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从梵蒂冈到北京
在刚过去的一周,当115位枢机主教聚集梵蒂冈投票遴选教宗时,数千两会代表亦云集北京,选举中国国家领导人。大主教的背后是12亿天主教徒,而两会会场外,则是13亿被代表的百姓。

梵蒂冈和北京同时换届,纯属巧合;就能否真实体现投票人意愿而言,两场选举难同日而语。不过,伴随方济登基和习李上任,长期交恶的中梵关系会否像3月天气一样,一天天转暖?

自1950年代中国驱逐「间谍」神父后,中梵间一直互不信任,或隔空叫阵,或暗中接触,但双边关系始终没有进展。目前的争执焦点在于主教任命权:梵蒂冈认此为不可变更的教会圣统,中国则称主权与内政不容外人置喙。两会落幕,中方再放话要梵蒂冈断绝与台湾关系;几乎同时,马英九作为国家元首获邀参加教宗登基大典。中梵欲化解根深柢固的对峙心结,似乎仍遥不可及。不过,随着史上首位出身耶稣会的教宗登基,还是让人看到一丝和解希望。

公元八世纪至明初,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几进几出,始终未能立足。明朝中叶,一批传教士由澳门出发,历经数十年迂迴试探,于1600年前后抵达北京,天主教亦从此在中华大地生根。这批传教士正是方济的前辈、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

耶稣会的成功绝非偶然。利玛窦及汤若望、南怀仁等前仆后继,终获接纳,在于这群饱学之士藉传播数学、科学及天文地理知识获得士大夫信任,更以潜心研习中华文化、翻译传播儒家经典而博得皇帝好感。更重要者,耶稣会尊重人文主义,忠诚天主却不墨守教条,依循圣规然能因时变通,有关祭祖祭孔争议便是一例。

当时同在中国传教的道明会主张,信徒一旦受洗,便不得参加祭天拜孔,此议获教廷支持。利玛窦则认为,中国文化的「天」即是「天主」,祭天与信主实是一回事,而祭祖祭孔,则只是缅怀先人,无涉信仰,与天主教教义并无相悖。利氏本人更改穿儒服,以示天主教与儒家相融。如此种种,后被称为「利玛窦规矩」,正因为这些规矩,康熙1692年发布了容教令。

利玛窦规矩的本质,是允许人敬仰天主时保留属人的感受。今日主教任命权纠纷,无论视为教规抑或内政,皆属权柄之争。教会也罢政府也罢,将对权柄的考量置于对人的关注之上,会否本末倒置?教宗方济若能仿傚前辈以史为镜,必能为天主教会拓闢新局,为千年圣统注入活力。

更多内容请见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