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中国版画展 大都会登场
中国人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民族,自八世纪以来,印刷术不只用来刊书,也用来列印版画。大都会博物馆的「8至21世纪中国版画展」(The Printed Image in China, 8th–21st Century)里的130件作品,纵贯1300年,内容涵盖佛像、民俗画、年画、画谱及当代作品,概略展现了中国版画艺术的演进及主要的风格。

这个来自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最早的作品,都是唐朝的佛像,因为千年来封在敦煌石窟里,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不过佛教的传布,与印刷术确实也是关系密切。因为佛教徒在发愿还愿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出钱起建佛寺、塑佛像、或是印佛经佛像以广传佛缘。印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担心手抄的误漏。

展览里两件九世纪的圣观自在菩萨木版像,看起来就有着相同的来源,不但图像极为接近,刻印的经文也是相同的,不过一件只是单一的墨色,另一件不但在印好后又加颜色,还装裱在有印纹点缀的藏青色裱褙上,可以当挂轴挂起来膜拜。

大都会还加入几件馆藏的手抄经卷,包括唐朝的楷书灵飞经和北宋时期的维摩诘经卷,对照说明了手抄不易,印刷品随之盛行的理由。

接下来一跳就跳了近800年,到明末清初。彩色套印刷的技术在当时已经非常发达,大大提高印刷的品质和并扩展其用途。1633年间刊行的「十竹斋书画谱」,充份显示了当代印刷术的水准。这套画谱里草叶竹石,都十分精细,颜色鲜活,想见当时不管是拿来描摩练习,或只是闲时翻阅赏玩之际,都有很高的乐趣。此一传统之延续,最着名的就是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描绘的主题更扩大到庭园山水,其留存的,不只是印刷术高水平纪录,也是中国千年来书画的精髓。

不过印刷版画不是只限于文人才能享用,展品中一批通俗版画,描绘戏曲中的故事—杨贵妃游花园,或是桃花记里的崔护偷鞋,显示出俗民文化的兴趣之所在。

通俗版画不仅是列印成册欣赏,也可以张贴在墙上做装饰,因此有些版画不但画幅大,甚至还有很精緻的裱褙,一幅题名「四妃」的木版画就是一例。其他的题材,像是百子图、十二月採茶歌、篮花等,都可以看出大众市场的口味,不管是讨好采、或是美丽的风景、象徵丰腴的静物,都是古今中外皆同。「万国来朝」里奇形怪状的异域贡臣,也显示「中国乃天朝」的观念也是由中央到民间根深柢固。

然而最大众的版画,莫如年画,这些造形夸张、色彩鲜艳的钟馗、加官进禄、灶君、门神的图像,悬挂在平常是山水画的展柜里,别有一番趣味。与之相对的,是一幅民国的美女月历,遥遥与先前的「四妃」相互唿应。

印刷术的历史中国也并非一直是独佔鳌头,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铜版蚀刻画(Etching)。马国贤(Matteo Ripa)和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都为康熙皇帝延揽。马国贤和中国的沈喻合作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郎世宁则以清朝开国史为据,绘制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图,这一系列作品,还是专程送到巴黎去刻印的,不论是构图或是笔法,都展现中西合璧的风格。

木版画在民国以后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鲁迅和李叔同鼓吹便宜又可以大量印刷的版画,正好用来做为启迪普罗大众的工具,揭发政治和政会的问题。刘崙的「救救伤病兵」和「爸爸从前线带回来的玩具」及张慧的「残烈的轰炸」,都让人回想起近代中国史的动乱。他们的画法融入了西洋风格,有景深和立体感,不只集中在线条的刻画。这个时代的版画,去年华美协进社也展出过一批,两者合观,显示了这个时代的版画成就,还有很多可以探究的。

展览最后一个部份是1949年以后的作品。80年代改革开放后,作品的主题和技法都百花齐放。陈宜明的「喜悦」,描绘了一个农民抽大菸的闲适神态,王维新的「古都北京组画」,承袭清朝描绘宫殿景象的传统,以新的手法表达。张旺清和范竟达的「农曲」,描绘码头上工人上工,几条粗大笔直的钢管贯穿画面,和翩飞的海鸥、璘璘的波纹及渺小的人相对照,很具现代感。

展览以徐冰似方块字非方块字的「天书」做结,唿应开始时书画同源的主题。



「8至21世纪中国版画展」

展期:到7月29日。

地点:大都会博物馆 (曼哈坦5大道夹82街)

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30分至下午5时30分开放,周五及周六延长至晚间9时。

票价(建议)﹕全票20元、耆老15元、学生10元。

查询:电话(212)535-7710或www.metmuseum.org。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