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谈生气(下)
生气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生气本身也无所谓对错,只是,如果我们试图否认或压抑心中的不愉快,它也不会自动消失。再者,一样的事情,生气的程度因人而异,生气后的行为反应也不尽相同。但是从精神疾病的角度考量,由于生气而产生的一些不当行为,却也是构成罹患精神疾病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生气无伤,重要的是在如何因应、处理它。

学会认清、捕捉自己真实的感觉,更形重要

要想有效应对生气,首先要能察觉自己是否生气了,并且还要承认或允许自己可以生气。因为大部分的人倾向忽略,或根本愿意去碰触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绪,因此我们除了要认知自己的「感觉」,还要诚实的去承认那份感觉,因为唯有诚恳的面对问题,才是将问题迎刃而解的唯一之道。

笔者曾经辅导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伤恸问题(grief),由于骤然间失去她最亲近的叔叔后,在校成绩退步、体重下降,当问及看不见叔叔是否觉得「难过」时,她反问:「什么是难过?」

如果我们一时之间无法分辨自己是否生气时,我们也可以从身体、行为上的一些症状,窥其端倪,譬如坐立不安、胸口闷热、无法专心、苛刻批评等。而更为严重的是,生气有时候还会以两败俱伤(既伤别人,又伤自己) 的方式呈现,譬如以暴力行为报復等。

在认知生气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生气背后所可能隐藏的真正情绪,才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关键点。

前文提到害怕、心烦、尴尬、懊恼、无力感、嫉妒等负面情绪,正是带着「生气」的这么一个面具,隐藏其后,大兴干戈。

生气的背后是害怕

当我们发现生气的背后是害怕时,就像前文例子中小明的妈妈,对小明差点闪不及来车的惊险,以生气、责罚作反应,在一顿盛怒之后,意识到她的怒气其实是来自害怕-害怕不幸的事会发生在小明身上,因此一旦承认害怕,妈妈可能会开始重新考虑如何规定小明骑脚踏车的场所、时间等,于此同时,也许会觉得没有必要打小明一顿屁股而心疼。

心烦、尴尬、懊恼

前文另一例中的小王,为拮据的预算心烦,做东主却被代付吃饭钱的尴尬、以及抢不及付帐的懊恼等,一股脑都化做愤怒,以致于不得体的怪罪开心付款的老奶奶,更愤怒的厉声喝斥妻子等。如果他能在那一顿脾气之后,看到隐藏在生气背后的情绪,或许可以试着克服自己的烦躁;内心的尴尬-老奶奶又不是外人,让她付钱也不一定失面子;更不需要当众斥责他的妻子了。

利用生气来掩饰无力感

无力感会利用生气来掩饰,因为生气能够让我们感觉自己仍在掌控中。当在某一个情境中发现自己无计可施时,可以试想在其他情境里,我们是否意气风发、得心应手,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每一个人都有其有限性,要学习面对并接受自己的足。另外,无力感有时候也与自信自尊相关,因此要对自己常有正向的思惟,疼惜自己。

妒火中烧也是隐藏于生气背后的一份情绪

当我们嫉妒某人「为什么他有,我没有」,与其要说见不得人好,倒不如说我们是妒嫉别人比自己努力。因此如果能够承认自己嫉妒,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开始认真努力、自我鞭策呢?

除了针对生气背后所隐藏的这许多情绪,略述对应之道。基本上,一旦察觉生气,便要试着冷静下来,譬如离开现场、作几个深唿吸、喝一杯水、散一会儿步、听一段音乐、找一个可信赖的人说说话、把生气的感觉写下来等,稍后,再以较平和的心情,沟通讨论。切记:生气当下,不多说话。台谚有云:「相骂恨无话!」生气中人,话无好话的。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