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有钱没钱 宰也街「理个髮好过年」
华埠的宰也街(Doyers St.)被称作曼哈坦最短的街道之一、但在这条街上却聚集了大大小小七家华人开设的理髮厅,毗邻的披露街(Pell St.)上也聚集了近十家的华人髮廊,有的髮廊虽然历经几十年风雨的沖刷,却依旧保持着原貌,已俨然成为社区的一道风景。

而宰也街和披露街也成为许多外籍游客们来华埠必游的景点,宰也街上还聚集了1920年开业的南华茶室,以及被导游们称为「血迹拐角」(Blood Corner)的路口,因为一侧是凸起的三角形状,据说躲在其侧向对方放枪是最好的射击点。

今年62岁的黄柏诗自1980年来到美国后,便和先生在宰也街开了上海美髮厅,原名为上海协琪美髮厅,如今美髮厅迈入32岁,却仍旧保持原来古老的竖排的价目表,走进理髮厅,让人有种回到80年代的错觉。黄柏诗介绍,不少客人有时过来不理髮,只是到店里聊聊天,觉得特别亲切,「比如聊聊台湾选举,来这里看看报纸」。

「其实理髮店已经赚不到什么钱,可是年纪大了,现在就图每天有事做」。黄柏诗说,这些年华埠房租一直在涨,电费和原料统统都在涨价,而理髮店30多年就只在去年涨了一元钱,「主要是方便老顾客,许多第一代中老移民都来这里,包括上海、台湾、马来西亚、福州和香港」,而顾客从前劳工部长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到不少侨团主席,再到餐馆的工人都有。

而回顾30年华人移民的髮型流行「变迁」,黄柏诗笑谈,「老一辈人还是喜欢梳得光光的,理得整整齐齐,不过年轻人都喜欢头髮前面翘翘的,最好是竖起来一点点」,而谈起华埠近年涌现越来越多新潮时髦的髮型店,黄柏诗认为,「这很正常,大家各走各的路」。

每年的春节前夕,理髮店都会进入繁忙期,在临近的披露街开了十年的中华髮型屋老闆娘张小容说,「过年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大家都想理个髮,是个习俗」,张小容表示来自广东的老侨一般不会选择在初一和正月十五理髮,而福州新移民则相对没有那么多忌讳。

张小容说,比起过去,现在的移民更在意染髮,特别是那些进入快退休年龄、还在上班的移民,「一般都会染髮,特别是去上工时人也会显得年轻一些」。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