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被不成文歧视
鼓励多元化的美国大学录取标准与中国「一考见高下」的高考,对向来强调苦读书、考高分的华裔子弟,哪一种体制更公平?华裔学者认为,美国大学现有录取体制固然考虑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加州更在1996年通过209号法案,禁止州内公立大学以族裔平权法录取学生,但美国大学对华裔子弟仍存在「不成文歧视」,也有大学学者表示,美国大学录取政策各校不同,公立、私立裁量度也不同,但亚裔学生整体成绩水平偏高是事实,权益争取还是要靠华裔自己。
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现任尔湾加大历史教授陈勇指出,美国大学竞争机制鼓励学生不读死书,培养领导才能、体育特长,全面衡量来决定录取与否,虽然体制有许多优越性,但在这个制度下,亚裔参加活动不够多、普遍苦读的刻板形象,让华裔子弟与白人等族裔竞争中相对不利,压制亚裔学生的不成文做法,从1980年代开始,就在常春藤等美国各大学入学数据上明显反映。
「不是把亚裔学生拿来跟其他族裔学生比,而是和亚裔自己比,少数族裔主要照顾非裔、西裔,而亚裔学生受到很大歧视,对亚裔男生的歧视比女生更严重」。反观中国大陆高考体制,虽然也存在读死书、分数高于一切等种种弊病,但「无论在哪一个环境下,对学生还是比较公平,用美国推荐、单独录取的方法,最后会把很多平民子弟的出路都堵塞掉」。
虽然加州明令禁止公立大学以族裔平权法录取学生,但陈勇指出,政策方面仍有倾斜,所有高中前4%学生确保加大录取,前12%有加大录取资格,造成学校与学校、学区与学区之间录取差异,实质仍是一种间接的政策照顾。
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南加大维特比工程学院副院长秦泗钊认为,在华裔人口众多的加州,教育机制的争论不免更显着,私立学校录取裁量空间相对较大,没有州内、州外、公民、非公民区分,但秦泗钊也承认,亚裔学生录取成绩较其他族裔更高「是事实,权益还是要靠自己争取」。
陈勇指出,私立大学虽然录取裁量权比公立学校大很多,但大学对亚裔子弟的不成文歧视「是一种社会文化」,与1920、30年代美国大学对犹太裔学生的打压极其相似,要改变此种生态,就需要通过越来越多进入美国社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第二代、第三代亚裔子弟,以更强势的姿态为本族裔维权。
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现任尔湾加大历史教授陈勇指出,美国大学竞争机制鼓励学生不读死书,培养领导才能、体育特长,全面衡量来决定录取与否,虽然体制有许多优越性,但在这个制度下,亚裔参加活动不够多、普遍苦读的刻板形象,让华裔子弟与白人等族裔竞争中相对不利,压制亚裔学生的不成文做法,从1980年代开始,就在常春藤等美国各大学入学数据上明显反映。
「不是把亚裔学生拿来跟其他族裔学生比,而是和亚裔自己比,少数族裔主要照顾非裔、西裔,而亚裔学生受到很大歧视,对亚裔男生的歧视比女生更严重」。反观中国大陆高考体制,虽然也存在读死书、分数高于一切等种种弊病,但「无论在哪一个环境下,对学生还是比较公平,用美国推荐、单独录取的方法,最后会把很多平民子弟的出路都堵塞掉」。
虽然加州明令禁止公立大学以族裔平权法录取学生,但陈勇指出,政策方面仍有倾斜,所有高中前4%学生确保加大录取,前12%有加大录取资格,造成学校与学校、学区与学区之间录取差异,实质仍是一种间接的政策照顾。
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南加大维特比工程学院副院长秦泗钊认为,在华裔人口众多的加州,教育机制的争论不免更显着,私立学校录取裁量空间相对较大,没有州内、州外、公民、非公民区分,但秦泗钊也承认,亚裔学生录取成绩较其他族裔更高「是事实,权益还是要靠自己争取」。
陈勇指出,私立大学虽然录取裁量权比公立学校大很多,但大学对亚裔子弟的不成文歧视「是一种社会文化」,与1920、30年代美国大学对犹太裔学生的打压极其相似,要改变此种生态,就需要通过越来越多进入美国社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第二代、第三代亚裔子弟,以更强势的姿态为本族裔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