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真够难」 亚裔球员华博馆谈挑战
「林来疯」现象去年如旋风般席捲全美,赛场上,所有亚裔选手似乎都成了「林书豪」分身,观众们将其对「豪小子」的热情与目光投注在同是亚裔的运动员身上。为此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20日特别邀请了五位来自大纽约地区的全美大学体育联盟(NCAA)亚裔篮球、美式足球运动员,以「真够难-亚裔大学运动员」(Tough Enough- Asian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为题进行座谈,吸引了不少仍在就读中学的年轻选手前来参与讨论。

「没有人明讲林书豪受冷落是因为他是亚裔,可是美国每一个亚裔运动员都知道遭到漠视的感觉。他们都知道他们必须拼命,才有机会打进高阶层的比赛。」 创立了「Dynasty Project」亚裔社区运动推广机构的谢达人(Ren Hsieh)主持昨日的座谈,直言「机会给准备好的人」对亚裔运动员来说尤其是真理,「以篮球为例,非洲裔球员无论真实球技如何,都能得到几次表现的机会,然而许多热爱篮球的亚裔球员却因刻板印象,甚至得不到在教练前参加选拔(tryout)的机会」。

目前身为纽约大学(NYU)男篮队长、从小与林书豪的弟弟一同长大的日裔选手Ryan Tana,在大学一年级一整年的上场时间只有三分钟,「下一次机会竟然让我等了一整年」。Tana表示,亚裔运动员证明自己的机会稍纵即逝、除了心态及体能状况随时都要保持在最佳状态,也要懂得如何推销包装自己。「在升大二的暑假我几乎是住在了体育馆,让教练亲眼目睹了我的疯狂努力,终于换来了队友的尊重和一次先发机会」。

「美国社会针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虽然不似过去针对非洲裔一样横冲直撞而来,但却如附骨之蛆般如影随形」,谢达人表示,对亚裔运动员来说,「玻璃天花板」效应无处不在,刻板印象来自美国社会、学校、队伍,甚至自己的家庭。

多数华裔孩子自小学习各种才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自然不可少,多数华人家长认为,华裔受体型条件所限,很难在体育竞技场上出人头 地,即使孩子们对球类活动感兴趣,多半是让他们玩玩而已。华人家长看重学业成绩,更期待子女在各种专业领域占一席之地。「但绝对不会是球场」,谢达人认为这无所不在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的上感染了亚裔运动员的心理,「让我们也相信自己天生身体就比不上别人,进而放弃了热爱的运动,只有凤毛麟角的人能坚持到最后」。

许多亚裔运动员都是队伍上的唯一。市立大学女篮后卫Joyce Li就表示,在篮球生涯中,身为亚裔、身为女性的自己时常成为球队目光的焦点,不太了解如何与亚裔相处的队友有时也会开一些不知轻重的玩笑话,「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部分时间这些言词都不带任何恶意,不要让一时冲动影响了队友间的相处,也不要因此怨天尤人或灰心丧志」。「但这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话不要忽略,不要忘记,也不要争辩,因为『这些声音不会因为你的言语而消失』。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变得更强,以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并非全部的刻板印象都是负面,纽约圣玫瑰学院(College of Saint Rose)男篮前锋韩裔Jin Hong就认为「模范族裔其实是一个正面的助力,提醒我们智力与体力并重」,他建议亚裔运动员不要在挣脱刻板印象的道路上走火入魔、像大部分的运动员一样放弃学业,在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中得过且过。除了在竞争激烈且残酷的体坛外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获邀在今年夏天参加韩国职篮选秀的Hong也相信「没有能够清楚思考的脑袋,你永远没有办法真正成为一位顶尖运动员」。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