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四个「妈」 我的妈!
友人为了「妈」不「妈」的问题,在生闷气。

儿子结婚已三载,媳妇儿至今未曾叫她一声「妈」。但至少也没有直唿她的名字。她对「嗨」,不满意。一提起,有点「热泪盈眶」的委屈。

她当然是一腔热情的传统观念,希望媳妇叫她为「妈」,而且,还曾当面告诉媳妇,希望婚后称唿她为「妈」。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称唿的看法跟老一辈的不一样。他们对「in law」,保持着距离,深怕老妈把儿子领回去似的。或者,他们喊自己的妈为「妈」,心理上转不过来。

媳妇改不了口,那么,做大人的就改变自己吧。这有什么难?「嗨」就是「妈」,自己在心里翻译一下就是。何必执着于耳音上的意思?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媳妇其他方面都是一百分。儿子家庭美满,该给媳妇再加一百分。其他枝枝节节,是朋友心中的问题,跟儿子与媳妇儿都不相关。

老友,改吧!别跟自己过不去。

另一个朋友,也有「妈」的烦恼。

那是她女婿很自然的喊她为「妈」,而且很自然的照着「自己人」的方式,请她帮忙这,帮忙那。最近的帮忙,是女儿为职业上需要去矫正牙齿。「妈」帮忙,付的牙医帐单。

朋友的老伴儿想退休了,女婿很自然的冲口而出:「我们女儿的托儿所费用怎么办?」

朋友想清楚了,「妈」喊得再亲,也不管用:「你们自己去想办法啰!」

两个「妈」,各有必须学习的新技能。「妈」,不是天生就会的。

另有一种「妈」,与前面两个「妈」,又不一样。

她是老美。对媳妇的中华文化,一窍不通。但是,对媳妇端上桌的猪脚也好,牛肚也好,「树耳朵 (木耳,tree ear)」也好,总是笑瞇瞇的乐于尝新。媳妇让孩子过中国年,说中国话,供养媳妇的父母,她全都笑瞇瞇的与有荣焉。

中国媳妇对西方文化半通不通,老大出生后,不知道西方习俗是男生穿浅蓝色,用一条粉红色毛毡裹着毛头男孩出来拍全家福。洋婆婆笑瞇瞇的,啥也不说。直到洋老公看到,吓的喊「卡」,才明白有这一习俗。但是,洋婆婆无所谓的全盘接受中国媳妇,中国媳妇喊她为「妈」,喊的可自然的很。

这是婚前,洋婆婆很客气的来请问:「我很希望以后称我为妈,因为我的姊妹中,有的起先没有说明白该怎么称唿,后来再改口就改不过来了。我希望你以后喊我为妈,你觉得呢?」

中国媳妇是第一次做媳妇,不知道做媳妇的还有选择权的吗?

第三位「妈」,一直都是笑瞇瞇的。儿子与媳妇怎么整,她都没有意见,都是真诚的接受,但是,如果请教她的意见,她会把她的想法,真诚的告诉你。儿子与媳妇的意见不合,她永远支持媳妇。媳妇至今,也是真诚的喊她为「妈」。有时与老美聊天,冲口而出说「我妈 (mom)..」,看到对方疑惑的表情,才想起来,应该说的是「我婆(mother-in-law)」。

把第三位「妈」的经验告诉另一位刚做婆的好友。

她去儿子家做客,天将雨,媳妇还没回来,她好心地把晾在阳台的拖把替他们收进屋内。想起第三个「妈」的故事,她又把拖把拿出去了。

她与媳妇,至今不曾发生「妈」不「妈」的问题。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