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埠年老拾荒者 日赚20元
「纽约时报」报导,自从约20年前买饮料需要缴交瓶子和罐子的押金后,游民便开始藉这项法规赚取一点钱。
许多路宿者仍靠捡拾瓶罐为生,但在曼哈坦下城某些地方,大多数捡瓶罐的人不是游民,而是年长的华裔居民,他们通常拖着大袋塑胶、铝、和玻璃容器,穿街过巷。
在这批拾荒者中,大多数是不懂英语的新移民,这个行业不一定是合法居民才可以做,因回收中心不会要求出示社安卡。
一直拍摄移民题材的布碌崙摄影师凌安妮(Annie Ling,音译),几年前开始对拾荒者感兴趣,原因之一是他们适应力强和工作努力。
她花时间跟着其中几个人,沿路拍摄他们在华埠和下东城搜索路边和垃圾桶的瓶罐,然后到超市换钱的情况。
凌安妮说,他们每天一般可赚20元,有些赚得更多。这些人每天用帆布袋或购物车、又或以担挑承托肩上,携着大堆拾来的瓶罐,前往换钱。
有些拾荒者下午出动,有些却爱在凌晨时分,街上一片寂静时出动。凌安妮说,有时老远听到声音,便知道他们来了。
她说:「在半夜,我合上双眼,当听到街口传来瓶子碰撞的声音,便知道有人在附近捡东西。」
许多路宿者仍靠捡拾瓶罐为生,但在曼哈坦下城某些地方,大多数捡瓶罐的人不是游民,而是年长的华裔居民,他们通常拖着大袋塑胶、铝、和玻璃容器,穿街过巷。
在这批拾荒者中,大多数是不懂英语的新移民,这个行业不一定是合法居民才可以做,因回收中心不会要求出示社安卡。
一直拍摄移民题材的布碌崙摄影师凌安妮(Annie Ling,音译),几年前开始对拾荒者感兴趣,原因之一是他们适应力强和工作努力。
她花时间跟着其中几个人,沿路拍摄他们在华埠和下东城搜索路边和垃圾桶的瓶罐,然后到超市换钱的情况。
凌安妮说,他们每天一般可赚20元,有些赚得更多。这些人每天用帆布袋或购物车、又或以担挑承托肩上,携着大堆拾来的瓶罐,前往换钱。
有些拾荒者下午出动,有些却爱在凌晨时分,街上一片寂静时出动。凌安妮说,有时老远听到声音,便知道他们来了。
她说:「在半夜,我合上双眼,当听到街口传来瓶子碰撞的声音,便知道有人在附近捡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