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团不喜欢的三种人
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后,不少华人新移民很快会收到第一份「欢迎大礼」—陪审团传召信,「中奖」机率似乎比普通公民更高。而庭审冗长、扰乱工作作息、雇主不支付薪资等原因,让部分人对陪审员义务感到头痛。想推掉陪审团义务,对于越来越多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新移民,过去向法庭强调「不懂英文」早已不管用,现在转而强调自身高学历、给律师「不容易被煽情」或表现自身对相关案件极端看法等不适合参与陪审团的藉口,都是在筛选过程中「被刷」、「不中选」的新秘诀。
「宣誓入籍和收到陪审团传召信相隔不到两个礼拜,这是要让新公民身体力行一次义务、搞公民教育吗?」上个月底刚入籍的苏小姐完成宣誓后就收到传召通知,要求在4月上旬到指定法院报到。苏小姐表示,朋友圈中有部分非公民的华人收到陪审团传召,知道传票并非只从公民中抽取,但她来美近六年都未收到传召,而此次刚入籍就「中奖」,未免太巧合,原本早已规画好的出国度假计画和机票只能改期。
河滨县华裔梁先生前年入籍后,不出一个月也收到来美十多年以来的首张陪审团传票,梁先生嚯称这是来自政府的「欢迎大礼」。
来美定居近20年的亚凯迪亚王先生也表示,入籍前就先后收到过两三封陪审团传召信,但他刚入籍后,马上又收到一封,他周边众多亲友的经历,也大多印证「刚入完籍就会有一次『中奖』」这个一直流传在新移民社区的说法。
不过面对陪审团传召,庭审冗长、扰乱工作作息、雇主不支付薪资等原因让部分新移民绞尽脑汁逃脱责任。
「英文不好的理由早被用滥了,现在很多人都是来美国念硕士、博士后留下来的,说自己英文不好,就是明摆撒谎」。从威斯康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徐先生入籍后不出半年即「中奖」,备选一起家暴案件。在控辩双方对陪审团候选人询问个人情况和家庭背景时,徐先生「义愤填膺」表示「对家庭暴力绝不容忍」,立即被辩方律师刷下。
除挑控辩双方不喜欢的话说,让自己省时省力落选陪审团,坊间还流传另一种逃避责任的诀窍。拥有化学博士学位的Leslie去年收到陪审团传召,但报到当天就被淘汰,她认为可能是她强调自身教育背景起了作用。Leslie透露,在华洋朋友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很多辩方律师不喜欢高学历、理工科出身的人做陪审员,大概给人印象太理性、善于分析,不好唬弄,很难煽动,也不代表普通群众」,此前与她同在一个小组的一位老美同事在备选陪审员时,说明理工科背景后也立即被辩方淘汰,更令此种说法显得言之凿凿。
不过更多华人对担任陪审员、亲历美国司法程序兴趣浓厚,曾被选为一起亵童案陪审员、累计花费六天在法庭的何先生表示,庭审时听控辩双方和证人讲话,不敢有丝毫分神,陪审团最后激辩大半天才达成一致,整个过程他「担心万一自己判断失误、冤枉了好人,或被律师天花乱坠的说法蛊惑、错放了坏人,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深切体会自己担负的责任」。
「宣誓入籍和收到陪审团传召信相隔不到两个礼拜,这是要让新公民身体力行一次义务、搞公民教育吗?」上个月底刚入籍的苏小姐完成宣誓后就收到传召通知,要求在4月上旬到指定法院报到。苏小姐表示,朋友圈中有部分非公民的华人收到陪审团传召,知道传票并非只从公民中抽取,但她来美近六年都未收到传召,而此次刚入籍就「中奖」,未免太巧合,原本早已规画好的出国度假计画和机票只能改期。
河滨县华裔梁先生前年入籍后,不出一个月也收到来美十多年以来的首张陪审团传票,梁先生嚯称这是来自政府的「欢迎大礼」。
来美定居近20年的亚凯迪亚王先生也表示,入籍前就先后收到过两三封陪审团传召信,但他刚入籍后,马上又收到一封,他周边众多亲友的经历,也大多印证「刚入完籍就会有一次『中奖』」这个一直流传在新移民社区的说法。
不过面对陪审团传召,庭审冗长、扰乱工作作息、雇主不支付薪资等原因让部分新移民绞尽脑汁逃脱责任。
「英文不好的理由早被用滥了,现在很多人都是来美国念硕士、博士后留下来的,说自己英文不好,就是明摆撒谎」。从威斯康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徐先生入籍后不出半年即「中奖」,备选一起家暴案件。在控辩双方对陪审团候选人询问个人情况和家庭背景时,徐先生「义愤填膺」表示「对家庭暴力绝不容忍」,立即被辩方律师刷下。
除挑控辩双方不喜欢的话说,让自己省时省力落选陪审团,坊间还流传另一种逃避责任的诀窍。拥有化学博士学位的Leslie去年收到陪审团传召,但报到当天就被淘汰,她认为可能是她强调自身教育背景起了作用。Leslie透露,在华洋朋友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很多辩方律师不喜欢高学历、理工科出身的人做陪审员,大概给人印象太理性、善于分析,不好唬弄,很难煽动,也不代表普通群众」,此前与她同在一个小组的一位老美同事在备选陪审员时,说明理工科背景后也立即被辩方淘汰,更令此种说法显得言之凿凿。
不过更多华人对担任陪审员、亲历美国司法程序兴趣浓厚,曾被选为一起亵童案陪审员、累计花费六天在法庭的何先生表示,庭审时听控辩双方和证人讲话,不敢有丝毫分神,陪审团最后激辩大半天才达成一致,整个过程他「担心万一自己判断失误、冤枉了好人,或被律师天花乱坠的说法蛊惑、错放了坏人,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深切体会自己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