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文学奖 美国再受挫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0日早上已经揭晓,得奖者是加拿大的82岁短篇小说家孟洛(Alice Munro),美国小说家欧茨(Joyce Carol Oates )和罗斯(Philip Roth)像过去数年一样又告落选,算起来,自1993年非裔女小说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获奖以来,美国已20年未获奖,对于自视为20世纪后半期世界文学中心的美国来说,20年不得奖已成为难解的心结。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美国的另一种受挫吗?

自2001年的九一一恐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国际地位确实比前下降,国势已不再像20世纪后半期那么一国独大;这种国际形势的改变,不但反映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上,也反映在文化上。举例来说,2004年的得奖人叶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奥地利小说家)和2005年的得奖人品特(Harold Pinter,英国剧作家)都以批评美国的右翼思想和小布希出兵伊拉克而着名。从形势改变的角度看,美国20年不得奖确是一种挫败。

欧洲知识界和美国知识界的分歧,可能是美国受挫的另一因素。诺贝尔奖的评选角度不可能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这是理所当然的;本身是文学批评家的瑞典学院秘书长的英格道尔(Horace Engdahl)2008年就曾公开批评说,美国自我孤立,没有真正参与世界性的文学对话。欧美两地向来在文化和思想上分途发展,英格道尔的批评只是延续了双方的长期分歧。

美国小说的性质也是被质疑的焦点。英国小说家韩谢(Philip Hensher)日前向纽约时报投诉说,美国作家描述的小说世界倾向广泛,但是成功的小说却必须具有地方性。长期以来,美国小说界确实以追求写出「美国小说」为目标,没有触及美国本质和时代的小说,就难以被视为重要作品,近年来只有像华勒斯(D. F. Wallace)的「永恆的嘲笑」(Infinite Jest)和法兰森(Jonathan Franzen)的「自由」(Freedom)那样的作品,才会被视为重要的美国小说。

「全球化」可能是美国小说家近年受挫的另一原因。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福克纳和索尔贝娄等构成了美国作家获奖的高潮(文学奖自1901年至今共有105人得奖,美国占了11人),那时也是英语文学的霸权时期(这是邱吉尔和罗素等名人能够获奖的部分原因);但是过去10多年,全球化急遽发展,当今的世界已不再是英语独霸,文学奖的人选不再限于英语作家(况且全球各地的小说都可翻译为英语,文学奖的评审可以只读译本),这是其他国家作家获得提名和得奖的原因,也是文学奖走上多元化的原因。

更多内容请见

更多今日新闻请见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