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纽约市「退瓶族」 奥斯卡「明星」
当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24日晚在洛杉矶宣布时,纽约市民可能从其中一位参演者的身旁经过而没有留意。

由艾柏特 (Jon Alpert)和奥尼尔 (Matthew O'Neill)摄制的35分钟短片「退瓶(Redemption) 」,探讨对纽约市生态环境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仍被忽略的族群:捡拾饮料罐和瓶子的人。

「华尔街日报」报导,这类「拾罐人(canner)」是劳动人口的一部分,他们经常推着购物车,载着塞满瓶罐胶袋,有时他们也会使用担挑,一头一尾的挂着两个大袋。当中有许多不知疲倦地劳动,但并非游民。然而,他们花大量时间在街上寻生计,遭人白眼。

奥尼尔说:「市民跟他们谈话时,通常不会问『你好吗?』」在HBO 纪录片的总裁席拉.尼文斯 (Sheila Nevins)的鼓励下,他和搭档艾柏特2010年底开始拍摄「退瓶」,这套片将于今年稍后公映。在两年的制作期间,奥尼尔和艾柏特与超过100名拾罐者成为朋友,从中选出一些代表性人物现身影片。

他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在街上和回收中心(redemption center)打交道,所以开始拍摄时,我们已是拾荒社群的成员。」

但他说,拍摄工作还是不容易的。

一位讲粤语的华裔女子莉莉 (Lilly)透过翻译说:「大多数在回收中心的人不愿意出镜,因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羞耻的工作。我视艾柏特为朋友,所以同意参演,所有人都叫我不要理他,但两个月内,他不断来到中心,他是个勤劳的人,我想帮助他。」

这两名制作人透露,九一一恐袭不久后,莉莉工作的中餐馆关门。自此,她成为拾罐人,每天工作20小时,每周大约赚到250元。类似的景像贯穿整套短片,片中主角遍及纽约市五大区。其中之一是越战老兵和前雀儿喜旅馆保镖沃特 (Walter),他以喝酒来减轻创伤后遗症的痛苦;另一位是厄瓜多移民努维 (Nuve),她渴望有好的居住地方,给五名孩子上学,为他们的前途舖路。拥有音乐学位的前IBM雇员苏珊(Susan),投入拾罐一族,补充社安金的不足。

奥尼尔说:「不仅酒鬼、移民、曾在工厂工作的人会以拾罐为生,许多不幸的人也被迫从事这个行业。」他和艾柏特2010年合作的纪录片「劫后天府泪纵横 (China's Unnatural Disaster)」,亦曾获奥斯卡提名。

艾柏特是「下城社区电视中心 (Downtown Community Television Center)」的共同创办人,他认为这部记录片不仅是研究「拾罐人」的角色,也探讨美国财富转移的情况。他说,他的祖父在东北工厂採集羊毛废料为生。目前,纽约市已没有这类工厂,美国千千万万人以捡取废物为生,而不是以制造业赚钱,他不知道大家以后怎样应付这种环境。

「退瓶」也纪录了一些冲突和怜悯的场面。莉莉照顾一名孤独的日本男子约翰 (John),帮他刮鬍子和整理仪容。已有一段时间没有人看见约翰。越南老兵沃特的忧伤挥之不去,他最后一次在镜头出现时,已差不多到了人生的终局。在河滨公园 (Riverside Park)的美铁隧道下,有许多游民度宿,他们被称为「鼹鼠人 (Mole People)」,沃特是其中之一。几个月前,他被一列火车撞死。

但不是每个故事都是悲惨收场,努维已搬进一个较好的公寓,苏珊已搬到大西洋城,住在退休公寓,以后不用靠拾罐贴补生计。

莉莉似乎未被参展奥斯卡所打动。她说: 「即使告诉别人我参与电影演出,他们也只会笑我,就如那些拾罐者一样。」

但艾柏特要确保她知道此事。在某天的一个下午,他把在提名人午餐会上收到的一顶棒球帽送给她。他说:「我们想知道她是否明白奥斯卡金人的意义,她似乎很高兴收到(这个礼物)。」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