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中国当代艺术家 不盲从
应柏克莱加大艺术研究中心(Arts Research Center)之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着名当代油画家徐唯辛教授30日下午,出席柏大东亚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演讲,畅谈「中国当代艺术观察-实践与思考」。
演讲由柏大历史系教授戴梅可(Michael Nylan)介绍中国近代历史演变,再由徐唯辛以各时期艺术家创作为例证。徐唯辛认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视艺术家个性、特色,不盲从主流。中国艺术创作潮流以1949年做为重要分水岭,之前的艺术家较具个人情怀,1949年后受到以苏俄为主的西方影响,创作普遍传达了对社会、人文的关怀。
徐唯辛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发展逐渐走向明星化、符号化、娱乐化,尤其2010年中央政府收编当时的前卫艺术家们,向主流靠拢,更失去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
他也提出自己30多年来的作品,认为从前自己的艺术创作技法陈旧,没有呈现当代社会问题。因此自2005年起,徐唯辛展开「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创作计画,以油画创作100位文革时期人物的巨型肖像,企图以新角度、新的艺术手法,呈现几乎被人遗忘历史。该创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徐唯辛更因此应邀至美国各大学演讲。
本次座谈为柏克莱加大艺术研究中心规画的中国/台湾当代艺术研讨活动之一。藉由邀请台湾着名剧场工作者赖声川,自28日至2月8日担任驻校艺术家,并规画2月1日举行「时光转换:当代中国和台湾的艺术实践」艺术研讨会,探讨在时代变迁下,中国与台湾在电影、声音、舞蹈各方面艺术形式的演变。
演讲由柏大历史系教授戴梅可(Michael Nylan)介绍中国近代历史演变,再由徐唯辛以各时期艺术家创作为例证。徐唯辛认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视艺术家个性、特色,不盲从主流。中国艺术创作潮流以1949年做为重要分水岭,之前的艺术家较具个人情怀,1949年后受到以苏俄为主的西方影响,创作普遍传达了对社会、人文的关怀。
徐唯辛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发展逐渐走向明星化、符号化、娱乐化,尤其2010年中央政府收编当时的前卫艺术家们,向主流靠拢,更失去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
他也提出自己30多年来的作品,认为从前自己的艺术创作技法陈旧,没有呈现当代社会问题。因此自2005年起,徐唯辛展开「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创作计画,以油画创作100位文革时期人物的巨型肖像,企图以新角度、新的艺术手法,呈现几乎被人遗忘历史。该创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徐唯辛更因此应邀至美国各大学演讲。
本次座谈为柏克莱加大艺术研究中心规画的中国/台湾当代艺术研讨活动之一。藉由邀请台湾着名剧场工作者赖声川,自28日至2月8日担任驻校艺术家,并规画2月1日举行「时光转换:当代中国和台湾的艺术实践」艺术研讨会,探讨在时代变迁下,中国与台湾在电影、声音、舞蹈各方面艺术形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