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我就是林肯,林肯就是我
本文标题,是为本届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路易斯(Deniel Day-Lewis)设计的台词,他并未说过此话,但其行动完全诠释了这一点。本报日前报导,丹尼尔拍戏时非常入戏,就是要求自己尽可能进入所扮演的角色。报导说,「拍『林肯』(Lincoln)时,连通告表上都写着林肯饰演林肯,而非丹尼尔戴路易斯(饰林肯),他在那段时间也不把自己当成丹尼尔戴路易斯。」

丹尼尔参演其首次奥斯卡称帝的「我的左脚」(My Left Foot),以及「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与「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等电影时,都是如此入戏。他演出舞台剧「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因太「融入」哈姆雷特,情绪失控,不得不中断演出。

标题上这句话,源于法国作家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有次一友人拜访福楼拜,在门外听到他和人大声说话,敲门进去,屋内只有福氏一人。惊问与何人对话,答「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是公认福楼拜最好的长篇小说,他曾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艺术创作过程中,进入所创作的角色,并和角色融为一体,也是俄罗斯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y,1863-1938)的主要理论,他创立的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就是要演员完全融入角色的表演方式:演员要创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并尽量真实地演绎角色。

美国导演卡山(Elia Kazan)与史特拉斯堡(Lee Strasberg)1947年创办「演员工作室」(Actors Studio),引入史氏表演理论,至今对美国演员有很大影响。中国大陆50年代「崇苏媚外」,一切唯苏联老大哥马首是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大陆影响也很大。

与斯氏相对的表演理论,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的「间离方法」:演员要与角色保持一定距离,二者不能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

谈两位大师的表演理论,似与常人生活无关。但莎翁说过,人生如舞台。所以,每个人都有表演机会,政治人物尤其如此,否则不会有「影帝」温家宝之说。不过,无论是斯氏的理论,还是布氏的理论,重要的是,人生舞台上,做人要做自己。此话,说易,行难。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