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祺夫妇「糖果屋」 顾客「三代同堂」
一对来自台湾的夫妻,阴错阳差地接下了皇后区橡园的一家犹太裔糖果店。28年来,许多社区居民三代皆为店内顾客,也有人来此寻找童年回忆。曾有老人问「记得吗,这是我们小时候吃的糖?」两人只能苦笑,解释自己不是在美国长大的店老闆。他们一直充当店内常客市议员小魏普林(David Weprin)的中文报纸翻译,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没料到自己认为是一家平凡的糖果店,竟能为社区带来这么多欢乐,还被视为重要的社区一分子。吴锡祺与吴李美玲分别来自南投与台南,两人在台湾就是男女朋友。吴锡祺自文化学院航海系毕业后,跑了三年的船,1979年移民来美,于纽约州大攻读航海管理硕士。吴李美玲在世界新专毕业后,跟随到美转读会计。1985年,吴李美玲工作的德商公司倒闭,怀着第二个女儿,她在住家附近顶下一间小杂货店,方便照顾孩子。这回是「妇唱夫随」,见妻子太过忙碌,吴锡祺也辞了日商船运公司工作,加入太太一起创业。位于贝尔大道近73大道的这家店,前身是一家犹太裔经营的糖果及坚果店,由一位华人顶下,改销售一些中国的传统服饰,但生意始终不理想。吴李美玲接手后,发现附近缺少一家糖果店,她原本没有生意经验,但决定一试身手,恢復原来的糖果店,也保留原本的犹太店名「Sweet Adele's」,让社区觉得亲切,拉近与附近居民的关系。糖果店前20年几乎都按照原来的营运模式,因为附近居民以犹太裔为主,饮食有禁忌,店内也必须保存许多犹太人熟悉、有保障的品牌。她说当时经济好,居民富裕,小孩子满口袋都是零用钱。但最近十年,犹太裔老人逐渐搬离,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及亚裔,加上糖价不断上涨,她必须开发更多元化的产品。吴李美玲经常参观贾维兹中心的国际食品秀,闲暇时也至传统小镇观察别人糖果店的产品。看到别人店里出售的甜品,她心里萌发念头:「这些我也能做」。她开始尝试用饼干、杏仁、花生、软糖与巧克力,做出不同的甜品组合,目前已有近30款自制甜品,也学会了做杯糕。糖果店在同一排店街搬过两次。吴李美玲认为每次搬迁都让自己产生新构思。第一个店面由于两度遭老人开车不慎撞入,于1996年搬出。搬家后,她决定加入冷饮,包括咖啡、茶、珍珠奶茶以及各式现打冰砂,已有上百种口味,并引入夏威夷冰淇淋夹心的麻糬。这次搬到离路口更近,更理想的店面后,她又打起了义大利式冰淇淋的主意。因人口老化,加上无糖糖果的兴起,店内几乎每样新产品都区分有糖、无糖以供选择。上百种糖果有约四分之一无糖、十分之一低糖。她说无糖糖果一般售价高一成,口感也较差,但销路一年比一年好,「只能说人生无奈,许多人想吃又不能吃。」不同于一般糖果店,两人的店内播放的是古典音乐。原来两个女儿自幼学琴,都考上茱丽亚音乐学院预科。大女儿担任皮肤科医生,大学曾双主修音乐;次女目前则是化学工程师。虽然成长于许多孩子梦想中的「糖果屋」,两个孩子却都不嗜甜食,吴李美玲笑称,「也许是看多了吧。」年近60岁,上个月搬迁店面前,两人萌生退休之意。但见到从小在店里买糖的女孩,现在都做了妈妈,还带着她们的孩子来光顾。记性好的丈夫,总记得每个客人的名字。常有客人说,感谢糖果店为社区带来的欢乐,反而让两人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