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客厅大黄岩小岛 战略意义大
中国与菲律宾双方舰船在南海东部的对峙已延续将近一个月,事发地点黄岩岛的情势至今未见缓和。许多读者从新闻报导中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陌生的地名;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岛」露出海面的面积比许多人家里的客厅还小——只有几堆不到四平方米大小的礁石。记者多年前曾三度走访南海诸岛,兹将当年採访所得与读者分享。

黄岩岛最早出现在中国官方的地图应是1935年1月,当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成立专门机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为包括南海岛屿内的全国地名作出统一规范。在该委员会会刊第一期的第43页,首次公布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及附图。黄岩岛按当时西方命名,译作「斯格巴洛礁」(Scarborough Reef)。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派舰队巡视并接收西沙、南沙两大群岛,内政部旋于1947年颁布南海诸岛标准地名。当时战乱刚刚过去,民众对国家復兴期望甚殷,所以在命名中也採用了一些「新潮」的词汇,如和平暗沙、宪法暗沙、一统暗沙、民主礁等等。其中的「民主礁」就是今日之黄岩岛,「斯格巴洛礁」的洋名从此被取代。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权中国地名委员会,重新公布南海诸岛287个标准地名。这个地名表对1947年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命名基本上「照单全收」,予以沿用,唯独「民主礁」一名被写作:「黄岩岛(民主礁)」。官方解释,这是因为海南渔民最习惯「黄岩岛」的称谓,故从之,但同时以括弧註明原名的方式,表示对历史的尊重。

至于西方人为何称黄岩岛为「斯格巴洛礁」,则要追溯到1748年(清干隆13年)。这一年有英国军舰「斯格巴洛号」搭载科学工作者考察南中国海,在今日黄岩岛附近触礁遇险,差点沉没,于是就将这堆几乎让他们葬身大海的礁石称为「斯格巴洛礁」。

1961年,学术着作「中国海指南」(China Sea Pilot)在伦敦修订再版,书中第二卷有四段文字描写了这群礁石,对其经纬度、到附近陆地的距离、出水高度、航行及锚泊条件、受季风影响等等,同时也提及英舰「斯格巴洛号」遇险的情节。该书形容黄岩岛露出海面的礁石「有三到十呎高,周边均很陡峭,系由狭窄的带状珊瑚所构成」,并称环礁潟湖内的蓝色海水极为清澈透明。

中国科学工作者真正登上黄岩岛的礁石,是在1977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许宗藩、钟晋樑、朱袁智、陈绍谋、黄成发、古森昌、蒋祥兴、陈洪来等随考察船到此,换乘小艇进入潟湖,并攀上其中一块礁石——南岩,竖立中国主权标志,并拍照留念。

随后发表的考察报告称,黄岩岛的方位是北纬15度9分、东经117度45分,是一座巨大海底高山的顶端。「山顶」发育成珊瑚环礁,除了许多块出水礁石外,大部分仍隐没在水下0.5米至三米处。环礁呈等腰三角形,东南角有宽约300米的唯一开口,可供小型船只进出。

虽然黄岩岛露出水面的部分都是几平方米大小的礁石,加起来不及一间普通的客厅,但其所在的水下礁盘却有130 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洛杉矶县长堤市(Long Beach)的面积。谁控制了黄岩岛及其礁盘,谁就可以将周围12海里的水域画为领海,更可将周边200海里变成「专属经济区」。在石油蕴藏前景诱人的南中国海上,这几堆礁石的战略意义实在不容小觑。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