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最难忘的读书经验
中文有言,夏日炎炎正好眠,言下之意是,夏天不是读书天。不过,美国人却喜欢提倡趁暑假读书,首屈一指的纽时书评版刚做了一个专题,请了12位作家谈他们最难忘的读书经验。

虽然12人中不乏名家,他们提到的书也不乏着名经典,但由于篇幅简短,难以让人了解有关经典的好处。不过细想之下,却发现,他们回忆的,全是10多岁时的读书经验,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人年轻时,全力追求成长,因此渴望从书中得到知识,又因为抱着一个求变和求成长的心,所以书才能读得进去。人长大后,求变的时期过去了,此时读书,反而因为心中充满定见成见,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迅速地和大量地吸取知识。

从纽时的专题,笔者想到一些例子。

学问家牟宗三1932年在北大读大三时,第一次看到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读完这本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里程碑着作;这二天,他又看到熊十力本人,据他的自述,遇到熊十力是他一生中的大事,因为熊十力让他「开始嗅到学问与生命的意味」。

至于熊十力自己,1918年是他从革命事业转向读书治学的转捩点,因为有此转变,所以他才会于1920年到南京内学院学佛,并开始撰写「新唯识论」,被蔡元培发掘,邀他到北大教书。不过,他写「新唯识论」的灵感,应该得自早几年(1913和1914)的苦读,悟到佛学之「令人流于失守」。

史学家钱穆是另一例子。他18岁时读「孟子」,当时他已在小学教书,元旦那天,在学校里关起门来,读梁惠王上篇,下午再读下篇,如此坚持了七天,把孟子七篇读完。这次经验让他学到,读书不能跳读,须从头到尾全读通读。他又读「墨子」,发现文句难以连贯,于是逐句抄成字条,再将字条放在衣袋,随时拿出来揣摩。这个经验让他学到揣摩上下文意义连贯之法。

余英时是钱穆最着名的学生,1950年他读钱先生的「国史大纲」,想出摘抄书中精要的读书法,他将摘抄拿给钱先生看;钱先生对他说,摘抄的笔记本须留下半页空白,以便将来读到相关意见时,记在空页上,用来作比较。

余英时1955年去了哈佛读博士和教书,1973年转到耶鲁,1987年再转普林斯顿,那时史丹福也向他招手,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去史丹福,他说因为普大的图书馆更吸引。

生于1930年的余先生,去哈佛前,一直处于战乱,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对在美受正规教育的最大感受是:图书馆里有无尽的书,包括遍寻不获的书,中国的和西方的,「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找到比较中西的基础。」



更多内容请见

更多今日新闻请见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