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牙哥华庄酒家吹熄灯号
30年来屹立在圣地牙哥市中心「太平洋大道」(Pacific Highway)与「山楂树街」(Hawthorn Street)相交处的「华庄酒家」(China Camp Restaurant),曾经是当地历史最悠久、最受主流人士喜爱的中国餐馆之一。这家老店的粉红色外墙、直指蓝天的霓虹灯徽标,在海滨一带无人不识。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华庄」于6月底正式关门歇业,许多老主顾伤感不已。
「华庄」与旅美第二代华人邓荣捷(Tom Fat)的名字密不可分,这位白髮披肩、笑容可掬的老闆在沙加缅度长大,做过律师。他父亲邓世发在当地创办的「华庄」酒家已发展成13家分店的连锁企业。邓荣捷1977年奉父命南来圣地牙哥,将太平洋大道这处店面盘下,竖起「华庄」招牌。
「华庄」离圣地牙哥县政府仅一箭之遥,附近有许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与高档酒店。这家中餐馆的美味佳餚很快被主流政要与大腕们所熟悉,经常到此举办竞选造势活动或慈善筹款晚会。邓荣捷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也使他获得旅游局董事会主席、餐饮业公会主席、亚裔商会顾问、亚洲电影节筹备负责人等许多头衔。
邓荣捷将「华庄」酒家内部布置成早年北加州矿井的格局,以幽暗光线、格格作响的「巷道」、高高的「捲扬机」营造出彷彿深处地下的氛围。同时,也有宽敞明亮的酒吧与鲜花盛开的露天庭院。这种就餐环境全市仅此一处,颇得各界白领人士的赞赏。
2007年5月,年仅66岁的邓荣捷突患恶性软组织癌,确诊数周后便不治辞世,「华庄」也随之走向衰颓。接手经营的华人业者努力撑持四年,终于不敌经济低迷困境,只好让这家老字号偃旗息鼓,走进历史。与「华庄」比邻而立,共用一处物业的「Denny's」快餐店未受波及,继续营业。
「华庄」淡去,故事未完。有开发商看上这处地皮,提出拆除旧建筑,兴建一座有237套公寓的高层住宅,并承诺投资9000万元。但主张保持市中心原貌的多个团体与个人对此坚决反对,誓言维护这座「粉红地标」。双方的争议方兴未艾,前景尚不明朗。
这座粉红色建筑曾被邓荣捷命名为「肥城」(Fat City),究其来历,另有一番故事。原来邓荣捷的英文姓「Fat 」竟然来自百余年前美国移民官的误读:当初他父亲邓世发获准移民来美,护照上的姓名是按广州方言拼作「Dang Sai Fat」,移民官不求甚解,将「Fat」当成姓氏填进相关表格,于是邓先生变成了「发先生」,儿子邓荣捷也就将错就错,被取名「Tom Fat」。
「肥」也罢,「发」也罢,老华侨邓氏家族的辉煌已成往事。「华庄」酒家的兴衰注定也将成为侨社长辈的街谈巷议,成为中餐业史册的吉光片羽。
「华庄」与旅美第二代华人邓荣捷(Tom Fat)的名字密不可分,这位白髮披肩、笑容可掬的老闆在沙加缅度长大,做过律师。他父亲邓世发在当地创办的「华庄」酒家已发展成13家分店的连锁企业。邓荣捷1977年奉父命南来圣地牙哥,将太平洋大道这处店面盘下,竖起「华庄」招牌。
「华庄」离圣地牙哥县政府仅一箭之遥,附近有许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与高档酒店。这家中餐馆的美味佳餚很快被主流政要与大腕们所熟悉,经常到此举办竞选造势活动或慈善筹款晚会。邓荣捷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也使他获得旅游局董事会主席、餐饮业公会主席、亚裔商会顾问、亚洲电影节筹备负责人等许多头衔。
邓荣捷将「华庄」酒家内部布置成早年北加州矿井的格局,以幽暗光线、格格作响的「巷道」、高高的「捲扬机」营造出彷彿深处地下的氛围。同时,也有宽敞明亮的酒吧与鲜花盛开的露天庭院。这种就餐环境全市仅此一处,颇得各界白领人士的赞赏。
2007年5月,年仅66岁的邓荣捷突患恶性软组织癌,确诊数周后便不治辞世,「华庄」也随之走向衰颓。接手经营的华人业者努力撑持四年,终于不敌经济低迷困境,只好让这家老字号偃旗息鼓,走进历史。与「华庄」比邻而立,共用一处物业的「Denny's」快餐店未受波及,继续营业。
「华庄」淡去,故事未完。有开发商看上这处地皮,提出拆除旧建筑,兴建一座有237套公寓的高层住宅,并承诺投资9000万元。但主张保持市中心原貌的多个团体与个人对此坚决反对,誓言维护这座「粉红地标」。双方的争议方兴未艾,前景尚不明朗。
这座粉红色建筑曾被邓荣捷命名为「肥城」(Fat City),究其来历,另有一番故事。原来邓荣捷的英文姓「Fat 」竟然来自百余年前美国移民官的误读:当初他父亲邓世发获准移民来美,护照上的姓名是按广州方言拼作「Dang Sai Fat」,移民官不求甚解,将「Fat」当成姓氏填进相关表格,于是邓先生变成了「发先生」,儿子邓荣捷也就将错就错,被取名「Tom Fat」。
「肥」也罢,「发」也罢,老华侨邓氏家族的辉煌已成往事。「华庄」酒家的兴衰注定也将成为侨社长辈的街谈巷议,成为中餐业史册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