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一言难尽 红披索万事OK
编按:美国的「后院」国家古巴,是中美洲唯一的共产国家,美国对它实施禁运、贸易制裁已逾半世纪,连美国人观光都禁赴古巴。本报记者因偶然的机会进入古巴,今起为读者报导这个神秘的加勒比海国家。
走访古巴系列之一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最大岛屿,地图上,她象一匹勇勐的海豹,头东尾西,正在挣扎着游出这一海域。而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幅员庞大的美国正伸出强有力的巨爪——佛罗里达半岛,试图将她拉回自己怀中。
由于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制裁、封锁,外界对古巴的国情与现状知之甚少。记者最近在这个相当于三个台湾大小的岛国旅行九天,深深感到社会主义制度固然将古巴洗尽铅华,使它发展明显滞后,但同时却又保障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基本消灭饥饿与失业。无可否认,呈现在外人眼中的古巴,堪称是稳定、安全、淳朴、健康的社会。
从班机降落哈瓦那国际机场那一刻起,古巴生活的慢节奏与低效率就表露无遗。负责接机的国营古巴旅行社(Cubatur)并未如约派人在国际航班出口处守候,职员们都坐在办公室里享受冷气。旅客好不容易找上门去,出面接洽的人员倒很客气,随即安排车辆,将记者一行送到预订的「西方美丽华酒店」(Occidental Miramar Hotel)。
但新问题接踵而来,酒店前台只答应让一行五人中的三人入住,其余两人要搬到老城区(La Habana Vieja)的「广场酒店」(Plaza Hotel),两地之间相距25分钟车程。面对表达不满的旅客,旅行社与酒店之间却无动于衷,互相推诿,给不出一个说法。枯候一小时后,旅客使出最原始一招,向一名酒店职员致送三元「红披索」,顿时所有麻烦烟消云散,一行五人终得全部入住。
所谓「红披索」是古巴现行两套货币系统中,专供外国人使用的一种,名称叫「Cuban Convertible Peso」,简称CUC,即「可兑换披索」,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前发行的「外匯兑换券」,目前与欧元等值。古巴一般民众与留学生用的货币是「土披索」(CUP),一个「红」等于24 个「土」。生活在计画经济体制内的古巴人,每日挣不到一个「红」,所以三元「红披索」就能发挥神奇威力。
领教「红披索」神威后,记者一行翌日出门前,刻意在每间客房留下一「红」小费。果然,整理房间的女工格外卖力,连铺在床上的毛巾都摺叠成天鹅造型。
因为古巴与美国断绝经贸往来,「红披索」与美元间理论上不能兑换,市面上不收美元,连美国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也被拒收(中国的「银联卡」则颇受欢迎)。游客如能事先准备好欧元或加拿大元,到古巴后再换成「红披索」,将可少花手续费,方便得多。
首都哈瓦那是座让人一言难尽的城市,隐约可见的繁华,城中有大量殖民地时代或社会主义革命前留下的欧式建筑,精美的雕饰、高大的门廊、随处可见的街头雕塑、街心花园,透着贵族气派。最富丽堂皇的是旧国会大厦、哈瓦那大剧院、革命博物馆(革命前的总统府)、哈瓦那大学本部等,都值得驻足参观。
哈瓦那的另一面是破败,很多旧式楼宇年久失修,墙面剥落,窗户都成敞开的空洞,根本不能住人。一到夜晚,这些昔日的洋楼漆黑一片,活像并肩而立的鬼魅。离旧国会大厦不远的中国城(El Barrio Chino)最不堪入目,狭窄的街巷垃圾成堆,臭气扑鼻,昔日的「林西河堂」、「昭伦公所」、「光华报社」早已关门闭户,只剩一块招牌。
哈瓦那可能是全世界老爷车最多的首都,满街尽是1980、甚至1970年代的「福特」、「莫斯科人」(Muscovite)、「伏尔加」(Volga)、「拉达」(Lada)牌轿车,或「嘎斯69」吉普车。这些都不是博物馆里的摆设,而是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包括许多没有营业执照的非法出租车,车上很少有能用的速度表与里程表,跑起来叮叮噹噹四处作响,半路抛锚常见,记者一行就不止一次被抛锚耽搁。
看到几辆新版好车不是属外国大使馆,就是国营旅游业的摇钱树。车辆匮乏,给马车留下生存空间,马车在首都主要用于观光,在外省也用于市民通勤。匪夷所思的是,连赶马车也是国营生意。
古巴共产党政权的对内政策显然较宽松,街头并无铺天盖地的政治标语,对前朝遗蹟也未採取「破四旧」式的扫荡。青年男女可尽情亲暱交往,高档俱乐部夜夜笙歌,据说共产党员可皈依天主教。卡斯楚(又译卡斯特罗)掌权后,国名、国旗、国歌都未更换,从而避免了社会动盪。当然,淫秽读物严禁进口,游客携带此类物品会受罚。
哈瓦那坐落在古巴岛北岸,在这里只能望见佛罗里达海峡或墨西哥湾。要领略真正的加勒比海风情,就要走出首都,到外省去。
(待续)
走访古巴系列之一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最大岛屿,地图上,她象一匹勇勐的海豹,头东尾西,正在挣扎着游出这一海域。而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幅员庞大的美国正伸出强有力的巨爪——佛罗里达半岛,试图将她拉回自己怀中。
由于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制裁、封锁,外界对古巴的国情与现状知之甚少。记者最近在这个相当于三个台湾大小的岛国旅行九天,深深感到社会主义制度固然将古巴洗尽铅华,使它发展明显滞后,但同时却又保障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基本消灭饥饿与失业。无可否认,呈现在外人眼中的古巴,堪称是稳定、安全、淳朴、健康的社会。
从班机降落哈瓦那国际机场那一刻起,古巴生活的慢节奏与低效率就表露无遗。负责接机的国营古巴旅行社(Cubatur)并未如约派人在国际航班出口处守候,职员们都坐在办公室里享受冷气。旅客好不容易找上门去,出面接洽的人员倒很客气,随即安排车辆,将记者一行送到预订的「西方美丽华酒店」(Occidental Miramar Hotel)。
但新问题接踵而来,酒店前台只答应让一行五人中的三人入住,其余两人要搬到老城区(La Habana Vieja)的「广场酒店」(Plaza Hotel),两地之间相距25分钟车程。面对表达不满的旅客,旅行社与酒店之间却无动于衷,互相推诿,给不出一个说法。枯候一小时后,旅客使出最原始一招,向一名酒店职员致送三元「红披索」,顿时所有麻烦烟消云散,一行五人终得全部入住。
所谓「红披索」是古巴现行两套货币系统中,专供外国人使用的一种,名称叫「Cuban Convertible Peso」,简称CUC,即「可兑换披索」,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前发行的「外匯兑换券」,目前与欧元等值。古巴一般民众与留学生用的货币是「土披索」(CUP),一个「红」等于24 个「土」。生活在计画经济体制内的古巴人,每日挣不到一个「红」,所以三元「红披索」就能发挥神奇威力。
领教「红披索」神威后,记者一行翌日出门前,刻意在每间客房留下一「红」小费。果然,整理房间的女工格外卖力,连铺在床上的毛巾都摺叠成天鹅造型。
因为古巴与美国断绝经贸往来,「红披索」与美元间理论上不能兑换,市面上不收美元,连美国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也被拒收(中国的「银联卡」则颇受欢迎)。游客如能事先准备好欧元或加拿大元,到古巴后再换成「红披索」,将可少花手续费,方便得多。
首都哈瓦那是座让人一言难尽的城市,隐约可见的繁华,城中有大量殖民地时代或社会主义革命前留下的欧式建筑,精美的雕饰、高大的门廊、随处可见的街头雕塑、街心花园,透着贵族气派。最富丽堂皇的是旧国会大厦、哈瓦那大剧院、革命博物馆(革命前的总统府)、哈瓦那大学本部等,都值得驻足参观。
哈瓦那的另一面是破败,很多旧式楼宇年久失修,墙面剥落,窗户都成敞开的空洞,根本不能住人。一到夜晚,这些昔日的洋楼漆黑一片,活像并肩而立的鬼魅。离旧国会大厦不远的中国城(El Barrio Chino)最不堪入目,狭窄的街巷垃圾成堆,臭气扑鼻,昔日的「林西河堂」、「昭伦公所」、「光华报社」早已关门闭户,只剩一块招牌。
哈瓦那可能是全世界老爷车最多的首都,满街尽是1980、甚至1970年代的「福特」、「莫斯科人」(Muscovite)、「伏尔加」(Volga)、「拉达」(Lada)牌轿车,或「嘎斯69」吉普车。这些都不是博物馆里的摆设,而是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包括许多没有营业执照的非法出租车,车上很少有能用的速度表与里程表,跑起来叮叮噹噹四处作响,半路抛锚常见,记者一行就不止一次被抛锚耽搁。
看到几辆新版好车不是属外国大使馆,就是国营旅游业的摇钱树。车辆匮乏,给马车留下生存空间,马车在首都主要用于观光,在外省也用于市民通勤。匪夷所思的是,连赶马车也是国营生意。
古巴共产党政权的对内政策显然较宽松,街头并无铺天盖地的政治标语,对前朝遗蹟也未採取「破四旧」式的扫荡。青年男女可尽情亲暱交往,高档俱乐部夜夜笙歌,据说共产党员可皈依天主教。卡斯楚(又译卡斯特罗)掌权后,国名、国旗、国歌都未更换,从而避免了社会动盪。当然,淫秽读物严禁进口,游客携带此类物品会受罚。
哈瓦那坐落在古巴岛北岸,在这里只能望见佛罗里达海峡或墨西哥湾。要领略真正的加勒比海风情,就要走出首都,到外省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