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珊迪「善后」公听 暴露救灾「行动迟缓」
横扫纽约和新州的超级暴风珊迪虽然已过去两个多月,但是这场被称为美国史上损失最严重之一的灾难却让许多纽约客仍记忆犹新。纽约市议会16日举行第一场关于珊迪之后如何改善应对和管理急难的公听会,例如加强市紧急救难办公室(OEM)等的沟通和协调,耆老和残障等弱势人群在灾后的困境、以及911报警系统和311投诉系统在灾难时所面临的挑战等。

公听会由市议会公共安全、消防和刑事司法服务、老人、大众福利、健康等委员会等联合召集举行,公共安全委员会主席市议员瓦隆(Peter F. Vallone Jr)表示昨日只是开始,未来还将举行系列公听。

市议会就珊迪提出的质疑包括撤离时间和范围,指出纽约客被告知撤离的时间少于36小时,但气象报告显示对珊迪监测已有数天,且市长撤离令离纽约市公共交通全部停运之间只有八小时间隔;同时认政府在传达灾难紧急性方面有待加强,指强行要求必须撤离的低洼地区A区有37万5000人,但实际市府开放的避难所人数最多时也只能容纳6800人。

市议会还指出,OEM在飓风期间和之后沟通和协调工作也值得检讨,包括如何取得和运送所需品和仪器,灾区前方对总部报告很少;对耆老、精神病患和行动不便人群的食物、饮水、衣物和医疗提供和救助不及时;在面临灾难、众多人致电求助时,纽约市911和311系统也出现技术性困难。

市议长柯魁英和几乎所有市议会成员都先后出席公听会,其中包括市议员陈倩雯和顾雅明。到场公听作证的政府官员有副市长哈罗威(Caswell F. Holloway)和OEM负责人布诺(Joseph F. Bruno),被当做市长热门人选的柯魁英在公听上努力表现,频频向两人抛出「难题」,质问为何政府机构反应迟缓,例如许多灾民都投诉房子或街道被大树砸压,但需等待两至三周才来处理,哈罗威表示全市收到2万6000起大树折断报告,只能依照严重情况依次处理。

亚裔反暴力联盟执行主任翁晓玲也出席了公听,她在发言稿中回顾华埠当时没电、没有网络信号、街上空荡荡的窘状,指出在飓风后第二天,没有警察、紧急救助人员和政府官员来视察和救助,灾民根本搞不清楚状况,联邦急难管理署(FEMA)灾后三天才出现,而红十字会人员第七天才来。

州众议会环境保护委员会昨也公听讨论因环境破坏导致恶劣天气越来越频繁议题,纽约市环保局局长Carter H. Strickland Jr.介绍,该局正研究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是否对污水和下水道系统有影响,主要集中区域包括杭兹点(Hunts Point)的污水管理系统和法拉盛湾的分水岭。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