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埠包厘街灯饰区 耀眼「明珠」谁来买?
随着2008年末的金融海啸令美国经济两年余来萎靡不振,拥有一世纪历史的华埠包厘街灯饰区从过去的辉煌,至现在不少店家都苟延残喘,而随着社区「贵族化」、新建筑物炒起包厘街的地价,Home Depot等大型连锁店和网上购物的兴起,陆陆续续有灯饰店因负担不起店租而被逼关门,灯饰区的盛名如今难免变得黯淡。
19世纪时,包厘街灯饰区为纽约市着名的电影区,可说是现在时报广场百老匯的前身,当时灯饰店选择入主该一大片路段是为营造电影区的灯红火绿,不过也助长了红灯区的形成。大萧条过后,电影区就剩下做正经生意的灯饰店,所占的范围亦逐渐缩小,今天的灯饰区泛指包厘街位于地兰西街至格兰街的一段。
华尔街日报日前报导,跟据一项粗略估计,2000年豪斯顿街以南的包厘街有约30家灯饰店,如今仅剩下约20家,其中两家正准备关门,在包厘街151号经营了15年、专卖水晶灯的J & P Lighting,Inc.就是其一,因面对租金上升、生意下降的困扰,它将在未来两、三个月内歇业与社区告别,来自上海的老闆王平感嘆表示,「灯饰店无法生存」。
王平回想15年前刚进驻包厘街时说,当时灯饰区可真是繁华,客人如走马灯于周末从外州来,他忙得连吃饭都没空,而且客人都很「豪气」,看见喜欢的水晶灯再贵都会买,「但现在的客人都只是看看,在门外看来确实像有不少客人,可是他们在店内走一圈就空手离开,不会花多余的钱在奢侈的水晶灯上」。
王平表示,就算他能成功卖出一盏灯,其利润都非常低,完全不够弥补其他支出,他在店外张贴「疯狂减价」已经两、三个月了,卖的水晶灯价格几乎比原来的标价便宜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但仍不能挽救其面临倒闭的命运。而令王平决定撤出包厘街的主因还是租金,他与房东无法谈出一个双方同意的的价钱;J &P旁的一家灯饰店「Lumen」经五年的挣扎后于今年初已不幸歇业,至今房东尚找不到新房客。
九一一恐袭发生近十年,王平的灯饰店曾体会当时的惨痛,但他表示,现在的生意打击比九一一当年还要严重,甚至严重得无法比较,「九一一事件后,纽约市确是数月都没游客,但生意都只是一时难做,数月后还是恢復过来,现在生意却怎样都没起色」。
其实包厘街灯饰区的逐渐没落始于约20年前,下东城商业改进区的第一副董事长福雷斯特(Michael Forrest)表示,过去十年灯饰区的式微尤其加剧,他指出如今选购灯饰的地方多得是,从网站至大型连锁店Home Depot都有,抢走了零售灯饰店的生意。
不过,专程从布碌崙乘地铁看灯饰的客人Raymie Neptune表示,他来华埠看灯饰已五、六次了,布碌崙虽有一家Home Depot,但其价钱无法与包厘街相比,买几乎同样的灯罩连灯泡,包厘街的价钱只有Home Depot的一半,而且包厘街所卖的款式特别,在大型连锁店不可能找到。
而在包厘街143号经营了十年的佳美灯饰傢俬公司的经理廖小姐表示,听到J & P面临歇业令她感可惜,她指包厘街一带的灯饰店平均租金约每月1万8000元,像其灯饰店是从大陆进货,利润应比在本地进货的店家高一些,但今夏与去年及前年的暑假比较,其灯饰店的生意额的确是下滑了,实际原因她说不出来,可能是受2008年的经济不景气影响,而冲击近两年才浮现出来,令客人的购买慾望减少。
历史学者Kerri Culhant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时指出,调查显示包厘街在过去十年内兴建的新建筑物,比任何一个十年都多,目前屹立在包厘街上的241栋建筑物,逾10%都是新的,那意味着大多数的店家都要「捱贵租」,估计零售店的租金上升了逾一倍,从以往每呎30元至50元,上升至100元。实际上这转变并不止于灯饰店,从豪斯顿街以东至地兰西街的包厘街,那里的餐馆用品店也正经历萎缩,这些地段都逐渐被餐厅或咖啡厅取代。
位于J & P及佳美对面的「Alan Mizrahi」灯饰设计店却选择于此时开业,而且店的面积相当大,经理米兹拉希(Alon Mizrahi)表示,其位于包厘街140号的灯饰店开业以来四个月生意都不错,租金根本不是问题,他觉得其他行家的生意艰难可能是因他们做零售,「但我们的灯饰店主要做批发,销售额比他们多,利润自然高,经济好坏非导致歇业的主因」。
米兹拉希又说,一家店开、一家店关是做生意的必然定律,约数十年前灯饰区的店多数为欧洲人经营,后来华人从大陆进货,将灯饰的售价拉低,继而令欧洲人的店倒闭,其实包厘街至今仍分成「两派」,华人店位于包厘街靠企李士提街的一边,欧洲人开的店位于靠伊利沙白街的一边。欧洲人开的灯饰店能与华人店争一日长短,是由于着重设计、款式独特,华人店卖的一般是普通的灯饰。总而言之,米兹拉希觉得在市场上能否站住脚,是看个别的店,附近的其他零售店一样遇相同问题。
王平已计画将J & P迁至长岛Hicksville继续做灯饰批发生意,并准备建立网站,看能否增加生意额。他表示,自从网上购物兴起后,J & P的生意被抢走约两成。对在长岛做批发,王平并无十足把握,只肯定生意会比在华埠容易做,他始终觉得,归根究底是经济导致其灯饰店无法生存,他嗟嘆自己已没什么能做,「唯有耐心等待经济好转」。
19世纪时,包厘街灯饰区为纽约市着名的电影区,可说是现在时报广场百老匯的前身,当时灯饰店选择入主该一大片路段是为营造电影区的灯红火绿,不过也助长了红灯区的形成。大萧条过后,电影区就剩下做正经生意的灯饰店,所占的范围亦逐渐缩小,今天的灯饰区泛指包厘街位于地兰西街至格兰街的一段。
华尔街日报日前报导,跟据一项粗略估计,2000年豪斯顿街以南的包厘街有约30家灯饰店,如今仅剩下约20家,其中两家正准备关门,在包厘街151号经营了15年、专卖水晶灯的J & P Lighting,Inc.就是其一,因面对租金上升、生意下降的困扰,它将在未来两、三个月内歇业与社区告别,来自上海的老闆王平感嘆表示,「灯饰店无法生存」。
王平回想15年前刚进驻包厘街时说,当时灯饰区可真是繁华,客人如走马灯于周末从外州来,他忙得连吃饭都没空,而且客人都很「豪气」,看见喜欢的水晶灯再贵都会买,「但现在的客人都只是看看,在门外看来确实像有不少客人,可是他们在店内走一圈就空手离开,不会花多余的钱在奢侈的水晶灯上」。
王平表示,就算他能成功卖出一盏灯,其利润都非常低,完全不够弥补其他支出,他在店外张贴「疯狂减价」已经两、三个月了,卖的水晶灯价格几乎比原来的标价便宜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但仍不能挽救其面临倒闭的命运。而令王平决定撤出包厘街的主因还是租金,他与房东无法谈出一个双方同意的的价钱;J &P旁的一家灯饰店「Lumen」经五年的挣扎后于今年初已不幸歇业,至今房东尚找不到新房客。
九一一恐袭发生近十年,王平的灯饰店曾体会当时的惨痛,但他表示,现在的生意打击比九一一当年还要严重,甚至严重得无法比较,「九一一事件后,纽约市确是数月都没游客,但生意都只是一时难做,数月后还是恢復过来,现在生意却怎样都没起色」。
其实包厘街灯饰区的逐渐没落始于约20年前,下东城商业改进区的第一副董事长福雷斯特(Michael Forrest)表示,过去十年灯饰区的式微尤其加剧,他指出如今选购灯饰的地方多得是,从网站至大型连锁店Home Depot都有,抢走了零售灯饰店的生意。
不过,专程从布碌崙乘地铁看灯饰的客人Raymie Neptune表示,他来华埠看灯饰已五、六次了,布碌崙虽有一家Home Depot,但其价钱无法与包厘街相比,买几乎同样的灯罩连灯泡,包厘街的价钱只有Home Depot的一半,而且包厘街所卖的款式特别,在大型连锁店不可能找到。
而在包厘街143号经营了十年的佳美灯饰傢俬公司的经理廖小姐表示,听到J & P面临歇业令她感可惜,她指包厘街一带的灯饰店平均租金约每月1万8000元,像其灯饰店是从大陆进货,利润应比在本地进货的店家高一些,但今夏与去年及前年的暑假比较,其灯饰店的生意额的确是下滑了,实际原因她说不出来,可能是受2008年的经济不景气影响,而冲击近两年才浮现出来,令客人的购买慾望减少。
历史学者Kerri Culhant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时指出,调查显示包厘街在过去十年内兴建的新建筑物,比任何一个十年都多,目前屹立在包厘街上的241栋建筑物,逾10%都是新的,那意味着大多数的店家都要「捱贵租」,估计零售店的租金上升了逾一倍,从以往每呎30元至50元,上升至100元。实际上这转变并不止于灯饰店,从豪斯顿街以东至地兰西街的包厘街,那里的餐馆用品店也正经历萎缩,这些地段都逐渐被餐厅或咖啡厅取代。
位于J & P及佳美对面的「Alan Mizrahi」灯饰设计店却选择于此时开业,而且店的面积相当大,经理米兹拉希(Alon Mizrahi)表示,其位于包厘街140号的灯饰店开业以来四个月生意都不错,租金根本不是问题,他觉得其他行家的生意艰难可能是因他们做零售,「但我们的灯饰店主要做批发,销售额比他们多,利润自然高,经济好坏非导致歇业的主因」。
米兹拉希又说,一家店开、一家店关是做生意的必然定律,约数十年前灯饰区的店多数为欧洲人经营,后来华人从大陆进货,将灯饰的售价拉低,继而令欧洲人的店倒闭,其实包厘街至今仍分成「两派」,华人店位于包厘街靠企李士提街的一边,欧洲人开的店位于靠伊利沙白街的一边。欧洲人开的灯饰店能与华人店争一日长短,是由于着重设计、款式独特,华人店卖的一般是普通的灯饰。总而言之,米兹拉希觉得在市场上能否站住脚,是看个别的店,附近的其他零售店一样遇相同问题。
王平已计画将J & P迁至长岛Hicksville继续做灯饰批发生意,并准备建立网站,看能否增加生意额。他表示,自从网上购物兴起后,J & P的生意被抢走约两成。对在长岛做批发,王平并无十足把握,只肯定生意会比在华埠容易做,他始终觉得,归根究底是经济导致其灯饰店无法生存,他嗟嘆自己已没什么能做,「唯有耐心等待经济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