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食材价飙 南加水涨船高
中国大陆食品物价飙涨,直接冲击南加州食品及餐饮行业,严重依赖中国大陆食材进口的华资餐馆和超市,正面临新一波价格上升压力。不敌批发涨价而零售不敢涨两头压力,一些商家纷纷将食材包装改头换面,只是为让民众「感觉不那么缩水」。
圣盖博谷华资餐馆从两年前破天荒大张旗鼓「米收饭费」,不少餐饮商家表示,如今面对久居不下的食材物价加上迟迟不见曙光的经济低迷,已不敢轻言涨价吓走客人,「菜量变小、外卖盒高度变低、底部斜切,实在逼不得已」。
据美国亚洲食品公会统计,目前南加州主要面向华资餐馆食材供应的食品大盘进口商约有三、四家,主要供应超市的大中型进口商25至30家,均严重依赖中国,超过六成来自中国大陆。大陆食品多年来大幅度涨价,直接拉抬南加州亚洲进口食材价格。
「南加州华资餐馆最大宗使用的大米、面粉、各种蔬菜及水果罐头、酱料、南北干货等等,长期以来主要是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惠提尔亚洲食品进口大盘商大联食品公司负责人朱先生表示,中国物产丰富,加上政府对食品出口长期以来给予厂家高达8%至16%的退税,使得中国出口美国的食材物价维持相对较低的价格。
商家表示,台湾则因走品牌路线无法大规模提供出口食材,近年泰国和越南物价比中国涨的更凶,由于泰铢匯率上扬,一年半前600元就能进口一吨的泰国香米,现在已超过1000元,不久前甚至超过1200元。
中国食品物价最近一年大规模飙涨,让进口商家跌破眼镜。朱先生表示,他不久前到中国西南部城市考察,「许多地方罐头厂的工人工资已从从前的600元涨到1100至1200元」,加上员工退休金、养老金等福利,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中国大陆内需迅速成长,「进口食材不到一年涨了好几成」。
如南加州不少华资餐馆、海鲜和西餐馆,大量使用来自中国的菠萝罐头,一年前大盘进口价为每箱36磅16至18元,现在已达23至26元一箱,年内涨幅高达30%至40%。
今年中国大陆不少城市气候失调,不少蔬菜和水果产量剧减,更使食材价格涨价雪上加霜。比如中式西餐中和中式自助餐中用量不小的黄桃罐头原料,今年果小量小,只有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左右。
100磅大米从14元涨到40元。商业市八达食品进口公司负责人蔡先生表示,他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干货和海鲜,都在大幅涨价,一些食材一年内涨价四倍。
亚洲进口食材大幅涨价的同时,美国本土的肉类及蛋、奶及相关制品也在大幅涨价当中。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仅今年2月至7月,全国的食品价格上涨平均幅度为5%左右,而肉类、鸡蛋、牛奶、奶油、奶酪涨幅在10%至11%之间。许多超市一打鸡蛋已接近2.5元,一加仑牛奶已是坐三望四的价格。
圣盖博谷华资餐馆从两年前破天荒大张旗鼓「米收饭费」,不少餐饮商家表示,如今面对久居不下的食材物价加上迟迟不见曙光的经济低迷,已不敢轻言涨价吓走客人,「菜量变小、外卖盒高度变低、底部斜切,实在逼不得已」。
据美国亚洲食品公会统计,目前南加州主要面向华资餐馆食材供应的食品大盘进口商约有三、四家,主要供应超市的大中型进口商25至30家,均严重依赖中国,超过六成来自中国大陆。大陆食品多年来大幅度涨价,直接拉抬南加州亚洲进口食材价格。
「南加州华资餐馆最大宗使用的大米、面粉、各种蔬菜及水果罐头、酱料、南北干货等等,长期以来主要是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惠提尔亚洲食品进口大盘商大联食品公司负责人朱先生表示,中国物产丰富,加上政府对食品出口长期以来给予厂家高达8%至16%的退税,使得中国出口美国的食材物价维持相对较低的价格。
商家表示,台湾则因走品牌路线无法大规模提供出口食材,近年泰国和越南物价比中国涨的更凶,由于泰铢匯率上扬,一年半前600元就能进口一吨的泰国香米,现在已超过1000元,不久前甚至超过1200元。
中国食品物价最近一年大规模飙涨,让进口商家跌破眼镜。朱先生表示,他不久前到中国西南部城市考察,「许多地方罐头厂的工人工资已从从前的600元涨到1100至1200元」,加上员工退休金、养老金等福利,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中国大陆内需迅速成长,「进口食材不到一年涨了好几成」。
如南加州不少华资餐馆、海鲜和西餐馆,大量使用来自中国的菠萝罐头,一年前大盘进口价为每箱36磅16至18元,现在已达23至26元一箱,年内涨幅高达30%至40%。
今年中国大陆不少城市气候失调,不少蔬菜和水果产量剧减,更使食材价格涨价雪上加霜。比如中式西餐中和中式自助餐中用量不小的黄桃罐头原料,今年果小量小,只有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左右。
100磅大米从14元涨到40元。商业市八达食品进口公司负责人蔡先生表示,他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干货和海鲜,都在大幅涨价,一些食材一年内涨价四倍。
亚洲进口食材大幅涨价的同时,美国本土的肉类及蛋、奶及相关制品也在大幅涨价当中。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仅今年2月至7月,全国的食品价格上涨平均幅度为5%左右,而肉类、鸡蛋、牛奶、奶油、奶酪涨幅在10%至11%之间。许多超市一打鸡蛋已接近2.5元,一加仑牛奶已是坐三望四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