一家人先到旧金山。
半年期限快到时,我到移民局旧金山办事处争取永久绿卡,当时处理我们案件的移民官,仍然坚持我们只能留半年,期满要离开。我不服气,提出抗议,双方曾有一番辩论。
我只以道理向移民局官员理论。当时他们的理由是,我的继父是船员,「人不在美国」,不应被视为美国人。我就美国驻香港总领事的情况作例,要求移民局官员解释,驻港领事「人也不住在美国」,但他仍然是「美国人」。结果那位移民局官员就同意签发永久绿卡给我们一家人。
●执教 为帮助新移民
问:在移民局的遭遇,妳有更多的感受吗?
答:当时的确很气愤,但也体会到新移民面对的许多不平遭遇。我心想,我懂英文,仍要受到这样的对待,不懂英语的华裔移民,困难就更多,所以此后的日子,我就努力帮助新移民学英文。
问:什么时候开始执上教鞭?
答:我获得永久居民身分后,先到旧金山市立大学进修两年,再转到柏克莱加大主修工业设计。我的兴趣很广泛,因为母亲曾在香港经营艺术品贸易公司,使我对绘画、设计等艺术工作有浓厚兴趣,主修与设计有关的科目。
快从柏克莱加大学毕业时,我曾想过念医科救人,发觉需时太久,最快速的助人途径,就是当老师。当时刚好获得一项奖学金,我就在柏克莱加大继续修读一年的教师文凭课程。
我很幸运,在柏克莱加大修毕教师文凭课程时,就找到一份工作,在屋崙市研究英语拼音教学方法,以协助移民学英语。当时我就研究出一套可让华裔新移民更容易学习英语的拼音课程。一年后,我转到旧金山华埠的「华人教育中心」当老师,那是1972年,就是我担任教师的开始。
●华人教育中心 幼稚园到80岁婆婆都收
问:「华人教育中心」是旧金山第一所移民学校?
答:大家对「华人教育中心」的历史所知不多。这是旧金山联合学区设立的第一所专为移民学生而设的学校,由幼稚园开始,目的是协助年幼华裔新移民追上一般课程进度,后来旧金山联合学区才成立「新侨高中」。不过,「新侨高中」已于近年关闭,但「华人教育中心」仍然存在至今。
我在「华人教育中心」当教师,一当就是35年,从没有离开,我教导过无数新移民学生。当时我年轻,为了帮助更多新移民,包括成年新移民,晚间在旧金山市立大学华埠分校教成人英语班,我担任市立大学成人英语班老师也有37年,直至两年前因市立大学的人事问题,我才结束老师生涯。
问:跟妳学英语的学生无数,由幼稚园生到80岁的老婆婆,大家爱上妳的课,称唿妳为「陈老师」,到处都有妳的学生,不同年龄,妳的教学祕诀是什么?
答:我经过研究发展出一套特别的学英语拼音方式,只靠记忆的传统学习方式并不好。上年纪才开始学英语的新移民,学英语更为困难。如果有一套易记可举一反三的拼音方式,学起来更容易、更有效率,这样才可使新移民有信心继续学下去。
除了教授一般的课程和英文外,我上课时,一定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勤劳是成功之本,我永远鼓励学生要用功学习做事。我从小就爱亲力亲为,努力做事学习。
●定居访谷 没想过离开
问:过去20多年来,妳不但是杰出教师,还是访谷区最具名气的华裔社区领袖,妳怎会想到以访谷区为家?
答:过去我都在华埠上班,为了上班方便,我在华埠附近租了一个公寓单位。我也是劳工阶层,要置业并不是那么容易。1980年初期,我存了一些钱,只可让我在房价较低的访谷区,以7万多元买了一幢房子。
我买下访谷区的房子时,仍然租住在华埠的公寓,访谷区房子出租。后来,我在华埠的房东希望多赚租金,以收回让他儿子自住为由,限我一个月内迁出。当时我在访谷区房子的租客也刚好离开,时间正是巧合,我就由华埠搬到访谷区,成为访谷区居民。
问:访谷区的治安不太好,妳有想过离开吗?
答:由始至今,我从没有想过要离开访谷区。我对任何事情的想法,永远都是正面的。访谷区及东南面一带,房价较低,也是新移民比较可以负担置业的地区。20多年前刚搬来访谷区时,治安的确很差,几乎每位居民都有被抢劫的经验。
我时常想,我懂英语的居民都离开这个地区,不懂英语的新移民如何住下去。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努力改善访谷区治安,而不是一走了之,问题永远不解决,问题就永远存在。
不谈治安,访谷区及东南面一带有许多优点,交通方便,我每天到华埠上班,很快就直达华埠,这里比西面的旧金山有更多阳光,气温更理想。
问:我们经常看见妳在警察会议上就访谷区的治安发言,请谈谈妳在治安问题上的努力?治安有改善吗?
答:过去10年来,访谷区和东南面的华裔与亚裔新移民的人口比例已过半,甚至达到60%。我在访谷区住了20多年,感到访谷区及东南面是全市亚裔人数最多、但市府服务却最少的地区,这是我经常在各不同市府会议上发言替访谷区一带争取平等服务的原因,包括警察服务。
1994年我将旧金山市立大学成人英语班,由华埠扩展至访谷区,借用Raymond街的访谷社区中心晚间上课,当时报名要到访谷社区中心上英文班的华裔新移民,候补名单就有百多人。
透过在访谷区的英文班,更了解四周华裔新移民被攻击、抢劫的经验,他们都不懂得利用英语表达。这些年来,我就推动警局在访谷区举行系列社区会议,要求警局派员聆听新移民对治安问题的心声,我替新移民翻译,成为华裔新移民和警局之间的沟通桥樑。
经过许多年努力,虽然去年发生了一系列华裔被非裔攻击的暴力事件,现在访谷区和东南面的治安,比以前改善了许多,抢劫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但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
目前我是湾景警局、英格赛警局、警察总局亚裔治安顾问委员会等三个警局委员会的委员,协助推动警局改善各类亚裔社区面对的犯罪问题。
●退休 有更多时间服务
问:除了治安,公车服务、邮局被关闭、兴建手机发射台等不同议题,妳都是新移民社区的代言人?
答:两年前我从教师工作退休后,有更多时间投入社区服务。虽然我不再担任教师,但学生仍将我视为他们的老师。过去任教时,学生们爱向我倾诉生活上的大小烦恼事,不再授课后,学生仍然络绎不断找我,所以很了解公车、邮局等服务对新移民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去年我曾竞选包括访谷区及肖化区在内的第10选区市议员,我在许多华裔居民的鼓励下决定参选。虽然落败,但选区内居民及新移民对我的期许,使我感到肩负更重要的使命,必须继续在市政府替新移民及东南区居民发表意见。
参选落败,不影响我40年来的服务理想。我在访谷区购下的Leland街44号店铺,不是用来做生意,而是一个社区中心,我的大门永远为居民而开,欢迎居民到访诉苦,我将尽己所能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事。助人为快乐之本,我深切体会到助人比受助更加快乐。
(编按:访谈片段由世界广播电台FM92.3世界午间新闻提供,星期一至五中午12点到1点请锁定FM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