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歌剧「斯图亚特」悲凄 两后「相见不如不见」
人们对英国王室的无限兴趣,创造了很多商机。黛安娜王妃及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卖了无数的杂志;英国小说家Hilary Mantel以亨利八世为背景的两部小说,在大西洋两岸都极为畅销。

但这个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在19世纪,歌剧作曲家唐尼采蒂以都铎王朝为题材创作的三部歌剧,都极受欢迎。大都会歌剧院在上一季演出第一部「安娜‧波莲娜(Ana Bolena)」后,本季继续演出第二部「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da)」。

「波莲娜」和「斯图亚特」有着直接的历史关系。波莲娜是英国亨利八世六个皇后中的第二个。他当年为了终止与第一个皇后的婚姻关系改娶波莲娜,不惜与教廷绝裂,另设英国国教。但不到四年,他就已经又喜新厌旧,以波莲娜不忠为由,将她处决,「波莲娜」的故事,讲的就是这段始乱终弃的最后结局。

亨利第三任皇后为他生下一个唯一的嗣子,在他死后继位,但这个爱德华四世死时才16岁,没留下后代,再加上英国国教根基未稳,新教徒与原来的天主教徒两派争斗甚烈,在十年的纷扰后,皇位落在爱德华同父异母的姊姊,亦即波莲娜的女儿伊利莎白的头上,这就是日后创造了大英帝国第一个全盛时期的伊利莎白女王。

但在伊利莎白早年,她的皇位并不是很稳,天主教派内一直有人反对她,他们拥护的对象,慢慢聚集到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家族的玛丽皇后身上。但是玛丽一连串政策错误,造成政局震盪,苏格兰的贵族合谋推翻玛丽,她逃到英国向王室求救,正给了伊利莎白一个机会,把她软禁起来,一关关了18年,直到1587年她以密谋推翻伊利莎白的罪名被处死。

歌剧的「斯图亚特」与「波莲娜」在结构上也有相似的地方,不但结局都是两个皇后走上断头台,而且情节都是集中在造成她们非死不可的关键上。不过在「斯图亚特」里,这个关键却完全是虚构出来的。

唐尼采蒂的故事梗概,是借用了德国剧作家席勒的剧作(再度证明英国王室跨国界的吸引力)。席勒的天才,在于他凭空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不曾发生的事件,并以此做为戏剧的冲突点。他把故事的高潮,放在伊利莎白同意与玛丽见面,给她一个求情的机会。然而两后相见犹如两虎相争,放不下皇后尊严的玛丽,怒骂伊利莎白只是非原妃所生的「杂种」,彻底激怒了伊利莎白,断绝了玛丽的所有生路。

「斯图亚特」歌剧的后半段,就在陈述这个「相见不如不见」的后果:伊利莎白签下处死玛丽的命令,玛丽走上断头台。尽管结局是早知的,而且台上真正重要的剧情也就是这两个动作,但是音乐的力量,可以让一句话可以讲完的故事,延长成一个小时的抑扬顿挫迴肠盪气。

与「波莲娜」一样,唐尼采蒂剔除了历史对这两人的多面的评价,把两个女主角都塑造成观众同情的对象。伴随着两人临刑前凄婉的咏叹调,是合唱团的悲凄的惋惜,彷彿是为观众唱出他们内心的同情。这或许不是历史的真相,但是很具舞台效果。一个没有了皇位、头衔、权力、华贵衣衫的女人,合唱团的吟唱,只反衬出她的孤单无助。

「斯图亚特」相当特别的一点是,两个皇后都分别可以由女高音或女中音担任,那个角色是高音或中音没有关系,只要两个角色是由不同声部的女歌手担任以突显声音的对比即可。大都会这次演出,是由美国女中音Joyce DiDonato演玛丽,她目前可以说是声音的巅峰,不管是技巧、音色、音量、演技,都全盘掌握,可以任由她支使来表达音乐的情感重量,纽约观众很幸运有这个机会,听到她的演出。伊利莎白则是南非女高音Elza van den Heever,她个子很高,站在DiDonato旁边,很有君威。她的声音也有金刀破石的感觉,能够传达角色的愤怒。

(图皆Ken Howard摄,大都会歌剧院提供)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