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达 照顾柏克莱学子的胃
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助理主任沈怡达(Ida Shen)在南湾圣荷西长大,受到母亲爱做菜的影响,很早就喜欢上食物和烹饪。又由于担任牙医的父亲常常收到各种族裔病患送的食品,邻居也都来自世界各地,她从小就有机会吃遍世界,也了解「饮食记忆」对人的重要。
沈怡达认为,「吃是一件开心的事」,为了让人生可以和工作结合,沈怡达转换跑道当起厨师。
如今担任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助理主任,虽然不再站在第一线,亲自烹煮食物,但在访问过程中,记者仍感受到厨师对食物的热情、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以及管理者对餐厅细节的要求。
记者问:可以介绍一下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的规模概况?
沈怡达答: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每年营运金额逾5000万元,包括校内4间吃到饱自助餐厅、12间简餐咖啡店,还有独家经营柏克莱加大体育场的餐饮贩卖部。
学校餐厅全职员工有250人,加上兼职者就超过500名工作人员,每天服务2万8000名学生及教职员,体育场则是5万6000人。
柏大学校餐厅其实也开放给一般民众用餐,学生使用餐厅储值卡,早餐、午餐、晚餐分别是6、7、8储值点数,一般民众也可以付现金,分别是8元、9元、10元,相当便宜。
餐厅的食材,尽可能採用有机或经过认证的本地来源,包括有机牛奶、鸡蛋、豆腐、沙拉吧,鸡肉也是来自湾区品质最好的养殖场。因为我们的採购量相当大,所以价格并不贵,在食用安全上也更有保障。
问:妳在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的工作和主要负责项目是?
答:我主要负责学校餐厅烹饪和外烩服务(Catering),除了制定餐厅菜单内容,也要注重餐点营养成分。除了负责管理各餐厅主厨、统整採购项目,最近还接下美式足球校队的餐饮规画、发展体育场贩卖部和外烩服务。
这学期开始,我们规画出一个新的学校餐厅菜单六周循环系统。除了基本餐点外,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餐菜单,六周轮一次,学生在六个星期内,不会吃到重覆的主餐,脱离以往学校餐厅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
华人饮食文化 带进职场
问:妳大学时念的不是烹饪学校,怎么会想到往厨艺界发展?
答:大学毕业后,我曾经到银行、电脑公司上班。因为喜欢和人互动,我换工作到「Catering by George」担任销售人员,厨师们忙起来的时候,我也下去帮忙,从此就开始往厨房发展。
虽然我大学学的是社会学系,毕业时也想要担任社工,但是我很容易把工作带回家,没办法分开公事和私人时间,所以想选择一个可以结合生活的工作。对华人而言,食物代表了家庭和文化,相当重要。受到母亲爱做菜、会作菜的影响,我从很小就会拿刀下厨,往厨艺界发展也是很自然的事。
问:怎么会到学校当厨师?
答:我生了两个孩子之后,从职场上退下来当全职妈妈,那时候刚好饮食频道兴起,我在家边带孩子边看美食频道的节目。除此之外,偶尔还是忍不住到外烩公司兼职帮忙,也到比德蒙(Piedmont)成人学校教烹饪课,所以一直没完全切断工作。
2004年,我在Craigslist网站上看到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在徵厨师,虽然没有相关经验,我还是试着应徵。从面试到聘用总共花了五个月,第一份在柏大的工作是当Clark-Kerr大楼餐厅主厨,还负责外烩餐饮烹煮,每天要煮五、六百人份的食物。
端什么菜上桌 看天气心情
问:妳最喜欢烹调哪一类的菜餚?拿手菜是?
答:(想了很久)我很喜欢吃,也喜欢尝试烹饪各种菜色,没有特别偏好哪一种菜,都是依照天气和心情决定要煮什么,或者是想要学习煮什么菜。如果我去餐馆吃到好吃的菜餚,我会记住那个口味,回到家再想办法如法炮制一遍。
亲朋好友最喜欢我用豆子和鸭腿炖煮的法国传统菜「卡苏莱砂锅」(Cassoulet),因为很少有机会吃到,所以他们都很喜欢。我自己很喜欢烘烤糕饼,但绝对不煮任何有关「虫子」的料理。
问:今年北加州有三所学校参加吉尔洛(Gilroy)大蒜节第一届「大蒜盃」(Garlic Bowl)烹饪比赛,柏克莱加大怎么会派代表参加,妳可以说说比赛的经过吗?
答:为了庆祝吉尔洛大蒜节35周年,主办单位首次邀请北加州的学校餐厅主厨,进行以大蒜为主题的烹饪比赛。主厨Mary Ferrer和我觉得应该很有趣,就答应参加。
主办单位也有邀请史丹福大学,不过他们拒绝了,所以最后只有柏克莱加大、圣荷西州大和佛雷斯诺州大参加比赛。
我们准备的主菜是香煎比目鱼配上什锦蔬菜炒培根,酱汁是黎巴嫩传统大蒜Nage酱和Toum酱。
Toum酱是这道菜的精髓,以切碎的新鲜大蒜加上芥花籽油、柠檬汁和盐,做出像慕斯(Mousse)一样质地的沾酱。甜点则是大蒜口味泡芙,内馅是橙皮大蒜奶油,再洒上杏仁大蒜碎片。
很可惜我们在时限内没有完成甜点,让佛雷斯诺州大的法国主厨夺得第一名。不过根据Gilroy Dispatch的报导(六名评审都给予沈怡达的主菜最高评分,并称赞有餐厅级水准),让我觉得好像获胜一样。
我在练习的时候做了很多Toum酱,被我妈妈拿来煮鱼香茄子(笑)。如果明年大蒜节还会再举办同样比赛,我们一定会参加,而且我已经想好了明年的比赛菜色,不过最重要的是拿捏好烹饪时间。
问:很多华人都喜欢吃、喜欢煮,但是进了烹饪学校、当厨师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答:在家里煮饭跟在餐馆当厨师相当不一样,在家请客可能最多做20人份的菜,厨师却必须同时服务至少120人到300人。很多在家烹煮的技巧无法用在商业厨房里,厨师要面对时间问题和高压力。
当一个很好的食谱转换为商业食谱,并不能光把食材加倍,还要注意盐、热量等问题。
我们在柏大学校餐厅也一直教育56名厨师要有连贯性(consistent),不能随性发挥,必须遵守规定的营养资讯,还有饮食安全等。
餵饱各国学生 菜单也多元
问:柏克莱加大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族裔、国家,学校餐厅在准备餐点的考量上,会不会有什么特殊要求?
答:并没有任何特殊要求。我们希望菜单可以丰富多样化,所以尽可能提供不同的餐点,让用餐者能有所选择。我们同时也希望创造一个多元环境,让学生学习尝试各地的菜餚,让用餐成为一种交流活动。
我四年前到秘鲁时,觉得炖藜麦(Kuinoa)很好吃,就试着加进我们的菜单里。虽然很多人从来没吃过,不过因为是高蛋白质素食,相当受到欢迎。柏克莱加大大约有46%到48%的亚裔学生和教职员,所以「米」很重要,餐厅每天至少可以吃到五种米饭。
问:家长通常最怕学生在学校吃得不好,有没有什么给学生均衡饮食的建议?
答:我们在网站上都有公布菜单和营养资讯,也有营养师提供个人饮食咨询或在宿舍举办饮食健康讲座。我们不是饮食警察(Food Police),不可能规定学生要吃什么。他们到学校上学,也需要学习如何维持平衡的健康生活。
想创造「让学生难忘的味道」
问:妳会想要自己开餐馆吗?在厨艺发展上有什么终极目标吗?
答:我有很多时候都想要自己开餐厅,梦想开一家只卖早餐和午餐的餐厅,这样我还可以保留一点个人生活。不过我已经知道太多经营餐厅的风险,还要支付保险、员工福利、房租、水电费等,能够赚到的只是些蝇头小利,所以还是把钱留在银行里就好。
我近年的工作目标,主要偏向学生们在学校餐厅的用餐经验上。正因为我喜欢食物和烹饪,我发现食物是一个建立终身经验和友谊的管道。
我希望在学生难忘的大学住宿经验中,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让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照顾,所以可以更专注在学业和交朋友,建立起终身的友谊。
最近有研究发现,人们太过专注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中。如果人们没有机会互相分享跨领域学科,那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不会出现一样。
柏克莱加大有很多世界上最聪明的学生。我希望可以在学校餐厅提供这个机会,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建立友情、成长为身心完整的成人,并对未来的科学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沈怡达认为,「吃是一件开心的事」,为了让人生可以和工作结合,沈怡达转换跑道当起厨师。
如今担任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助理主任,虽然不再站在第一线,亲自烹煮食物,但在访问过程中,记者仍感受到厨师对食物的热情、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以及管理者对餐厅细节的要求。
记者问:可以介绍一下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的规模概况?
沈怡达答: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每年营运金额逾5000万元,包括校内4间吃到饱自助餐厅、12间简餐咖啡店,还有独家经营柏克莱加大体育场的餐饮贩卖部。
学校餐厅全职员工有250人,加上兼职者就超过500名工作人员,每天服务2万8000名学生及教职员,体育场则是5万6000人。
柏大学校餐厅其实也开放给一般民众用餐,学生使用餐厅储值卡,早餐、午餐、晚餐分别是6、7、8储值点数,一般民众也可以付现金,分别是8元、9元、10元,相当便宜。
餐厅的食材,尽可能採用有机或经过认证的本地来源,包括有机牛奶、鸡蛋、豆腐、沙拉吧,鸡肉也是来自湾区品质最好的养殖场。因为我们的採购量相当大,所以价格并不贵,在食用安全上也更有保障。
问:妳在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的工作和主要负责项目是?
答:我主要负责学校餐厅烹饪和外烩服务(Catering),除了制定餐厅菜单内容,也要注重餐点营养成分。除了负责管理各餐厅主厨、统整採购项目,最近还接下美式足球校队的餐饮规画、发展体育场贩卖部和外烩服务。
这学期开始,我们规画出一个新的学校餐厅菜单六周循环系统。除了基本餐点外,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餐菜单,六周轮一次,学生在六个星期内,不会吃到重覆的主餐,脱离以往学校餐厅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
华人饮食文化 带进职场
问:妳大学时念的不是烹饪学校,怎么会想到往厨艺界发展?
答:大学毕业后,我曾经到银行、电脑公司上班。因为喜欢和人互动,我换工作到「Catering by George」担任销售人员,厨师们忙起来的时候,我也下去帮忙,从此就开始往厨房发展。
虽然我大学学的是社会学系,毕业时也想要担任社工,但是我很容易把工作带回家,没办法分开公事和私人时间,所以想选择一个可以结合生活的工作。对华人而言,食物代表了家庭和文化,相当重要。受到母亲爱做菜、会作菜的影响,我从很小就会拿刀下厨,往厨艺界发展也是很自然的事。
问:怎么会到学校当厨师?
答:我生了两个孩子之后,从职场上退下来当全职妈妈,那时候刚好饮食频道兴起,我在家边带孩子边看美食频道的节目。除此之外,偶尔还是忍不住到外烩公司兼职帮忙,也到比德蒙(Piedmont)成人学校教烹饪课,所以一直没完全切断工作。
2004年,我在Craigslist网站上看到柏克莱加大学校餐厅在徵厨师,虽然没有相关经验,我还是试着应徵。从面试到聘用总共花了五个月,第一份在柏大的工作是当Clark-Kerr大楼餐厅主厨,还负责外烩餐饮烹煮,每天要煮五、六百人份的食物。
端什么菜上桌 看天气心情
问:妳最喜欢烹调哪一类的菜餚?拿手菜是?
答:(想了很久)我很喜欢吃,也喜欢尝试烹饪各种菜色,没有特别偏好哪一种菜,都是依照天气和心情决定要煮什么,或者是想要学习煮什么菜。如果我去餐馆吃到好吃的菜餚,我会记住那个口味,回到家再想办法如法炮制一遍。
亲朋好友最喜欢我用豆子和鸭腿炖煮的法国传统菜「卡苏莱砂锅」(Cassoulet),因为很少有机会吃到,所以他们都很喜欢。我自己很喜欢烘烤糕饼,但绝对不煮任何有关「虫子」的料理。
问:今年北加州有三所学校参加吉尔洛(Gilroy)大蒜节第一届「大蒜盃」(Garlic Bowl)烹饪比赛,柏克莱加大怎么会派代表参加,妳可以说说比赛的经过吗?
答:为了庆祝吉尔洛大蒜节35周年,主办单位首次邀请北加州的学校餐厅主厨,进行以大蒜为主题的烹饪比赛。主厨Mary Ferrer和我觉得应该很有趣,就答应参加。
主办单位也有邀请史丹福大学,不过他们拒绝了,所以最后只有柏克莱加大、圣荷西州大和佛雷斯诺州大参加比赛。
我们准备的主菜是香煎比目鱼配上什锦蔬菜炒培根,酱汁是黎巴嫩传统大蒜Nage酱和Toum酱。
Toum酱是这道菜的精髓,以切碎的新鲜大蒜加上芥花籽油、柠檬汁和盐,做出像慕斯(Mousse)一样质地的沾酱。甜点则是大蒜口味泡芙,内馅是橙皮大蒜奶油,再洒上杏仁大蒜碎片。
很可惜我们在时限内没有完成甜点,让佛雷斯诺州大的法国主厨夺得第一名。不过根据Gilroy Dispatch的报导(六名评审都给予沈怡达的主菜最高评分,并称赞有餐厅级水准),让我觉得好像获胜一样。
我在练习的时候做了很多Toum酱,被我妈妈拿来煮鱼香茄子(笑)。如果明年大蒜节还会再举办同样比赛,我们一定会参加,而且我已经想好了明年的比赛菜色,不过最重要的是拿捏好烹饪时间。
问:很多华人都喜欢吃、喜欢煮,但是进了烹饪学校、当厨师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答:在家里煮饭跟在餐馆当厨师相当不一样,在家请客可能最多做20人份的菜,厨师却必须同时服务至少120人到300人。很多在家烹煮的技巧无法用在商业厨房里,厨师要面对时间问题和高压力。
当一个很好的食谱转换为商业食谱,并不能光把食材加倍,还要注意盐、热量等问题。
我们在柏大学校餐厅也一直教育56名厨师要有连贯性(consistent),不能随性发挥,必须遵守规定的营养资讯,还有饮食安全等。
餵饱各国学生 菜单也多元
问:柏克莱加大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族裔、国家,学校餐厅在准备餐点的考量上,会不会有什么特殊要求?
答:并没有任何特殊要求。我们希望菜单可以丰富多样化,所以尽可能提供不同的餐点,让用餐者能有所选择。我们同时也希望创造一个多元环境,让学生学习尝试各地的菜餚,让用餐成为一种交流活动。
我四年前到秘鲁时,觉得炖藜麦(Kuinoa)很好吃,就试着加进我们的菜单里。虽然很多人从来没吃过,不过因为是高蛋白质素食,相当受到欢迎。柏克莱加大大约有46%到48%的亚裔学生和教职员,所以「米」很重要,餐厅每天至少可以吃到五种米饭。
问:家长通常最怕学生在学校吃得不好,有没有什么给学生均衡饮食的建议?
答:我们在网站上都有公布菜单和营养资讯,也有营养师提供个人饮食咨询或在宿舍举办饮食健康讲座。我们不是饮食警察(Food Police),不可能规定学生要吃什么。他们到学校上学,也需要学习如何维持平衡的健康生活。
想创造「让学生难忘的味道」
问:妳会想要自己开餐馆吗?在厨艺发展上有什么终极目标吗?
答:我有很多时候都想要自己开餐厅,梦想开一家只卖早餐和午餐的餐厅,这样我还可以保留一点个人生活。不过我已经知道太多经营餐厅的风险,还要支付保险、员工福利、房租、水电费等,能够赚到的只是些蝇头小利,所以还是把钱留在银行里就好。
我近年的工作目标,主要偏向学生们在学校餐厅的用餐经验上。正因为我喜欢食物和烹饪,我发现食物是一个建立终身经验和友谊的管道。
我希望在学生难忘的大学住宿经验中,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让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照顾,所以可以更专注在学业和交朋友,建立起终身的友谊。
最近有研究发现,人们太过专注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中。如果人们没有机会互相分享跨领域学科,那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不会出现一样。
柏克莱加大有很多世界上最聪明的学生。我希望可以在学校餐厅提供这个机会,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建立友情、成长为身心完整的成人,并对未来的科学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