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佑敏 「讲台」、「舞台」皆精采
马佑敏(Gabrielle Ma ),出生于台湾书香世家,名门之后。自幼热爱戏剧表演,来美后从事中文教育近20年,同时是湾区话剧活动的重要成员。去年卸下教职,又积极投身社区服务。「讲台」和「舞台」构成马佑敏在湾区生活的两大重要部分。
记者问:请问你的背景和学经历?在美国生活多少年?
马佑敏答:我来自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毕业。1986年来美国,在宾州匹兹堡大学攻读戏剧艺术硕士。毕业后结婚来到湾区定居。2004年曾移居上海两年。现在经常往返美国、台湾、上海三地之间。
●「基因」充满教育热情
问:你甚么时候开始教中文?对中文教育的兴趣始于何时?
答:1992年,我从慧智中文学校开始我的教书生涯,一直教到去年才退休。最早的一批学生应该已经大学毕业了。记得不久前我到洛杉矶加大去接女儿,在校园里就不断听到有人叫「马老师」。我还想这里怎么会有我的学生,一看,原来都是以前幼稚园学中文的学生,真是岁月不饶人。
从小,我就立志要当老师。记得小时候和弟弟妹妹们玩游戏,我坚持要扮演老师,硬要他们当学生,我想他们一定恨得牙痒痒的,哈哈!
问:你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你喜欢教书,与父母的影响有没有关系?
答:不只是影响,应该是基因里就已经有了对教育的热情。
●「戏剧」从小耳濡目染
问:你对戏剧的爱好,也是很早就开始的吗?
答:是的。这也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先祖父马寿华先生是着名的书画家,也是当年国军文艺金像奖的主审,许多国剧名伶经常在我家出入唱戏,从小耳濡目染的结果,我爱上了国剧。我在读台北中山女中时,就在学校组织国剧社,后来又当上政大国剧社长。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学戏剧是不太被接受的,好像读书读不好才去学戏剧。所以我一直就不敢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大学毕业后我在台湾教育部工作三年。出国前我经常票戏,老旦、花衫、小生,我都唱过,最喜欢演的是小生,帅气!
直到第一批留洋学戏剧的学生,包括赖声川等人回国之后,台湾现代剧场的观念才开始改变。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我如愿到美国念戏剧硕士。我在国内学的是京剧,在国外学的是现代戏剧。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特别看重我的京剧经验。当时我的指导教授正排演「马可波罗」,我当助理导演,我就把京剧的锣鼓、身段融入剧中,让老美用英文演京剧,效果很好。演出后,当地中文学校及社团就开始请我教中国戏剧。20多年前的这段经验让我知道,在异乡异地,若要受人尊重,必须先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结婚后我搬到加州,那时孩子还小,戏剧这块就先放下,专心从事中文教学。
●「中文」出教室入剧场
问:教了这么多年中文,你对海外中文教学有些甚么体会?
答:我一直认为,讲台和舞台是相通的。我的教书秘诀就是把讲台当作舞台,把要教的东西,用不同的方式表演出来,如此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里就不会有人说话、打瞌睡,或偷写作业了。把要教的东西生动地呈现出来,孩子们会很喜欢。当学生喜欢老师时,就比较容易接受老师教的东西。
我一直有个梦想,觉得中文教育,若能走出教室,进入剧场,那该有多棒?因为剧场里的语言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对于中文是第二语言的海外学子来说,学起来会比较有趣而且实用。这源于我在匹兹堡大学读戏剧时的经验,因为每天都要背很多剧本,英文会话水平因而进步很快。当时我用英文演戏的语言隔层,让我能体会海外孩子们学中文的困难。因此后来和林洪桐教授一起做儿童戏剧时,深深体会把戏剧放在中文教学里,是很有效果的。
我把剧场理念带入中文教学,把课本编成剧本。孩子们一进教室就是场景,他们很感兴趣。孩子们演完的剧中对话,久久不忘,比背书有效多了。
我把要教的东西演出来,孩子们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生病都捨不得请假。我上课喜欢把教室门打开,让学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进来,一起学,一起乐,学中文可以不是一件苦差事。
●「导演」生命兴奋体验
问:请谈谈你在舞台上的成就?
答:成就不敢说。我在湾区舞台上的表演,是从2008年华艺剧社「暗恋桃花源」开始的。我在剧中扮演的「疯女人」在原剧中是个很突兀的角色。导演林洪桐认为这个角色应是全剧的灵魂。她的苦苦寻觅而最终落空,象徵「桃花源」并不存在。当时导演要找一个会京戏的舞台剧演员来诠释这个角色,因此给了我机会,让我在台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让我想到父亲的教训:与其慨叹怀才不遇,不如把自己准备好,机会来了,才不致后悔。
后来又参加「领带与高跟鞋」、「春夏秋冬」等剧目的演出。透过剧戏演出,细细品味各样人生,也找到了自己对戏剧的热情。所以我鼓励大家有了理想,就一定要尝试,不要留下遗憾,跨出一步,人生会有很大的不同。
问:现在你又把你的戏剧专长带到社区服务中,对吗?
答:对。我现在帮多个非营利机构义务做节目,包括家庭更新协会、角声癌症关怀、护家中心,生命河灵粮堂和各种教育团体。每次我都用机构里自己的成员来制作演出。很多人开始都推说他们「不会演」,但我鼓励他们接触表演艺术,结果这些平时生活严谨的上班族、工作压力颇大的工程师、学生老师们,不但身心得到舒解,生活增添难忘的经验,各个团体人员的感情也更增进,年復一年地请我回去。演戏是会上瘾的,舞台是具有魅力的。在排练节目中,我才发现自己也稍有导演能力。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
问:所以你现在经常做导演?
答:我记得,以前戏剧系的教授曾鼓励我们学生,「表演艺术的极致,就是要直攻『导演』。」当我发现自己也能导戏时,也好像发现新大陆似得兴奋。能够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表达清楚让对方知道,进而帮助别人做到你想要的,是种很棒的训练和挑战。这种表达能力与技巧,创意与领导,也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因此我觉得表演艺术及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应落实在生活中。不但能让生活更精采,在人生一些过不去的关卡上,角色扮演的同理心,会让人将事情看得更清楚。
●「义工」愈服务回报愈多
问:你对做义工的最大体会是甚么?
答:我是用职业的精神和专业的态度来做义工的。我帮助大家想一想:一,那一件事对别人来说很困难,对你却不费力气,这可能就是上帝创造你的时候,就放进去的专长;二,即使别人不付你钱,你也愿意去做的事,这可能就是你的热情所在,用英文说就是passion,人生最遗憾就是一辈子过去了,还不知道自己的热情在哪里。
工作并不一定是你的passion,但有passion的事容易做成功。对我来说,戏剧是我的passion,我才能透过他来做义工。我做节目没有票房压力,却往往是高朋满座。其实每一个人都非常独特,因为世界上只有那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我鼓励大家努力认识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现在已经走到人生的下半场了,能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又有机会用上帝所赐的才能来回馈社会,我真是比较幸运的。
从2005年开始做义工,不知不觉已经建立起一个资源网路,背后有很多的团队在互相支持。我教书的时候,就谨记孔老夫子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要传承文化,更应做人文关怀。如果学生学习不好,很可能是家庭方面出了问题,我就得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子的关系。其实父母之间的关系好,比他们对孩子好还要重要。父母感情好,孩子有了安全感,学习生活就很正面。若发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就尽量转介到相应的机构,让他们得到专业的帮助。
问:家人对你做义工怎么看?
答:说起来很奇妙。我每次义务制作节目,既花时间,又花钱。但是自从我开始做义工后,我先生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赚进来的钱,我拿出去做公益,我们夫妻两搭配得很好(笑)。这就像是一个循环的活泉,有进有出。上帝的安排真的很奇妙。我很感谢我先生林大能,没有他的支持,也没有今天的我。
●出身名门 马英九、蔡英文是父亲学生
问:你的父母都很传奇,可以介绍一下二位老人家吗?
答:我父亲马汉宝先生,是前司法院大法官,台大法律系退休教授,讲学50余年,学贯中西,桃李满天下,马英九、蔡英文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我爷爷马寿华曾任司法院秘书长,行政法院院长,是司法界元老,又是书画界巨擘。在台湾,可以说我是出生名门世家。在美国,大家都靠自己打拼,一般不太提起自己的家世。
我母亲萧亚麟的经历就更特别了,她一直在「学习道别」的人生历程,2007年被台大外文系聘为客座教授,德籍作家洪素珊写成小说「银娜的旅程」,探讨文化认同问题。去年母亲80大寿,妹妹佑真把书翻译成中文,我帮忙修改润饰之后,献给她老人家做寿礼。今年更应德国在台协会邀请,巡迴台湾德语学校,成为指定读物,简体版亦同时在中国上市。
记者问:请问你的背景和学经历?在美国生活多少年?
马佑敏答:我来自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毕业。1986年来美国,在宾州匹兹堡大学攻读戏剧艺术硕士。毕业后结婚来到湾区定居。2004年曾移居上海两年。现在经常往返美国、台湾、上海三地之间。
●「基因」充满教育热情
问:你甚么时候开始教中文?对中文教育的兴趣始于何时?
答:1992年,我从慧智中文学校开始我的教书生涯,一直教到去年才退休。最早的一批学生应该已经大学毕业了。记得不久前我到洛杉矶加大去接女儿,在校园里就不断听到有人叫「马老师」。我还想这里怎么会有我的学生,一看,原来都是以前幼稚园学中文的学生,真是岁月不饶人。
从小,我就立志要当老师。记得小时候和弟弟妹妹们玩游戏,我坚持要扮演老师,硬要他们当学生,我想他们一定恨得牙痒痒的,哈哈!
问:你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你喜欢教书,与父母的影响有没有关系?
答:不只是影响,应该是基因里就已经有了对教育的热情。
●「戏剧」从小耳濡目染
问:你对戏剧的爱好,也是很早就开始的吗?
答:是的。这也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先祖父马寿华先生是着名的书画家,也是当年国军文艺金像奖的主审,许多国剧名伶经常在我家出入唱戏,从小耳濡目染的结果,我爱上了国剧。我在读台北中山女中时,就在学校组织国剧社,后来又当上政大国剧社长。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学戏剧是不太被接受的,好像读书读不好才去学戏剧。所以我一直就不敢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大学毕业后我在台湾教育部工作三年。出国前我经常票戏,老旦、花衫、小生,我都唱过,最喜欢演的是小生,帅气!
直到第一批留洋学戏剧的学生,包括赖声川等人回国之后,台湾现代剧场的观念才开始改变。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我如愿到美国念戏剧硕士。我在国内学的是京剧,在国外学的是现代戏剧。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特别看重我的京剧经验。当时我的指导教授正排演「马可波罗」,我当助理导演,我就把京剧的锣鼓、身段融入剧中,让老美用英文演京剧,效果很好。演出后,当地中文学校及社团就开始请我教中国戏剧。20多年前的这段经验让我知道,在异乡异地,若要受人尊重,必须先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结婚后我搬到加州,那时孩子还小,戏剧这块就先放下,专心从事中文教学。
●「中文」出教室入剧场
问:教了这么多年中文,你对海外中文教学有些甚么体会?
答:我一直认为,讲台和舞台是相通的。我的教书秘诀就是把讲台当作舞台,把要教的东西,用不同的方式表演出来,如此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里就不会有人说话、打瞌睡,或偷写作业了。把要教的东西生动地呈现出来,孩子们会很喜欢。当学生喜欢老师时,就比较容易接受老师教的东西。
我一直有个梦想,觉得中文教育,若能走出教室,进入剧场,那该有多棒?因为剧场里的语言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对于中文是第二语言的海外学子来说,学起来会比较有趣而且实用。这源于我在匹兹堡大学读戏剧时的经验,因为每天都要背很多剧本,英文会话水平因而进步很快。当时我用英文演戏的语言隔层,让我能体会海外孩子们学中文的困难。因此后来和林洪桐教授一起做儿童戏剧时,深深体会把戏剧放在中文教学里,是很有效果的。
我把剧场理念带入中文教学,把课本编成剧本。孩子们一进教室就是场景,他们很感兴趣。孩子们演完的剧中对话,久久不忘,比背书有效多了。
我把要教的东西演出来,孩子们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生病都捨不得请假。我上课喜欢把教室门打开,让学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进来,一起学,一起乐,学中文可以不是一件苦差事。
●「导演」生命兴奋体验
问:请谈谈你在舞台上的成就?
答:成就不敢说。我在湾区舞台上的表演,是从2008年华艺剧社「暗恋桃花源」开始的。我在剧中扮演的「疯女人」在原剧中是个很突兀的角色。导演林洪桐认为这个角色应是全剧的灵魂。她的苦苦寻觅而最终落空,象徵「桃花源」并不存在。当时导演要找一个会京戏的舞台剧演员来诠释这个角色,因此给了我机会,让我在台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让我想到父亲的教训:与其慨叹怀才不遇,不如把自己准备好,机会来了,才不致后悔。
后来又参加「领带与高跟鞋」、「春夏秋冬」等剧目的演出。透过剧戏演出,细细品味各样人生,也找到了自己对戏剧的热情。所以我鼓励大家有了理想,就一定要尝试,不要留下遗憾,跨出一步,人生会有很大的不同。
问:现在你又把你的戏剧专长带到社区服务中,对吗?
答:对。我现在帮多个非营利机构义务做节目,包括家庭更新协会、角声癌症关怀、护家中心,生命河灵粮堂和各种教育团体。每次我都用机构里自己的成员来制作演出。很多人开始都推说他们「不会演」,但我鼓励他们接触表演艺术,结果这些平时生活严谨的上班族、工作压力颇大的工程师、学生老师们,不但身心得到舒解,生活增添难忘的经验,各个团体人员的感情也更增进,年復一年地请我回去。演戏是会上瘾的,舞台是具有魅力的。在排练节目中,我才发现自己也稍有导演能力。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
问:所以你现在经常做导演?
答:我记得,以前戏剧系的教授曾鼓励我们学生,「表演艺术的极致,就是要直攻『导演』。」当我发现自己也能导戏时,也好像发现新大陆似得兴奋。能够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表达清楚让对方知道,进而帮助别人做到你想要的,是种很棒的训练和挑战。这种表达能力与技巧,创意与领导,也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因此我觉得表演艺术及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应落实在生活中。不但能让生活更精采,在人生一些过不去的关卡上,角色扮演的同理心,会让人将事情看得更清楚。
●「义工」愈服务回报愈多
问:你对做义工的最大体会是甚么?
答:我是用职业的精神和专业的态度来做义工的。我帮助大家想一想:一,那一件事对别人来说很困难,对你却不费力气,这可能就是上帝创造你的时候,就放进去的专长;二,即使别人不付你钱,你也愿意去做的事,这可能就是你的热情所在,用英文说就是passion,人生最遗憾就是一辈子过去了,还不知道自己的热情在哪里。
工作并不一定是你的passion,但有passion的事容易做成功。对我来说,戏剧是我的passion,我才能透过他来做义工。我做节目没有票房压力,却往往是高朋满座。其实每一个人都非常独特,因为世界上只有那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我鼓励大家努力认识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现在已经走到人生的下半场了,能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又有机会用上帝所赐的才能来回馈社会,我真是比较幸运的。
从2005年开始做义工,不知不觉已经建立起一个资源网路,背后有很多的团队在互相支持。我教书的时候,就谨记孔老夫子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要传承文化,更应做人文关怀。如果学生学习不好,很可能是家庭方面出了问题,我就得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子的关系。其实父母之间的关系好,比他们对孩子好还要重要。父母感情好,孩子有了安全感,学习生活就很正面。若发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就尽量转介到相应的机构,让他们得到专业的帮助。
问:家人对你做义工怎么看?
答:说起来很奇妙。我每次义务制作节目,既花时间,又花钱。但是自从我开始做义工后,我先生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赚进来的钱,我拿出去做公益,我们夫妻两搭配得很好(笑)。这就像是一个循环的活泉,有进有出。上帝的安排真的很奇妙。我很感谢我先生林大能,没有他的支持,也没有今天的我。
●出身名门 马英九、蔡英文是父亲学生
问:你的父母都很传奇,可以介绍一下二位老人家吗?
答:我父亲马汉宝先生,是前司法院大法官,台大法律系退休教授,讲学50余年,学贯中西,桃李满天下,马英九、蔡英文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我爷爷马寿华曾任司法院秘书长,行政法院院长,是司法界元老,又是书画界巨擘。在台湾,可以说我是出生名门世家。在美国,大家都靠自己打拼,一般不太提起自己的家世。
我母亲萧亚麟的经历就更特别了,她一直在「学习道别」的人生历程,2007年被台大外文系聘为客座教授,德籍作家洪素珊写成小说「银娜的旅程」,探讨文化认同问题。去年母亲80大寿,妹妹佑真把书翻译成中文,我帮忙修改润饰之后,献给她老人家做寿礼。今年更应德国在台协会邀请,巡迴台湾德语学校,成为指定读物,简体版亦同时在中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