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热议金恩 纽约电影节今、明演出
纪念着名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话剧「我有一个梦想」,2007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史丹福大学马丁路德‧金恩研究教育学院在北京推出,该剧监制是来自加州的美国80后女生麦婷(Caitrin McKiernan)。
四年后,麦婷和父亲Kevin McKiernan将受这部话剧启发而创作的纪录片「马丁路德金在中国」带回美国,将于3日和4日在今年的纽约纪录片电影节 (New York's Documentary Festival)主打推出,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麦婷说,希望「通过金恩成为我们两个国家思考的起点,一起讨论如何改变」。
麦婷1996年第一次来到北京。她当时上高中11年级,以交换生短暂停留中国三个月。2002年她从史丹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她再次来到中国,因为进行口述历史课题的关系,三年间走访了许多地方,那时美国则刚开始伊拉克战争不久,她在和中国老百姓聊天时发现许多人都对美国持批评态度,这促使同样反战的她想要在中美之间找到一座桥梁,她想到了大学时研究的金恩,而令麦婷惊奇的是,这位美国民权领袖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竟然连街头巷尾的小贩都知道。
麦婷表示,金恩思想最打动她的是其非暴力和平抗议,以及对社会经济不平等差异的抨击和消灭种族歧视的唿吁,正如目前「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得到众多人支持有着相似的道理。
于是从2005年起,在北大和清华,麦婷开始邀请史丹福的美国交换生和中国学生们一起讨论金恩,并举行朗诵会,她笑说:「相比美国学生,中国学生其实更喜欢问问题。」2007年,以研究金恩着名的学者Clayborne Carson创作剧本为基础,由罗大军改编和吴晓江导演的话剧「我有一个梦想」在北京国际公益首演,该剧的艺术顾问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和蜚声海内外的剧作家和导演赖声川。
麦婷认为,「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要比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要多」,所以四年后她将以话剧为背景的纪录片带回美国,希望让美国人看看中国人是怎么看金恩的,然后「人们能真正开始讨论这两个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中美关系,我们该怎么一起保持世界和平?」麦婷希望中美两国能在促使联合国气候和环境变化协商出台有效举措上共同担负起责任,「也许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这正是我的梦想」。
为了这部纪录片,麦婷父亲Kevin花了四年时间,将500小时的拍摄剪辑为85分钟影片,曾三次获得奥斯卡摄影提名的Haskell Wexler也是主创之一。麦婷说,出生于1944年的父亲那一代人,是亲身经过民权运动历史,他们支持抗议;出生于80年代的她,则认为除了抗议,还可以使用更多其他方法。
年少时曾聆听过金恩演说的Kevin则希望透过该纪录片,让人们了解金恩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家,让历史进一步被还原,「在他发表有关梦想的着名演讲五年后的1968年他被暗杀了,他提到了战争和贫穷,他说『战争是贫穷的敌人』,而反思当代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及如今人们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运动,都可以在金恩的思想中找到」。Kevin表示过去四年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改纪录片的中文翻译,希望有许多华人和华裔观众前往观看,参与讨论。
虽然身为美国人,但麦婷直言不讳,「我们常常认为别人的制度有问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我们的制度就是完美的,更不该将自己国家的方式直接套用到其他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而中国也需全面地了解美国,毕竟「好莱坞大片中并不是真正的美国」。
曾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的麦婷说:「1996年我来中国时,外国人还不多,很多人都会盯着我看,可是到2008年时大家已经不会觉得奇怪了,但中国人民始终都很欢迎我。」她回忆2008年时在北京,「连我也觉得很骄傲,我觉得2008年前中国人一直在等待让世人瞩目,而之后大家都在看中国」,她希望未来在两国人民能继续扩大互相了解,从交换留学生延伸到更多老百姓。
该纪录片将于3日晚9时30分和4日上午11时15分在6大道323号的IFC中心放映,3日影片放映后还有麦婷父女对谈和问答环节,需购票入场,纪录片详情可浏览网站www.bringingkingtochina.com。
四年后,麦婷和父亲Kevin McKiernan将受这部话剧启发而创作的纪录片「马丁路德金在中国」带回美国,将于3日和4日在今年的纽约纪录片电影节 (New York's Documentary Festival)主打推出,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麦婷说,希望「通过金恩成为我们两个国家思考的起点,一起讨论如何改变」。
麦婷1996年第一次来到北京。她当时上高中11年级,以交换生短暂停留中国三个月。2002年她从史丹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她再次来到中国,因为进行口述历史课题的关系,三年间走访了许多地方,那时美国则刚开始伊拉克战争不久,她在和中国老百姓聊天时发现许多人都对美国持批评态度,这促使同样反战的她想要在中美之间找到一座桥梁,她想到了大学时研究的金恩,而令麦婷惊奇的是,这位美国民权领袖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竟然连街头巷尾的小贩都知道。
麦婷表示,金恩思想最打动她的是其非暴力和平抗议,以及对社会经济不平等差异的抨击和消灭种族歧视的唿吁,正如目前「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得到众多人支持有着相似的道理。
于是从2005年起,在北大和清华,麦婷开始邀请史丹福的美国交换生和中国学生们一起讨论金恩,并举行朗诵会,她笑说:「相比美国学生,中国学生其实更喜欢问问题。」2007年,以研究金恩着名的学者Clayborne Carson创作剧本为基础,由罗大军改编和吴晓江导演的话剧「我有一个梦想」在北京国际公益首演,该剧的艺术顾问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和蜚声海内外的剧作家和导演赖声川。
麦婷认为,「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要比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要多」,所以四年后她将以话剧为背景的纪录片带回美国,希望让美国人看看中国人是怎么看金恩的,然后「人们能真正开始讨论这两个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中美关系,我们该怎么一起保持世界和平?」麦婷希望中美两国能在促使联合国气候和环境变化协商出台有效举措上共同担负起责任,「也许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这正是我的梦想」。
为了这部纪录片,麦婷父亲Kevin花了四年时间,将500小时的拍摄剪辑为85分钟影片,曾三次获得奥斯卡摄影提名的Haskell Wexler也是主创之一。麦婷说,出生于1944年的父亲那一代人,是亲身经过民权运动历史,他们支持抗议;出生于80年代的她,则认为除了抗议,还可以使用更多其他方法。
年少时曾聆听过金恩演说的Kevin则希望透过该纪录片,让人们了解金恩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家,让历史进一步被还原,「在他发表有关梦想的着名演讲五年后的1968年他被暗杀了,他提到了战争和贫穷,他说『战争是贫穷的敌人』,而反思当代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及如今人们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运动,都可以在金恩的思想中找到」。Kevin表示过去四年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改纪录片的中文翻译,希望有许多华人和华裔观众前往观看,参与讨论。
虽然身为美国人,但麦婷直言不讳,「我们常常认为别人的制度有问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我们的制度就是完美的,更不该将自己国家的方式直接套用到其他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而中国也需全面地了解美国,毕竟「好莱坞大片中并不是真正的美国」。
曾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的麦婷说:「1996年我来中国时,外国人还不多,很多人都会盯着我看,可是到2008年时大家已经不会觉得奇怪了,但中国人民始终都很欢迎我。」她回忆2008年时在北京,「连我也觉得很骄傲,我觉得2008年前中国人一直在等待让世人瞩目,而之后大家都在看中国」,她希望未来在两国人民能继续扩大互相了解,从交换留学生延伸到更多老百姓。
该纪录片将于3日晚9时30分和4日上午11时15分在6大道323号的IFC中心放映,3日影片放映后还有麦婷父女对谈和问答环节,需购票入场,纪录片详情可浏览网站www.bringingkingto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