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博物馆 「40声部赞主歌」 12世纪小教堂 16世纪古乐飘扬
纽约现在最好的一个场地与艺术结合的作品,是在大都会博物馆的修道院分馆(The Closiers)—加拿大当代声音艺术家Janet Cardiff的 「40声部赞主歌」(The Forty Part Motet)。在修道院的12世纪的西班牙Fuentiduen~a小教堂里,40个扬声器以椭圆形环绕着教堂四周,扬声器播放的录音是英国16世纪作曲家泰利斯(Thomas Tallis)的赞主歌「Spem in alium」,其歌词取自旧约圣约「友弟德传」(Book of Judith),开始的诗句是「除以色列之主外我从未寄託希望于其他」。这首圣歌由40个声部(每个声部代表一个独立的旋律)组成,在吟唱时分为八个合唱团,每个合唱团有五个声部。Cardiff在2000年在英国的Salisbury大教堂灌录了这个曲子,每个声部独立收音。在播放时,每个扬声器放送一个声部。修道院的展览,这个录音整天循环播放,每次循环是14分钟,音乐长度大约11分钟,之前有三分钟是当时演唱前歌手在准备时的交谈,营造出身临其地的现场感。博物馆把这个展览称为是「修道院的第一个当代艺术展」,这虽然不能算错,但多少有点市场行销的考量,希望能借当代艺术的流行感,带来不同的参观人潮。但是这个展览真正感人的力量,其实来自旧的艺术,包括500年前的音乐,和900年前的建筑,尤其是两者交会时的奇异的昇华体验。修道院的这间重建的12世纪小教堂,建筑相当朴拙,没有哥德式的栩栩如生的雕塑,更没有巴洛克那样精雕细琢让人目不瑕己的装饰,甚至连花窗玻璃也没有。祭坛正中挂着的耶稣受难像,面貌姿态并不很写实,显然是出自民间工匠之手。然而正是因其稚拙,更让人感到宗教的重要性。在那样一个充满战乱,统治体制崩解,文明衰颓,粮食不足,疾疫横行,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宗教确实是让个人生命有所寄託,让社会道德可以维繫的力量。泰利斯身处的时代,虽然看来已经是西方文明走出黑暗时代步向世界霸权的开始,但这不并不表示一般人的生活就比较顺遂。他生存的年代(1505到1585)是英国宗教和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亨利八世在1535年与教廷决裂另创英国国教,直到伊利莎白一世掌大权为止,英国政治中心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宗教侵轧惨烈之极,泰利斯作为教会风琴手、合唱团员和作曲家,也不能置身度外于信仰合法性的争执外。泰利斯的生平大家所知不多,他应该是天主教徒,但他不像他的学生William Byrd那样充满使徒受难情结,「Spem in alium」最早见诸文字已经是他死后十年,所以何时所作、为何而作,无法确知。有一说是泰利斯接受挑战,要作出超越同时代义大利作曲家Alessandro Striggio的一首40声部曲。泰利斯并不滥用40个声部,在结尾的高潮前,只有二个短暂的乐段是40声部齐唱。今天要听这首曲子现场演出的机会不多,但Cardiff的作品并不完全是重建了现场感,因为我们可以想像,实际演出时,合唱团不是在祭坛前、就是在二楼的合唱区,所以听众听到的是来自同一方向的融合的声音。Cardiff不但把各声部独立出来,而且环形播放,听者听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此起彼落,Cardiff说她想要听众从歌唱者的角度来听到音乐。听者可以自由行动,去听不同的扬声器,虽然大部份人最终都是在中央站定,感受如泉涌的音乐,许多人甚至闭上眼,只用听觉去感受作品。「40声部赞主歌」展到12月9日。贴心建议:修道院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45分,门票(建议价)成人25元、65岁及以上17元、学生12元,查询http://www.metmuseum.org/visit/visit-the-cloi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