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汉兰因陈果仁成亚裔民权领袖
令人伤心难过的陈果仁案,6月23日满30载。陈果仁案结局对许多新生代亚裔带来改变和启发,包括作家谢汉兰(Helen Zia)。
30年前的陈果仁,是一位年仅27岁的工程师,当时他与一群好友在密西根州汽车城底特律市聚会,庆祝快要脱离单身生活。一对白人父子将陈果仁误认为日裔,抱怨日本抢走美国汽车工人的就业机会,将他打死。原来已接到结婚请帖的400位亲友,却参加了陈果仁的葬礼。
当年定居底特律的谢汉兰,领导陈果仁案的声援运动。这段经历促使谢汉兰自此投入文字工作,由新闻工作者到作家,她的字里行间从没有忘记为亚裔争取平等正义。
今年满60岁的谢汉兰,前面的30年在摸索求变中度过,后面的30年则离不开陈果仁案和社会正义。
记者问:妳是陈果仁案演变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30年后的今天,妳的感受有改变吗?
谢汉兰答:当年住在底特律的华裔,毕生不会忘记陈果仁案。我们无法想像,在美国的法治社会里,杀人竟然不必坐牢。直到今天,两被告没有坐过一天牢。
底特律是全美最大的汽车城,1970至1980年代是美国的经济大衰退期,加上日本汽车登陆,对美国的汽车工业打击很大。当时反亚裔情绪高涨,底特律尤为严重。如果你在底特律开日本汽车,路上很容易被人开枪攻击。坊间也充满着反亚裔的侮辱语句,叫人向日本投炸弹。
因同性恋被称为病态
问:妳怎会搬到底特律?
答:与我的女同性恋背景有关。
我的父母来自上海,我在新泽西州出生长大。高中毕业后上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医学院读医科。我的父母没有给我压力,我是自愿申请到医学院。但是唸了两年我就告诉看己,医生不是我喜欢的工作,并不适合我,我决定退学。
虽然我已下了决心中途离开医学院,但我不懂得如何面对家人朋友。我就由新泽西搬到纽约居住,到处打工,包括当医疗技术员,替人抽血验血,但薪水不高,只有1.5元时薪。相反地,建筑工人的时薪就有10元。
那时我只有23岁,在纽约开始活跃起来。可能我天生是同性恋者,大家常有这样的怀疑。在纽约华埠,我经常被人问是否为同性恋者。他们强调说,同性恋是属于白人的病态。
当时我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但很担心被人当病人看待,不敢正面回答同性恋问题,像活在衣柜里,感到很委屈。刚好有朋友住在底特律,我想换个环境,1975年就搬到底特律。
当过底特律汽车工人
问:底特律的环境比较好吗?
答:可能你们很难相信,我搬到底特律后,先改行当建筑工人,后来进汽车厂,成为汽车工人,并组织工人争取权益,成为工会活跃分子。因为经济大衰退,我被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裁员。陈果仁案两继父子被告也是克莱斯勒的雇员,那时继父仍有工作,继子刚被裁员失业。
问:妳怎样知道陈果仁案的发生?
答:首先是透过新闻媒体。我要特别一提,当时有一位华裔女记者在底特律一份英文报纸报导陈果仁案时,加入了华人社区的角度,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陈果仁于6月19日晚上被攻击,当晚他与朋友在一家夜总会内先与两白人父子争执打斗,两人大骂日本使许多美国人失业。打架后陈果仁跑离夜总会,父子两人仍然不放过陈果仁,到处找他,并付20元叫人四处找陈果仁。结果两人在闹区一家麦当劳外发现陈果仁。
继子用双手锁住陈果仁,继父以球棒打了陈果仁四下,陈果仁当场昏迷,四天后在医院内死亡。两兇手当场被捕。当时麦当劳两位保安在场,他们是正职警员,在麦当劳兼差。现场尚有60人围观,案发地点是市中心区最热闹的街道,我们事后联络更多目击者,深入了解案发经过。
问:当时媒体有重点报导吗?
答:案发后第一天,报纸的报导很简略。但过了一天,因为涉案父子获得释放,引起媒体的注意,开始有更多报导。标题写着「兇手被释放了」(Killers Go Free)。当时我的心里想,我们一定要为陈果仁站出来。
之后,底特律一份英文报纸的华裔女记者追踪报导案件,访问了华埠侨领。我读了她的报导后,就直接打电话给这位女记者,与侨领们联络上,从此展开了漫长的声援工作。
1983年3月,主审法官考夫曼(Charles Kaufman)在庭上说,两被告不应该坐牢。该法官只将两人判缓刑3年和罚款3000 元,连主流媒体记者都感到不可思议,报导再扩大。
认陈果仁之母做干妈
问:妳什么时候开始组织声援陈果仁案?
答:我与余家公所两位侨领联络上,邀请他们一起开会。他们另邀请华裔律师陈绰薇(Lisa Chan)加入,我们四人就为陈果仁案开了第一次会议,先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稍后再举行第二次会议,参加的人就增加到20位,陈果仁的母亲余琼芳也出席。那次开会的情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当时大家很沉默,我只听到余琼芳细声哭诉。我就举起手大声说,我们一定要让全世界知道陈果仁的遭遇。
就这样我们为陈果仁创立了名为「美国公民正义协会」(简称ACJ,American Citizens For Justice)的团体,至今仍在运作。
问:妳与陈果仁母亲的关系很深,经常担任她的代言人?
答:余琼芳由广州来到底特律,来美后的日子几乎都在华埠度过。陈果仁是余琼芳的养子,也是她唯一的孩子。她失去儿子后,我像成了她的女儿,她是我的干妈。
陈果仁勤奋好学,靠在华埠餐馆及洗衣店打工赚钱读完大学。他死后,余琼芳为了替儿子讨回公道,奔走全美。我十分敬仰余琼芳的坚强和毅力,我们成了亲密的战友。
经过多年的奔走,余琼芳不再寄以希望,1987年决定离开伤心地,回广州定居。我们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络,我曾多次到中国探望她,直至10年前陈果仁案满20周年的前两周,她因病辞世。
●因陈案当作家 文章被柯林顿引用
问:陈果仁案促使妳投入新闻工作?
答:我前后在底特律住了十年。面对的种种变迁,让我找到了真正适合我的文字媒体工作。我当然希望有机会进英文报纸,但谈何容易。我不是专修新闻科,也没有主修英文,但我不断努力争取在媒体工作的机会。
我曾向大大小小的媒体寄出求职信,共寄了100封。我推荐自己,也提出以自由撰稿方式任职。结果只有一封信有回音,那是一家小规模的杂志社。对方回信说;「我们很喜欢妳的信,但我们不请自由撰稿人。」我不放弃这个机会,再回覆他们,提议我可以免费写稿,不收稿费。
结果成功了!他们同意让我免费写稿,题目是「冬天的花朵」。虽然第一篇稿没有稿费,后来我再替他们写第二篇稿,就开始收到稿费。我就这样展开了我的媒体工作。
新闻工作更有助陈案
问:媒体工作对妳声援陈果仁案有障碍吗?
答:这30年来我在媒体的文字工作,主要是撰写专栏和社论等文章,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包括事实的报导。相反地,媒体工作对声援陈果仁案反而更有帮助。
不同的法院审理了陈果仁案,持续了五年。每次法院轻判,主流媒体都大幅报导,我们不断上诉。那几年我们为陈果仁案发出的抗议之声,新闻稿全由我写。
问:之后为什么离开底特律?
答:文字工作是我的最爱,纽约是全美媒体的首府。我利用底特律的媒体工作经验建立了更丰富的履历,希望找到更理想的媒体工作机会。1985年我获「妇女杂志」(Ms. Magazine)聘为副总编辑,我就由底特律回到纽约居住。虽然离开了底特律,但我没有离开陈果仁案。
问:妳又怎样来到旧金山湾区?
答:也是陈果仁案将我带来旧金山!当年我们将声援活动扩大到全美,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经费。当时全美最活跃的两个亚裔民权团体是「亚洲法律联会」(Asian Law Caucus)和「美国日裔公民联盟」(Japanese American Citizens League),主力都在旧金山。所以旧金山是陈果仁案在底特律以外最大的基地。
我的日裔同性恋者伴侣重村(Lia Shigemura)是陈果仁案的支持者。我来旧金山组织陈果仁案时认识她。我们成为了无所不谈的知心好友,每天东西两岸电话往来。
为了与重村在一起,我决定离开「妇女杂志」,1992年搬来旧金山。来到旧金山后,我又重新开始,先在硅谷新科技公司任职。工作短时间后得到重村的支持,她愿意承担两人的生活开支,我就辞去工作,转为全职作家。
问:由媒体工作者改任作家,对妳有特别的意义吗?
答: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我相信书本的影响更加深远,能世世代代。写作之路很不容易,我要先花很长的时间找出版经纪,然后由经纪与我一起到处找出版社。我的写作内容围绕亚裔,几乎所有出版商都提出相同的疑问:亚裔爱买书吗?有人买妳的书吗?
「亚裔美国梦」成教科书
我很幸运,终于找到相信我的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亚裔美国梦」(Asian American Dreams)是我的第一本着作,写我的人生体验、感想和期望,当然也离不开陈果仁案。
问:妳的读者群包括前总统柯林顿。柯林顿曾两次在演讲中节录「亚裔美国梦」的文章片段?
答:「亚裔美国梦」出版后,各方面的反应超越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成了全美各大学及中学的教科书,获得老师教授们的推荐。我的书并非只用在亚裔研究学系,适用于各学科,让下一代更正确认识亚裔。
问:可否谈谈妳的其他着作?
答:「李文和传」是我的第二本书,与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合着,他口述,我撰写。原在新墨西哥州国家实验室服务的核子科学家李文和,曾被联邦政府不当地指控间谍罪,李文和待遇引起全球的关注。
现在我仍然为第三本着作「上海」而努力,已写了几年。我的父母来自上海,灵感来自他们。我希望赶在明年完稿。我对1940至1950年代经历中国无数政变灾难的中国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谢汉兰小档案》
●1952年出生于新泽西州
●在普林斯顿大学唸书时共同创立亚裔同学会
●在医学院修读医科两年后退学
●1975-1985年住在底特律
●1982年组织声援陈果仁案
●1985-1992年担任纽约「妇女杂志」副总编辑
●1992年迁居旧金山湾区至今
●2000年第一本着作「亚裔美国梦」出版
●2002年合着「李文和传」出版
●2004和2008年先后两次在旧金山与日裔同性伴侣重村结婚
30年前的陈果仁,是一位年仅27岁的工程师,当时他与一群好友在密西根州汽车城底特律市聚会,庆祝快要脱离单身生活。一对白人父子将陈果仁误认为日裔,抱怨日本抢走美国汽车工人的就业机会,将他打死。原来已接到结婚请帖的400位亲友,却参加了陈果仁的葬礼。
当年定居底特律的谢汉兰,领导陈果仁案的声援运动。这段经历促使谢汉兰自此投入文字工作,由新闻工作者到作家,她的字里行间从没有忘记为亚裔争取平等正义。
今年满60岁的谢汉兰,前面的30年在摸索求变中度过,后面的30年则离不开陈果仁案和社会正义。
记者问:妳是陈果仁案演变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30年后的今天,妳的感受有改变吗?
谢汉兰答:当年住在底特律的华裔,毕生不会忘记陈果仁案。我们无法想像,在美国的法治社会里,杀人竟然不必坐牢。直到今天,两被告没有坐过一天牢。
底特律是全美最大的汽车城,1970至1980年代是美国的经济大衰退期,加上日本汽车登陆,对美国的汽车工业打击很大。当时反亚裔情绪高涨,底特律尤为严重。如果你在底特律开日本汽车,路上很容易被人开枪攻击。坊间也充满着反亚裔的侮辱语句,叫人向日本投炸弹。
因同性恋被称为病态
问:妳怎会搬到底特律?
答:与我的女同性恋背景有关。
我的父母来自上海,我在新泽西州出生长大。高中毕业后上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医学院读医科。我的父母没有给我压力,我是自愿申请到医学院。但是唸了两年我就告诉看己,医生不是我喜欢的工作,并不适合我,我决定退学。
虽然我已下了决心中途离开医学院,但我不懂得如何面对家人朋友。我就由新泽西搬到纽约居住,到处打工,包括当医疗技术员,替人抽血验血,但薪水不高,只有1.5元时薪。相反地,建筑工人的时薪就有10元。
那时我只有23岁,在纽约开始活跃起来。可能我天生是同性恋者,大家常有这样的怀疑。在纽约华埠,我经常被人问是否为同性恋者。他们强调说,同性恋是属于白人的病态。
当时我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但很担心被人当病人看待,不敢正面回答同性恋问题,像活在衣柜里,感到很委屈。刚好有朋友住在底特律,我想换个环境,1975年就搬到底特律。
当过底特律汽车工人
问:底特律的环境比较好吗?
答:可能你们很难相信,我搬到底特律后,先改行当建筑工人,后来进汽车厂,成为汽车工人,并组织工人争取权益,成为工会活跃分子。因为经济大衰退,我被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裁员。陈果仁案两继父子被告也是克莱斯勒的雇员,那时继父仍有工作,继子刚被裁员失业。
问:妳怎样知道陈果仁案的发生?
答:首先是透过新闻媒体。我要特别一提,当时有一位华裔女记者在底特律一份英文报纸报导陈果仁案时,加入了华人社区的角度,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陈果仁于6月19日晚上被攻击,当晚他与朋友在一家夜总会内先与两白人父子争执打斗,两人大骂日本使许多美国人失业。打架后陈果仁跑离夜总会,父子两人仍然不放过陈果仁,到处找他,并付20元叫人四处找陈果仁。结果两人在闹区一家麦当劳外发现陈果仁。
继子用双手锁住陈果仁,继父以球棒打了陈果仁四下,陈果仁当场昏迷,四天后在医院内死亡。两兇手当场被捕。当时麦当劳两位保安在场,他们是正职警员,在麦当劳兼差。现场尚有60人围观,案发地点是市中心区最热闹的街道,我们事后联络更多目击者,深入了解案发经过。
问:当时媒体有重点报导吗?
答:案发后第一天,报纸的报导很简略。但过了一天,因为涉案父子获得释放,引起媒体的注意,开始有更多报导。标题写着「兇手被释放了」(Killers Go Free)。当时我的心里想,我们一定要为陈果仁站出来。
之后,底特律一份英文报纸的华裔女记者追踪报导案件,访问了华埠侨领。我读了她的报导后,就直接打电话给这位女记者,与侨领们联络上,从此展开了漫长的声援工作。
1983年3月,主审法官考夫曼(Charles Kaufman)在庭上说,两被告不应该坐牢。该法官只将两人判缓刑3年和罚款3000 元,连主流媒体记者都感到不可思议,报导再扩大。
认陈果仁之母做干妈
问:妳什么时候开始组织声援陈果仁案?
答:我与余家公所两位侨领联络上,邀请他们一起开会。他们另邀请华裔律师陈绰薇(Lisa Chan)加入,我们四人就为陈果仁案开了第一次会议,先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稍后再举行第二次会议,参加的人就增加到20位,陈果仁的母亲余琼芳也出席。那次开会的情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当时大家很沉默,我只听到余琼芳细声哭诉。我就举起手大声说,我们一定要让全世界知道陈果仁的遭遇。
就这样我们为陈果仁创立了名为「美国公民正义协会」(简称ACJ,American Citizens For Justice)的团体,至今仍在运作。
问:妳与陈果仁母亲的关系很深,经常担任她的代言人?
答:余琼芳由广州来到底特律,来美后的日子几乎都在华埠度过。陈果仁是余琼芳的养子,也是她唯一的孩子。她失去儿子后,我像成了她的女儿,她是我的干妈。
陈果仁勤奋好学,靠在华埠餐馆及洗衣店打工赚钱读完大学。他死后,余琼芳为了替儿子讨回公道,奔走全美。我十分敬仰余琼芳的坚强和毅力,我们成了亲密的战友。
经过多年的奔走,余琼芳不再寄以希望,1987年决定离开伤心地,回广州定居。我们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络,我曾多次到中国探望她,直至10年前陈果仁案满20周年的前两周,她因病辞世。
●因陈案当作家 文章被柯林顿引用
问:陈果仁案促使妳投入新闻工作?
答:我前后在底特律住了十年。面对的种种变迁,让我找到了真正适合我的文字媒体工作。我当然希望有机会进英文报纸,但谈何容易。我不是专修新闻科,也没有主修英文,但我不断努力争取在媒体工作的机会。
我曾向大大小小的媒体寄出求职信,共寄了100封。我推荐自己,也提出以自由撰稿方式任职。结果只有一封信有回音,那是一家小规模的杂志社。对方回信说;「我们很喜欢妳的信,但我们不请自由撰稿人。」我不放弃这个机会,再回覆他们,提议我可以免费写稿,不收稿费。
结果成功了!他们同意让我免费写稿,题目是「冬天的花朵」。虽然第一篇稿没有稿费,后来我再替他们写第二篇稿,就开始收到稿费。我就这样展开了我的媒体工作。
新闻工作更有助陈案
问:媒体工作对妳声援陈果仁案有障碍吗?
答:这30年来我在媒体的文字工作,主要是撰写专栏和社论等文章,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包括事实的报导。相反地,媒体工作对声援陈果仁案反而更有帮助。
不同的法院审理了陈果仁案,持续了五年。每次法院轻判,主流媒体都大幅报导,我们不断上诉。那几年我们为陈果仁案发出的抗议之声,新闻稿全由我写。
问:之后为什么离开底特律?
答:文字工作是我的最爱,纽约是全美媒体的首府。我利用底特律的媒体工作经验建立了更丰富的履历,希望找到更理想的媒体工作机会。1985年我获「妇女杂志」(Ms. Magazine)聘为副总编辑,我就由底特律回到纽约居住。虽然离开了底特律,但我没有离开陈果仁案。
问:妳又怎样来到旧金山湾区?
答:也是陈果仁案将我带来旧金山!当年我们将声援活动扩大到全美,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经费。当时全美最活跃的两个亚裔民权团体是「亚洲法律联会」(Asian Law Caucus)和「美国日裔公民联盟」(Japanese American Citizens League),主力都在旧金山。所以旧金山是陈果仁案在底特律以外最大的基地。
我的日裔同性恋者伴侣重村(Lia Shigemura)是陈果仁案的支持者。我来旧金山组织陈果仁案时认识她。我们成为了无所不谈的知心好友,每天东西两岸电话往来。
为了与重村在一起,我决定离开「妇女杂志」,1992年搬来旧金山。来到旧金山后,我又重新开始,先在硅谷新科技公司任职。工作短时间后得到重村的支持,她愿意承担两人的生活开支,我就辞去工作,转为全职作家。
问:由媒体工作者改任作家,对妳有特别的意义吗?
答: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我相信书本的影响更加深远,能世世代代。写作之路很不容易,我要先花很长的时间找出版经纪,然后由经纪与我一起到处找出版社。我的写作内容围绕亚裔,几乎所有出版商都提出相同的疑问:亚裔爱买书吗?有人买妳的书吗?
「亚裔美国梦」成教科书
我很幸运,终于找到相信我的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亚裔美国梦」(Asian American Dreams)是我的第一本着作,写我的人生体验、感想和期望,当然也离不开陈果仁案。
问:妳的读者群包括前总统柯林顿。柯林顿曾两次在演讲中节录「亚裔美国梦」的文章片段?
答:「亚裔美国梦」出版后,各方面的反应超越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成了全美各大学及中学的教科书,获得老师教授们的推荐。我的书并非只用在亚裔研究学系,适用于各学科,让下一代更正确认识亚裔。
问:可否谈谈妳的其他着作?
答:「李文和传」是我的第二本书,与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合着,他口述,我撰写。原在新墨西哥州国家实验室服务的核子科学家李文和,曾被联邦政府不当地指控间谍罪,李文和待遇引起全球的关注。
现在我仍然为第三本着作「上海」而努力,已写了几年。我的父母来自上海,灵感来自他们。我希望赶在明年完稿。我对1940至1950年代经历中国无数政变灾难的中国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谢汉兰小档案》
●1952年出生于新泽西州
●在普林斯顿大学唸书时共同创立亚裔同学会
●在医学院修读医科两年后退学
●1975-1985年住在底特律
●1982年组织声援陈果仁案
●1985-1992年担任纽约「妇女杂志」副总编辑
●1992年迁居旧金山湾区至今
●2000年第一本着作「亚裔美国梦」出版
●2002年合着「李文和传」出版
●2004和2008年先后两次在旧金山与日裔同性伴侣重村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