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华侨书信 血泪记忆香港沦陷
70年前的12月25日,对老一辈的香港人来说是个「黑色圣诞节」,当年日军入侵,香港人开始了「三年八个月」的沦陷岁月。这一段惨痛历史已过去70年,随着昔日华裔军人的离开,在香港大规模的纪念活动、献花已不復见。

在纽约,华埠集邮专家伍锐贤精心搜集的照片、信封及邮戳,回顾这段历史,了解战况对通讯的严重影响,从而展现香港人家国沦陷的血泪历史和痛苦。

这场改写了无数香港人命运的战争发生于1941年。当年的12月8日,攻占了广东沿海的日军入侵英属香港,迅速瓦解了香港的「醉酒湾防线」,香港守军奋力激战18天后,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Sir Mark Aitchison Young)向日军投降,香港正式沦陷。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香港光復。

经历了「三年八个月」日治的香港,局势空前复杂,英国殖民体系瓦解,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导致民不聊生,同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角力也从未停止。而伍锐贤的收藏品也忠实记述了这段悲惨历史和一个个故事。

从事集邮25年的伍锐贤,过去在网路市集eBay上觅得一批与香港沦陷时期有关的照片、信封及邮戳,其中四张拍下尖沙咀火车站被炸、外国人被捉拿作战俘、日军占领总督府等照片,都是当年美联社记者拍摄后卖给美国各报社,之后数十年随报社关门等原因,这些沖洗出来已泛黄的照片落入不同人手里。

另外十几封从香港寄至世界各地的信封,虽无画面可看出战争带来的伤亡,只有打字或手书的地址,但伍锐贤表示,它们珍贵在当时寄出的日期及上面的印章—1941年11月最后一周,日本军舰已步步包围香港沿海,船只无法进出,靠海运的邮政服务中断。伍锐贤说,其中一封邮戳日为11月29日寄至美国纽约的信,「当日是周六,邮局半天开门,早上的信可能还来得及寄出,但是下午才到邮局的信都开始滞留,一留便是三年八个月」。

1941年12月8日,日军正式进攻香港,由11月29日至12月10日,邮局无实际运作,期间可能有几封漏网之鱼顺利被寄出。例如一封由东亚银行寄至英国伦敦的信件,邮戳日为12月6日,但仍于翌年3月17日才到达收件人手里,原因可能是银行属于重要机关。另一封寄至澳洲雪梨的信件于12月3日才通过空运寄出,而3日是开战前的最后一天有空运服务,信件于同月15日到达目的地,「寄发日期越后,收藏价值越高」。

黑暗岁月过去后,被扣留的信件亦随之重见天日,它们逐一被盖上「被日军在香港扣留,从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Detained in Hong Kong by Japanese, from December 1941 to September 1945)的印章。伍锐贤搜集回来的这十几件收藏品,意义便在于这印章,其中一些信封亦被盖上中文「关门歇业」、「无服务」(No Service)、「归还」(Retour)等印章。

日军投降不代表在香港的华人领回归于自己的土地,在殖民统治下,连邮政这基本的民生资源都被来自英国、澳洲那些在社会有更高地位的人拥有。

伍锐贤的收藏品多数都是当时在香港的外资公司寄至英、美、澳三国的信件,当然伍锐贤也找到两封分别寄至锡兰(Ceylon,今日的斯里兰卡)及千里达(Trinidad)的罕有信件。而更罕有的是华人写上中英文寄出的信件。

唯一一封伍锐贤找到写上中文「美国」两字的信件是于1941年12月10日寄出,目的地是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可见沦陷时,香港人遭日寇战火蹂躏,就连与亲人连络,报个生死平安都无法实现。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