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哈波「欲言又止」 纽约景色凭添余韵
哈波(Edward Hopper)是绘画里的悬疑大师,他擅长在画里编排剧情、营造气氛、然后停格在情绪的最高点。观画的人被他逗得好奇心大起,却又往往猜不透他的「画中有话」。现在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展出前所未见的哈波图画,就像是电影DVD里常会在最后加一段「幕后花絮」一样,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创造出这些「欲言又止」的画面。而且这个「幕后花絮」还不只讲了一部「电影」,而是涵盖了几乎哈波所有最着名的作品,可以说是精华大集,不论就深度或广度来说,都很有价值。哈波与惠特尼美术馆关系相当深,他最早的两次个展,就是在美术馆前身的画廊展出。他的遗孀在他过世后把家里大部份他的作品都捐给美术馆,所以惠特尼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哈波作品。这次展出的光是馆藏名作就有1914年的「蓝夜」(Soir bleu)、1930年「周日清晨」(Early Sunday Morning)、1961年的「阳光下的女人」(A Woman in the Sun),此外又向各地美术馆借来多件名作,1939年的「纽约电影院」(New York Movie)和1940年的「加油站」(Gas)是来自现代美术馆,1928 年的「威廉斯堡桥上」(From Williamsburg Bridge)来自大都会博物馆,1940年的「办公室之夜」(Office at Night)来自明尼苏达州的Walker美术馆,1945年的「旅馆」(Rooms for Tourists)来自耶鲁大学博物馆,以及堪称是最着名的美国画作之一的「夜鹰咖啡座」(Nighthawk,1942年),也从芝加哥美术馆借到。更重要的是展览中不但有这些名作,策展人还从哈波留下的2500多幅图画(drawing)里,找出相关的草稿、练习图、素描等,并排展出,这就是让人看到了哈波如何从现实中取材,去芜存菁,提鍊成出他让人回味无穷的画。哈波生前几乎从来不展览他的图画,当现代美术馆为他举办回顾展时,他跟策展人说「我不在乎我的图画。」他在1939年解释,为什么他的草稿不能帮助人了解他的图画,因为不论是「颜色、设计、形状,都已经过意识或无意识地简化了。」但是他一生(1882-1967年)从没有停止过图画,他的写生簿里一页一页满是他对人物和自然的素描,这些都成为他创作油画的材料。他对自己的创作过程,在1939年就做了很清楚的解释:「我作画的目的,是要以自然为媒介,把我最喜爱的题材所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形之于画布上。我大部份的时间都是花在寻找一个我喜欢的题材,等找到了,在动笔前又要花长时间来准备。」做为创作者,无怪乎他不想让人看到他这个寻找、准备的过程,但对后人来说,这却是难得一见「破解大师创作密码」的机会。展览先是从他的少作开始,这些是在展厅中央隔出来的一个小房间里,看得出他在未成名前曾以画广告和插图维生,技巧就是从小训练出来的。环绕其外的是他后来不同主题的图画,有些看得出来,应该是他用以构思的草稿,上面还有色彩註记,但也有一些人物和风景,看来似乎是独立的,不论构图或技巧都相当完全。他最常用的画法是炭笔,但他也尝试其他不同的画法。他在1906到1910年间三游欧洲,巴黎更是待得长,他大量描绘巴黎的各色人物,尤其是中下阶层的人物,留下许多素描和写生。总结这个阶段的成果,就是「蓝夜」。哈波典型的风格,包括似热实冷的氛围、似有似无的人物交会,都清楚显现出来,只不过是他喜欢描绘的建筑和市景,这里只用了几个日本灯笼来象徵。从此之后的各个展厅,主要都是以一两幅油画,搭配大量相关的图画,其中又以「纽约电影院」的52幅草图,数量最多。虽然看得出来,他很早就已经确定了他要画的电影院以及以在工作时不能看电影,只能待在电影院一角的带位小姐为主题,但是他仍然花了大量的时间,素描楼梯间的角度、内部装饰、坐在椅子上只露出头顶的观众等,难怪最后的油画,达到这样高度写实但又超越写生的艺术成就。把1930年的「周日清晨」和1942年的「夜鹰咖啡座」对比,是策展人的神来之笔。虽然有关前者的草稿,只留下一张消防栓,后者则有好几张,从环境方位到柜檯上的热水炉都有,他对画中男女的关系,也多次改动,到最后才确定成现在并坐而似乎没有互动的暧昧性。两幅画描绘的都是哈波长住,且最熟悉的纽约下城,策展人还透过考古,推断出哈波所画的地点,并以多张相片为证。一是清冷明亮彷彿一无所惧的早晨,一是只有人造光线的深夜,尽管是在公共场所、咖啡店有大片的玻璃窗,但我们彷彿仍是偷窥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这是哈波的纽约,阳和阴并存。(照片皆惠特尼美术馆提供)「哈波的图画」展到10月6日。惠特尼美术馆在曼哈坦麦迪逊大道945号(夹75街)。开放时间:周三至周日上午11时至下午6时,周五下午1时至9时,周一、二休息。票价:$20、19至25岁、65岁以上及学生$16、18岁及以下免费。查询www.whitney.org或212-570-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