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师张照堂 阐释「人」与「存在」
用台湾现代主义摄影先驱来描述张照堂或许贴切,但是以「台湾眼」来形容张照堂,更能贴近张照堂的本人。张照堂从事影像、纪录片拍摄超过50年,他的镜头捕捉在台湾土地上生活的各种人,这些人有的完美、有的残缺、有的阴暗、有的光明,但是,他们的精神被张照堂捕捉,跳跃在相纸上,呈现出台湾人特有的生命之美。张照堂的眼睛,看尽台湾社会,他的镜头,记录了台湾珍贵的画面。走过影像记录半个世纪,他对台湾、摄影,都有独特的见解。
张照堂1943年出生在板桥一个医生世家,他说父亲家教甚严,从没想到他会走向影像纪录一途。但是,张照堂从小对环境就有一颗极为敏锐的心,高中时因为「对人与环境的好奇产生一种想要纪录的纯粹冲动」而一脚踩入摄影的世界。于台大土木系毕业后,他因为无法忘怀摄影,刚好遇到有广告公司诚徵摄影师,尽管他没有太多的经验且职务要求拍摄的是动态影片,他仍勇敢应徵,成为他影像纪录生涯的开启点。2010年,张照堂举办「岁月映样摄影展」,回头再看启蒙作品,张照堂说:「原本以为初期的作品会有些幼稚,但是50年后重新再看,我发现影像中对人精神层面的捕抓,在当时的作品早已有些影子」。人,永远是张照堂影像纪录的重心。
张照堂影像风格建立在大学时代。在大学时,他大量吸收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学、美术等,渐渐将现代主义中,以荒诞、虚无的氛围来诠释人在大环境变迁下的现实面融入他的作品。他认为他的作品「在大学时期以个人的观点,荒诞、虚无的嘲讽形式,表达对存在现象的疑思」。在这些作品中,人还是他关注的主题,只是人的身体,却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展现在镜头之前。比如,张照堂拍了很多无头的人体或是人的背影。张照堂表示除了一方面在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的影响,让他刻意以这种方式呈现人体外,另一方面他认为「背影或是无头的人更能牵动观影者的思考,进一步的思索人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纪录片是张照堂除静态摄影外,另外一个用镜头看台湾,探索「人是什么?」的方式。他从1970年代开始关注纪实报导摄影,记录的对象包括台湾底层阶级、风俗民情,张照堂说:「我记录的对象不脱素人,因为这个社会素人的比例占的最多。」他是第一位记录台湾民俗文化者,其1980年拍摄的「王船祭典」,不论在记录题材或是剪辑处理上,都是台湾纪录片前所未有的处理。烧王船是台湾东港特有的民间习俗,在当时从来没有人贴身观察甚至记录。但是张照堂用他的镜头捕捉了这个特有的民间习俗,且剪辑时将对白完全拿掉,长达十几分钟烧王船的影像中,只有流动的音乐陪衬。张照堂笑说「这部片子其实是台湾第一步MTV。」背后真正的用意是,利用纯粹的影像和音乐,「将民众在解严时代对信仰的狂热昇华为一种虔诚的信念」。
穿梭在摄影和纪录片两种创作形式中,张照堂表示「纪录片是我的事业,摄影是我的志业」。他表示,纪录片创作的限制较多,「摄影相对而言更自由,留给观影者更多思考的空间」。面对数位化的时代,他说「我也投降了,我也开始使用数位相机和Photoshop」。虽然投降,他对对传统摄影仍有极大偏爱,「底片的原真让摄影者在取景的那一剎那更加谨慎」,他甚至偏爱黑白基调的影像,「因为过多的色彩模煳人物的本身,黑白两色能让影像更加锐利」。
他也纾发对台湾纪录片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表示,近十年来台湾的纪录片以奇蹟式发展,是因为器材普及和社会多元的发展,更多「有话想说」的人能够把话说出来。但是,他最常鼓励学生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个人的人文视野以及多拍多做,以行动替代思考。他说未来台湾纪录片要走向国际,「除了要有更好的器材配备外,还要有更大的视野,以及更国际化的题材,才能引起国际观影者的共鸣」。不过,这些愿景都需要政府在基层教育扎根,例如设立专门的摄影或影像专业学校,培养相关人才,而不是将资金一股脑的投注在已经有所成就的人才上。
「张照堂摄影展 潜越—台湾意象 1960-2005」即日起至5月18日在纽约台湾书院展出,展出张照堂不同时期作品。纽约台湾书院地址曼哈坦东42街1号。
张照堂1943年出生在板桥一个医生世家,他说父亲家教甚严,从没想到他会走向影像纪录一途。但是,张照堂从小对环境就有一颗极为敏锐的心,高中时因为「对人与环境的好奇产生一种想要纪录的纯粹冲动」而一脚踩入摄影的世界。于台大土木系毕业后,他因为无法忘怀摄影,刚好遇到有广告公司诚徵摄影师,尽管他没有太多的经验且职务要求拍摄的是动态影片,他仍勇敢应徵,成为他影像纪录生涯的开启点。2010年,张照堂举办「岁月映样摄影展」,回头再看启蒙作品,张照堂说:「原本以为初期的作品会有些幼稚,但是50年后重新再看,我发现影像中对人精神层面的捕抓,在当时的作品早已有些影子」。人,永远是张照堂影像纪录的重心。
张照堂影像风格建立在大学时代。在大学时,他大量吸收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学、美术等,渐渐将现代主义中,以荒诞、虚无的氛围来诠释人在大环境变迁下的现实面融入他的作品。他认为他的作品「在大学时期以个人的观点,荒诞、虚无的嘲讽形式,表达对存在现象的疑思」。在这些作品中,人还是他关注的主题,只是人的身体,却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展现在镜头之前。比如,张照堂拍了很多无头的人体或是人的背影。张照堂表示除了一方面在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的影响,让他刻意以这种方式呈现人体外,另一方面他认为「背影或是无头的人更能牵动观影者的思考,进一步的思索人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纪录片是张照堂除静态摄影外,另外一个用镜头看台湾,探索「人是什么?」的方式。他从1970年代开始关注纪实报导摄影,记录的对象包括台湾底层阶级、风俗民情,张照堂说:「我记录的对象不脱素人,因为这个社会素人的比例占的最多。」他是第一位记录台湾民俗文化者,其1980年拍摄的「王船祭典」,不论在记录题材或是剪辑处理上,都是台湾纪录片前所未有的处理。烧王船是台湾东港特有的民间习俗,在当时从来没有人贴身观察甚至记录。但是张照堂用他的镜头捕捉了这个特有的民间习俗,且剪辑时将对白完全拿掉,长达十几分钟烧王船的影像中,只有流动的音乐陪衬。张照堂笑说「这部片子其实是台湾第一步MTV。」背后真正的用意是,利用纯粹的影像和音乐,「将民众在解严时代对信仰的狂热昇华为一种虔诚的信念」。
穿梭在摄影和纪录片两种创作形式中,张照堂表示「纪录片是我的事业,摄影是我的志业」。他表示,纪录片创作的限制较多,「摄影相对而言更自由,留给观影者更多思考的空间」。面对数位化的时代,他说「我也投降了,我也开始使用数位相机和Photoshop」。虽然投降,他对对传统摄影仍有极大偏爱,「底片的原真让摄影者在取景的那一剎那更加谨慎」,他甚至偏爱黑白基调的影像,「因为过多的色彩模煳人物的本身,黑白两色能让影像更加锐利」。
他也纾发对台湾纪录片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表示,近十年来台湾的纪录片以奇蹟式发展,是因为器材普及和社会多元的发展,更多「有话想说」的人能够把话说出来。但是,他最常鼓励学生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个人的人文视野以及多拍多做,以行动替代思考。他说未来台湾纪录片要走向国际,「除了要有更好的器材配备外,还要有更大的视野,以及更国际化的题材,才能引起国际观影者的共鸣」。不过,这些愿景都需要政府在基层教育扎根,例如设立专门的摄影或影像专业学校,培养相关人才,而不是将资金一股脑的投注在已经有所成就的人才上。
「张照堂摄影展 潜越—台湾意象 1960-2005」即日起至5月18日在纽约台湾书院展出,展出张照堂不同时期作品。纽约台湾书院地址曼哈坦东42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