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都市设计大师」柯必意 创造建筑「天人合一」
柯比意(Le Corbusier)对20世纪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现代美术馆大规模的「柯比意:一幅现代地景的地图」(Le CorbusierL An Atlas of Modern Landscape)展,就是他被公认为「一代宗师」地位的证明。但这个展览同时也显示,柯比意的理论和实践有自相予盾之处。他自己的建筑,往往是受到周遭自然环境的启发,彼此唿应;但他对于现存的人造都市地景,则是充满了蔑视,甚至不惜大举剷平,重新以他的想法来改造。这个有着320件展品的展览,给这位瑞士出生在巴黎长住的建筑师,提供了相当完整的介绍,从他在学生时期的绘画,到纵贯他一生的建筑图、建筑模型、绘画、相片、影片、他撰写的书籍文章,可以说是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展览里还有四间重建的房间,从1912年他帮父母所盖,有着维也纳Art Nouveau风格的「白屋」,到1945年他在法国马赛所建的平价房屋,以及他夫妻两人在蒙地卡罗海边的渡假小屋(1951-52),里面陈设了原来的傢俱,展示他对室内设计的概念。柯比意是1887年出生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小镇,本名是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他在当地的艺术学校学习美术和建筑,一方面是老师鼓励,一方面是他对瑞士保守生活的不满,不到20岁时他就开始旅游欧洲,到一次大战爆发前,他已经去过法国、德国、维也纳、巴尔干半岛、希腊和土耳其,尤其是巴黎和柏林都停留过相当一段时间。他走到那儿都画到那儿,第一间展厅里,就满是他的观光「画记」。一次战后他搬到巴黎定居,与堂弟合开建筑事务所。他认识了立体派画家Amédée Ozenfant,开始画立体派作品,两人又合作出版名为「新精神」(L'Esprit nouveau)的艺术杂志,他发表的文章,都署名Le Corbusier,从此后这就成为他职业的名字。他与堂弟刚开始接的工程,多是为法国有钱人设计的私人住宅,他的基本风格在此时已经开始流露出来,像是流利的线条、简洁的几何形状、干净的室内设计、透过大的窗子、阳台、天台、走廊等,把室内与室外巧妙地连在一起。这些设计很明显的是不要让人因为进了屋子里,而忘记了外面的自然,并且要在可以挡风遮雨的空间里,继续去欣赏体会自然。即使是从模型,也可以想见他这种室内外无间断的连结。与此同时,他也透过在「新精神」撰写文章,不断耙梳整理终至发展完全他对都市规划的想法。他的「城市公寓」和「当代城市」等构想,都建基在可容纳上百人的高楼上,他最极端的一个构想,是1925年所提出的重建巴黎计划,大部份巴黎市中心的旧房子,都要剷除,只留下罗浮宫和凯旋门,代之而起的,是以宽大平直的马路联结在一起的高楼。这个提议当然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柯比意似乎也只是想要藉此达到「惊世骇俗」的效果,好建立其名声。不过他的主张有其理论的依据。对他来说,现代城市就是一个垂直的城市,高楼才能容纳得下都市的人口。他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如展览的一段影片显示,是公开演讲,拿着笔边讲边画边解释。他相信科技是要为人所用,新的科技可以建造更多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房子,阳光、空间和绿地是都市生活的要件,例如,窗子不可以面北,把大楼架高,空出底下的公共空间等。曾经被他大笔一挥画出新都市景观的城市,还包括莫斯科、巴西里约热内卢、非洲阿尔及尔等,不过都只是纸上谈兵;为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设计,最后也是被稀释沖水到只大约有个轮廓。倒有一个城市,留下比较完整的「柯必意规划」的样貌,那就是印度旁遮普省的首府Chandigarh,这个城市的许多政府大楼,都出自他的手笔。尽管他对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影响是表现在大楼上,但他本人重要的作品,多半是仍然比较小而亲密的空间,尤其是1955年完工的法国朗香教堂(Ronchamp),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展览里透过照片、模型、建筑图、草图等,让观众看到他如何依着当地的地势和自然环境而设计。教堂设在隆起的丘陵之上,微微曲折的墙也彷彿是延续山坡的曲线。彷如蘑菇顶的黑色屋顶被边缘的樑柱顶高,又像是在随风招展的帆。南面的墙上开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窗,创造了民艺手工的朴拙感。在这里,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建筑是如何与地景(Landscape)相唿应,创造出天人合一的效果。(图皆图现代美术馆提供) 「柯比意:「一幅现代地景的地图」展到9月23日。现代美术馆在曼哈坦西53街11号。开放时间﹕每日上午10时30分到下午5时30分,周五延长至晚8时。门票:25元、耆老18元、学生14元、16岁以下免费、周五下午4时至8时免费。查询﹕www.moma.org或(212)708-9400。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