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听诊器身体祕密尽收耳里
法国医师捲纸筒 最早起源

听诊器最早起源于1816年,法国医师雷列克(Rene-Theophile-Hyacinthe Laennec,1781-1826)某日偶然看见一群孩子拿着长长竹筒,在两端互相倾听对方声音,他灵机一动,返家后立即将纸片捲成圆筒型,聆听患者心脏声音,成为听诊器最早由来。

后来雷列克进一步改良听诊器,以圆筒型木头取代纸片,制作成长30公分,外径5公分,中央管径0.5公分听诊器,大幅改变传统诊断方式。

听诊器结构与设计不断演进,两端除改採漏斗形状外,Y字型管连接医师耳朵;接触民众的听头端,底部採取凹形的钟面及平坦的膜面设计,让医师能听见高频与低频的不同频宽声音。

台大医工所教授、台大医工部主任黄义侑表示,早期听诊器将木管中间挖洞,主要是收集声音,并无声音放大效果,后来随着电子听诊器发明问世,透过隔膜,让声音能被放大,并过滤杂讯。

滤波器 可收集放大声音

工研院生医与医材研究所长邵耀华表示,听诊器是一种滤波器,可收集与放大声音。基本上,传统听诊器接触民众端可分钟面及膜面两种设计,一般而言,钟面的面积小,多用来听取低频音;膜面的面积大,主要听取高频音。

透过钟、膜面设计,能聆听心脏、肺、血管及肠胃蠕动等声音,医师透过声音大小、频率、时间等差异,作为初步判断健康警讯依据。

不过,邵耀华说,听诊器接收患者体内的声音,毕竟不同于文字,没有统一标准规范,也难以具体形容,早期听诊器收集的资讯无法记录,医师写病历时,全凭个人主观描述,缺乏可量化的实证,老教授听诊经验难以传承,即使用一接二的双听头教学听诊器教导学生,一次只能指导一人,导致听诊器在医疗应用的发展受局限。

缺乏量化实证 受局限

后来超音波发明问世 ,运用震波反射原理,接收声波讯号后,利用电脑软体计算,将讯号以影像方式重建,让医师能得到清楚器官组织或血流影像,听诊器顿时失宠,超音波逐渐取代传统听诊器,一跃成为医学检查主要工具。不过,超音波机器昂贵,且操作者必须受过专业训练,避免操作位置、方向角度不同,造成影像解读差异。

电子听诊器的发明,解决以往声音无法记录缺点,透过蓝芽无线传输,听诊纪录经过讯号处理及放大后,可转换成影像,并传输至电脑资料库及健保IC卡,进一步制作为个人电子病历。

邵耀华透露,2003年SARS疫情爆发,提供电子听诊器发展新商机。由于蓝芽及电脑工具辅助发明,使电子听诊器发展分离式听头及接头,当年病患即使穿着防护衣,仍可自行操作收音麦克风,医师不必碰触对方身体就能听诊,避免接触感染。

目前电子听诊器已发展「人机介面」,利用蓝芽恆温加热方式,透过感应线圈及无线传能,让听诊器也能「暖唿唿」。

为因应市场需求,听诊器外型摆脱单调呆板印象,现在听头设计可提供卡通造型等多种选择,转移孩子注意力,不再害怕就医。邵耀华还指出,听诊器未来有机会推出抛弃型听头套,就像耳温枪一样,让民众看诊更安全卫生。

iPhone 也能化身听诊器

听诊器一向是医师身分象徵,不过,苹果iPhone智慧型手机也可以化身听诊器。民众只要透过一项新应用程式App「iStethoscope」,付费下载专业版软体,安装后把麦克风直接贴住胸口,就能听到心跳,手机萤幕将显示心跳速率或心电图,透过心跳声录音及电子邮件传送,可进行远距医疗。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