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建校梦 唤起社区大团结
为了应付70年代香港移民潮,旧金山市立大学租用北岸区Filbert街,一间属于联合学区的前小学校址,作为华埠/北岸区市大分校,1977年8月正式启用,提供英文、数学等课程。与此同时,校方开始物色地点,计画建立一幢永久的教学大楼。30多年来,市大华埠分校先后在华埠/北岸区租过约30个不同地点。
20年后,市大华埠分校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出炉。市大于1998年4月宣布购买位于华埠边缘的哥伦布大楼,兴建119呎高的8层教学楼,同时又有在「方氏大楼」原址兴建94尺高7层大楼等方案。这些计画曝光后,即遭电报山(Telegraph Hill)居民反对。市大校董会后来放弃这些计画,但并没有放弃兴建华埠分校的决心,在同一时期又购买了华盛顿街与干尼街交界的停车场,希望在此建新教学大楼,将市大在华埠和北岸区的八个授课地点集中在同一新大楼内。
市大于2006年10月6日发出通知,以1998年的环境评估报告为基础,在华盛顿街与干尼街交界的停车场兴建华埠分校,以30天期限让公众发表意见。五天后,市大校董黄松铮在一次华埠教育研讨会上,首次透露了兴建17层分校的构想。该构想又引发一场政治斗争,新大楼地点的紧邻希尔顿旅馆不满该计画,担心新大楼的高度将影响旅馆房间,联同时任市议员佩斯金及北岸区居民大力反对。华裔州参议员余胤良及州众议员马世云也对此计画表示异议。余胤良当时公开说,如建17层新大楼,并因此阻挡了花园角广场的阳光,在广场造成那怕是一吋阴影,他就在州议会扣压建校经费,一分钱都不会拨发。
反建团体更扬言要告上法庭,要求禁止动土。2007年7月,市大校董会提出两幢大楼方案,即13层和五层,为了避免诉讼,最后选择了14层和四层两幢楼的方案。14层的教学大楼2008年11月1日破土,2012年暑期班正式在此开课。四层楼的教学楼,在同一条街上,即新教学楼数十呎外,明年春天启用。
在数十年争取建校过程中,反对兴建的势力却引发华人社区左中右大团结。以华埠教育机会之友会为首,联同华人权益促进会、华人进步会、中华总会馆、华商总会、美洲同源总会、劳工组职、华裔民主党组职、市大学生组织、宗教团体、华埠侨团、姓氏公所等,除了在无数次公听会上发言和组织集会示威外,又向市大校董会发出请愿信,在报章刊登声明,期间还发起签名运动,收集了超过2万5000个支持建校的签名,终于使市立大学华埠分校美梦成真。
20年后,市大华埠分校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出炉。市大于1998年4月宣布购买位于华埠边缘的哥伦布大楼,兴建119呎高的8层教学楼,同时又有在「方氏大楼」原址兴建94尺高7层大楼等方案。这些计画曝光后,即遭电报山(Telegraph Hill)居民反对。市大校董会后来放弃这些计画,但并没有放弃兴建华埠分校的决心,在同一时期又购买了华盛顿街与干尼街交界的停车场,希望在此建新教学大楼,将市大在华埠和北岸区的八个授课地点集中在同一新大楼内。
市大于2006年10月6日发出通知,以1998年的环境评估报告为基础,在华盛顿街与干尼街交界的停车场兴建华埠分校,以30天期限让公众发表意见。五天后,市大校董黄松铮在一次华埠教育研讨会上,首次透露了兴建17层分校的构想。该构想又引发一场政治斗争,新大楼地点的紧邻希尔顿旅馆不满该计画,担心新大楼的高度将影响旅馆房间,联同时任市议员佩斯金及北岸区居民大力反对。华裔州参议员余胤良及州众议员马世云也对此计画表示异议。余胤良当时公开说,如建17层新大楼,并因此阻挡了花园角广场的阳光,在广场造成那怕是一吋阴影,他就在州议会扣压建校经费,一分钱都不会拨发。
反建团体更扬言要告上法庭,要求禁止动土。2007年7月,市大校董会提出两幢大楼方案,即13层和五层,为了避免诉讼,最后选择了14层和四层两幢楼的方案。14层的教学大楼2008年11月1日破土,2012年暑期班正式在此开课。四层楼的教学楼,在同一条街上,即新教学楼数十呎外,明年春天启用。
在数十年争取建校过程中,反对兴建的势力却引发华人社区左中右大团结。以华埠教育机会之友会为首,联同华人权益促进会、华人进步会、中华总会馆、华商总会、美洲同源总会、劳工组职、华裔民主党组职、市大学生组织、宗教团体、华埠侨团、姓氏公所等,除了在无数次公听会上发言和组织集会示威外,又向市大校董会发出请愿信,在报章刊登声明,期间还发起签名运动,收集了超过2万5000个支持建校的签名,终于使市立大学华埠分校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