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摄影师 郑卉君「闯出」新名号
来自台湾的郑卉君,为了追寻成为音乐摄影师的梦想,今年夏天在纽约拍摄了上百场地下乐团演唱会,并从11月2日起于曼哈坦举办一场纯粹黑白的摄影展,「要一直拍到有人注意我」。29岁的郑卉君,毕业于文化大学观光系。大学时迷上地下乐团,为了想拍摄演出,开始学习摄影。毕业后曾在唱片公司、演唱会策画公司、摇滚酒吧等不同属性的公司工作,也常兼职摄影,感觉台湾市场太小,缺乏地下乐团专属的音乐媒体。她说国外一般称地下乐团为独立乐团,与主流乐团相比,实验性高,却都有各自的媒体与乐迷。但在台湾,生意人尝试创新的意愿低,玩音乐的又没钱做媒体。三年前郑卉君独自到多伦多旅行半年,在餐馆打黑工,听了许多演唱会,也第一次接触到音乐摄影师这个职业。结合两项最爱,郑卉君认为这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但台湾的大学没有摄影科系,回台后她在台北视丘摄影学院进修一年,从基础学起。今年5月来纽约旅行,目标是见识地下乐团演出旺季。本地摄影师友人介绍郑卉君为网路音乐杂志Impose提供图像,也因此申请到许多演出的媒体入场证。她认为这是能看最多表演,也最快让别人认识自己的方法。每年6至10月,全世界有上万个乐团在纽约演出。每周拍摄三至四天,每晚约六、七个小时,因为演出太多,她只能先在网上试听,挑自己感兴趣的拍。偏爱「不太重、不太轻」的「后摇滚」风格,她也曾拍摄疯狂的迷幻噪音团,现场仅靠雷射灯光照明,加上大量干冰,对拍照是极大挑战。演出地点从小酒吧到曼哈坦的现代美术博物馆(MOMA)都有,她回忆有些场地太小,乐迷不断推挤,回家后才发现两腿全是瘀青。郑卉君也曾对每天重复的工作感到疲劳,靠着边听边拍来维持热情,但也因此不能像其他摄影师戴耳塞,甘愿冒着听力受损的风险。郑卉君说此行最大的收穫,是接触到各种风格的演出。她也毛遂自荐地将照片寄给乐团,希望得到注意。闯荡中巧遇多个来自台湾的乐团,她除因彼此都在国外体验新事物而兴奋,也帮助台湾乐团登上本地媒体,介绍给更多听众。即将回台,为了总结自己在纽约的这段日子,11月2日至12月2日,郑卉君将于曼哈坦下东城A大道25号展出100多幅黑白作品。她认为黑白两色不但充满想像力,也容易感受表演者或观众当下的状态。2日晚间8时的开幕式,将有两场乐团演出,她希望藉展出获得本地媒体、乐界的注意,也向纽约爱乐人介绍台湾。未来不排除再回纽约工作,她说自己是Impose第一位台湾摄影师,纽约艺术界的心态开放,只要有实力,不担心没机会。活动网址www.emily-ch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