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给鱼吃 不如教他钓鱼
从2000年开始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吴靖在2006年担任湾区滋根基金会执行长,2010年6月成立了益公益交流中心。抱持着「给他鱼不如教他钓鱼」的想法,希望透过中美交流,让中国草根公益组织学习如何自我永续性发展。
一个充满科学逻辑、系统概念的科学家,如何运用所学,投入社会公益活动的推广和教育,转身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运动实践者。吴靖的故事听起来很戏剧化,但是一路访谈下来,却仍有系统逻辑可循,不离她科学家的本质。
记者问:请你简单介绍你的家庭背景和求学经过。
吴靖答:我们一家人都从事航空科学研究,母亲是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父亲从南京航空航太大学毕业,从小在中科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长大。我小时候想当天文学家,当老师,但整个家里的环境让我自然而然往航空领域发展。不过航空研究是一种系统工程,除了研究外,特别注重实作、实践的能力,这对我后来执行公益计画时有很大的帮助。
我后来到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对于美国社会系统的发展感到很有兴趣,于是决定念经济学。不过原本是打算得到经济博士学位后回国教书,没想到误打误撞留下来,开始从事慈善公益工作。
问:在什么因缘际会下让你接触到慈善事业和非营利组织活动?
答:2000年我在麻萨诸塞大学念经济硕士时,暑假找到一份非营利机构Vertie的工作。Vertie有一个工作项目是协助美国企业改善下游外包工厂的作业环境和员工福利。这个工作我做了一年多,他们对于如何解决社会冲突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对我造成很大的影响。
湾区起步 一做四年
问:是什么因素让你决心投入公益事业?
答:在Vertie工作时就让我下定决心要往公益事业方向走。经济硕士毕业后,原本打算先在美国非营利组织工作一年,学得方法之后再带回中国。我来到湾区,在圣利安曲找到一个刚起步的儿童之家机构,一做就做了四年。
问:请你介绍一下滋根基金会和益公益交流中心。
答:滋根基金会和益公益交流中心都是在湾区成立和运作,协助中国成立非营利组织、发展草根性公益活动。滋根主要项目有几个,「小额自主资金」是培养国内家乡第一线的民众进行当地需要性的公益活动,「土专家经验传承」让民众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如何与当地的组织学习经验传承。
益公益交流中心则是促进中国与美国小型公益组织的交流,协助公益组织人员的培训。另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公益行为的创新模式,如何让慈善捐款发挥最大效益。最近我们翻译出版了比尔‧萨莫维尔(Bill Somerville)的「草根慈善」中文版,就是为了向中国公益组织,推广草根公益活动的实际操作方法。
问:你觉得华裔民众对于公益慈善活动的想法正确吗?有什么是他们所不瞭解的?
答:每一个人因为经验的限制,对公益活动能看到的、能理解的都比较有限,需要慈善团体向民众提供更多资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中间最重要的是互信。草根性的慈善活动都是靠一点点的积累和提升建立起来的,民众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想到今天的所做的小事,50年后可能可以发展出什么成就,他们就会比较愿意脚踏实地去做。
很多人说我们要将捐款给最穷、最可怜的人,但是光是给钱是给不完的。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将钱捐出去,应该捐给当地什么人,才可以带来最长远的效益,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有钱没钱 为善最乐
问:许多人觉得慈善是等将来有余钱的时候才做的事,或者有很多藉口不做,你认为什么时候是一般人开始做慈善活动的时机?
答:「慈善」简单来说就是善良,不会等到有钱的时候才有善良。只要保持善良的心态,做善事、好事,可以是举手之劳,高高兴兴地做。在贫穷的地方,还是有乐观善良的人在进行慈善活动,在帮助社区里其他的人。在能力所及之处,创造财富、创造美,就是一种慈善,穷人也做得到,不需要有钱才来做。
问:中港台三地有许多艺人号召做公益活动,有的做得很成功,有的却受到社会大众批评,你的看法是什么?有什么建议?
答:我觉得大众需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因为毕竟这些公益活动不是艺人的本质工作,他们也想要做一些好事情,但是他们不是慈善机构,没有专业的管道,这些公益活动的效益就更难达成。我相信艺人们都做到了他们能做的部分,也是很真心地做。
公益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在美国捐的钱,到最后也只有一小部分实际用到受捐者身上。捐款的民众应该瞭解到这点,标准要降低一点,不论是谁的善心善行,都应该要感谢再感谢。
问:中国现在有很多公益活动千头万绪地进行着,以你的专业观点来看,有什么问题?
答:公益活动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提升过程,一开始只要能做,就已经很好了,慢慢再来求进步。现在中国很多人想要傚法美国的基金会,总是想要向最好的、最大的组织学习,但是回到中国以后,会发现在操作方法上有断层,没有介面可以衔接。
这些观念和行动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要有当地社区的人先开始去做。中国地大人广,假设需要有600万个社区组织,一个组织有三个领导人,就需要培养出近2000万个领导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该怎么建立,怎么让它运作,才能够继续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人才,就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很多国外的慈善机构捐钱到中国盖学校,却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老师来教学生,没有人才来经营学校,学校反而变成慈善的坟墓。
公益活动 人是关键
问:中国和美国公益组织交流后,常会出现哪方面的问题?
答:美国的非营利机构,历史发展环境和中国不同。中国现在才刚起步,还在美国基金会发展起头的150年前,但是起点很高,可以跟现在最好、最大的基金会学习。只是当学到这些推广公益活动的智慧后,带回到中国该怎么衔接上,怎么建构系统执行,是最常出现的问题。
基金会的主要任务通常是推行公益活动,目前中国的基金会是「不差钱、就差人」,但社区组织就是「只差钱、不差人」。如何将基金会和草根组织衔接起来,促成不同层面的公益发展,不是将美国的方法直接拿来套用就可以的。
问:翻译了「草根慈善」这本书,你觉得什么观念是最需要带进中国公益活动的?
答:中国近几年来成立了许多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 ),但是一般人想到公益活动,第一个就是「钱」。「草根慈善」这本书揭示了公益活动的真理:其实「人」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找到对的人或是肯做的人,建立好合作伙伴关系,有时甚至不用太多钱,就可以解决问题。
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也曾经说过,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为企业提供了最优秀的管理领导人员。唯有当地民众出人出力,公益活动才能永续发展,居民也可以学习到组织管理,并建立一套当地可行的培训模式,将下一代公益人才带出来。
贵州村长 影响最深
问:从事慈善公益事业20多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影响你最多的是什么?
答:(思考许久)有许多在偏远地区做公益活动的人,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做事的,能够带动当地居民、带来希望,不是为了钱或什么其他目的。
在中国,许多农村都在等外面的人捐钱给他们,贵州雷山第一个发起民众自助筹款活动的村子是三角田村,他们的村长叫李中贤,是一个当过兵的年轻人,很有才能,让人很放心把捐款交给他。不过李中贤前年出车祸过世了,他的小孩子当时才一岁。让我很遗憾,很想要能够再支援他,为社区多做一点公益活动。
问:影响你人生最大的是什么事情?什么人?
答:在中学初三的时候,我同桌有一个女生特别优秀,高高大大的,是我们的学习委员。她父亲那年癌症过世,家里状况不好,只有哥哥可以继续念高中,她初中毕业就得进工厂上班。我们那时年纪还小,想不透为什么她不能继续念书,但是她就特别平静、特别乐观。我虽然当时不懂,却永远记得不管在什么环境、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平静、保持乐观。
问:家人对你全职从事非营利组织的想法是什么?他们从一开始就支持你吗?
坚持理念 亲友支持
答:父母、家人和朋友一开始都不支持、不谅解,觉得做非营利事业不安全、不能赚钱。但是因为中国的环境变了,家人的心态也慢慢改变了。原本家人担心我未来的生活,但他们看到这件事对我的重要性,看到做公益事业做出成绩,他们慢慢也就支持我。父亲现在协助我们进行一些翻译的工作,看到「草根慈善」这本书,也觉得有道理,是一个值得做的工作。
问:你对推广中国公益事业的未来目标是什么?
答:益公益交流中心在去年6月註册,我们希望做更多的国际公益交流,让中国来的人瞭解真正社区里的美国,而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培养中美两边更多的学生,学习社区组织怎么运作,公益活动怎么安排,怎么实践,做「有效」的公益。
长远的目标是把中国草根组织的系统工程建设起来,让他们可以自己培养人才,学习如何管理组织、执行活动,我们就可以退休,或者担任顾问,让整个系统组织提升,然后再往别的公益项目去发展。
吴靖小档案
出生地:中国渖阳
年龄:44岁
学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博士、麻萨诸塞大学Amherst分校经济学硕士
经历:北京航空航太大学宇航推进系助理教授、George Mark儿童之家行政主任暨财务分析师、滋根基金会执行长
现职:益公益交流中心执行长
一个充满科学逻辑、系统概念的科学家,如何运用所学,投入社会公益活动的推广和教育,转身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运动实践者。吴靖的故事听起来很戏剧化,但是一路访谈下来,却仍有系统逻辑可循,不离她科学家的本质。
记者问:请你简单介绍你的家庭背景和求学经过。
吴靖答:我们一家人都从事航空科学研究,母亲是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父亲从南京航空航太大学毕业,从小在中科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长大。我小时候想当天文学家,当老师,但整个家里的环境让我自然而然往航空领域发展。不过航空研究是一种系统工程,除了研究外,特别注重实作、实践的能力,这对我后来执行公益计画时有很大的帮助。
我后来到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对于美国社会系统的发展感到很有兴趣,于是决定念经济学。不过原本是打算得到经济博士学位后回国教书,没想到误打误撞留下来,开始从事慈善公益工作。
问:在什么因缘际会下让你接触到慈善事业和非营利组织活动?
答:2000年我在麻萨诸塞大学念经济硕士时,暑假找到一份非营利机构Vertie的工作。Vertie有一个工作项目是协助美国企业改善下游外包工厂的作业环境和员工福利。这个工作我做了一年多,他们对于如何解决社会冲突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对我造成很大的影响。
湾区起步 一做四年
问:是什么因素让你决心投入公益事业?
答:在Vertie工作时就让我下定决心要往公益事业方向走。经济硕士毕业后,原本打算先在美国非营利组织工作一年,学得方法之后再带回中国。我来到湾区,在圣利安曲找到一个刚起步的儿童之家机构,一做就做了四年。
问:请你介绍一下滋根基金会和益公益交流中心。
答:滋根基金会和益公益交流中心都是在湾区成立和运作,协助中国成立非营利组织、发展草根性公益活动。滋根主要项目有几个,「小额自主资金」是培养国内家乡第一线的民众进行当地需要性的公益活动,「土专家经验传承」让民众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如何与当地的组织学习经验传承。
益公益交流中心则是促进中国与美国小型公益组织的交流,协助公益组织人员的培训。另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公益行为的创新模式,如何让慈善捐款发挥最大效益。最近我们翻译出版了比尔‧萨莫维尔(Bill Somerville)的「草根慈善」中文版,就是为了向中国公益组织,推广草根公益活动的实际操作方法。
问:你觉得华裔民众对于公益慈善活动的想法正确吗?有什么是他们所不瞭解的?
答:每一个人因为经验的限制,对公益活动能看到的、能理解的都比较有限,需要慈善团体向民众提供更多资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中间最重要的是互信。草根性的慈善活动都是靠一点点的积累和提升建立起来的,民众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想到今天的所做的小事,50年后可能可以发展出什么成就,他们就会比较愿意脚踏实地去做。
很多人说我们要将捐款给最穷、最可怜的人,但是光是给钱是给不完的。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将钱捐出去,应该捐给当地什么人,才可以带来最长远的效益,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有钱没钱 为善最乐
问:许多人觉得慈善是等将来有余钱的时候才做的事,或者有很多藉口不做,你认为什么时候是一般人开始做慈善活动的时机?
答:「慈善」简单来说就是善良,不会等到有钱的时候才有善良。只要保持善良的心态,做善事、好事,可以是举手之劳,高高兴兴地做。在贫穷的地方,还是有乐观善良的人在进行慈善活动,在帮助社区里其他的人。在能力所及之处,创造财富、创造美,就是一种慈善,穷人也做得到,不需要有钱才来做。
问:中港台三地有许多艺人号召做公益活动,有的做得很成功,有的却受到社会大众批评,你的看法是什么?有什么建议?
答:我觉得大众需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因为毕竟这些公益活动不是艺人的本质工作,他们也想要做一些好事情,但是他们不是慈善机构,没有专业的管道,这些公益活动的效益就更难达成。我相信艺人们都做到了他们能做的部分,也是很真心地做。
公益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在美国捐的钱,到最后也只有一小部分实际用到受捐者身上。捐款的民众应该瞭解到这点,标准要降低一点,不论是谁的善心善行,都应该要感谢再感谢。
问:中国现在有很多公益活动千头万绪地进行着,以你的专业观点来看,有什么问题?
答:公益活动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提升过程,一开始只要能做,就已经很好了,慢慢再来求进步。现在中国很多人想要傚法美国的基金会,总是想要向最好的、最大的组织学习,但是回到中国以后,会发现在操作方法上有断层,没有介面可以衔接。
这些观念和行动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要有当地社区的人先开始去做。中国地大人广,假设需要有600万个社区组织,一个组织有三个领导人,就需要培养出近2000万个领导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该怎么建立,怎么让它运作,才能够继续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人才,就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很多国外的慈善机构捐钱到中国盖学校,却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老师来教学生,没有人才来经营学校,学校反而变成慈善的坟墓。
公益活动 人是关键
问:中国和美国公益组织交流后,常会出现哪方面的问题?
答:美国的非营利机构,历史发展环境和中国不同。中国现在才刚起步,还在美国基金会发展起头的150年前,但是起点很高,可以跟现在最好、最大的基金会学习。只是当学到这些推广公益活动的智慧后,带回到中国该怎么衔接上,怎么建构系统执行,是最常出现的问题。
基金会的主要任务通常是推行公益活动,目前中国的基金会是「不差钱、就差人」,但社区组织就是「只差钱、不差人」。如何将基金会和草根组织衔接起来,促成不同层面的公益发展,不是将美国的方法直接拿来套用就可以的。
问:翻译了「草根慈善」这本书,你觉得什么观念是最需要带进中国公益活动的?
答:中国近几年来成立了许多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 ),但是一般人想到公益活动,第一个就是「钱」。「草根慈善」这本书揭示了公益活动的真理:其实「人」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找到对的人或是肯做的人,建立好合作伙伴关系,有时甚至不用太多钱,就可以解决问题。
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也曾经说过,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为企业提供了最优秀的管理领导人员。唯有当地民众出人出力,公益活动才能永续发展,居民也可以学习到组织管理,并建立一套当地可行的培训模式,将下一代公益人才带出来。
贵州村长 影响最深
问:从事慈善公益事业20多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影响你最多的是什么?
答:(思考许久)有许多在偏远地区做公益活动的人,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做事的,能够带动当地居民、带来希望,不是为了钱或什么其他目的。
在中国,许多农村都在等外面的人捐钱给他们,贵州雷山第一个发起民众自助筹款活动的村子是三角田村,他们的村长叫李中贤,是一个当过兵的年轻人,很有才能,让人很放心把捐款交给他。不过李中贤前年出车祸过世了,他的小孩子当时才一岁。让我很遗憾,很想要能够再支援他,为社区多做一点公益活动。
问:影响你人生最大的是什么事情?什么人?
答:在中学初三的时候,我同桌有一个女生特别优秀,高高大大的,是我们的学习委员。她父亲那年癌症过世,家里状况不好,只有哥哥可以继续念高中,她初中毕业就得进工厂上班。我们那时年纪还小,想不透为什么她不能继续念书,但是她就特别平静、特别乐观。我虽然当时不懂,却永远记得不管在什么环境、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平静、保持乐观。
问:家人对你全职从事非营利组织的想法是什么?他们从一开始就支持你吗?
坚持理念 亲友支持
答:父母、家人和朋友一开始都不支持、不谅解,觉得做非营利事业不安全、不能赚钱。但是因为中国的环境变了,家人的心态也慢慢改变了。原本家人担心我未来的生活,但他们看到这件事对我的重要性,看到做公益事业做出成绩,他们慢慢也就支持我。父亲现在协助我们进行一些翻译的工作,看到「草根慈善」这本书,也觉得有道理,是一个值得做的工作。
问:你对推广中国公益事业的未来目标是什么?
答:益公益交流中心在去年6月註册,我们希望做更多的国际公益交流,让中国来的人瞭解真正社区里的美国,而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培养中美两边更多的学生,学习社区组织怎么运作,公益活动怎么安排,怎么实践,做「有效」的公益。
长远的目标是把中国草根组织的系统工程建设起来,让他们可以自己培养人才,学习如何管理组织、执行活动,我们就可以退休,或者担任顾问,让整个系统组织提升,然后再往别的公益项目去发展。
吴靖小档案
出生地:中国渖阳
年龄:44岁
学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博士、麻萨诸塞大学Amherst分校经济学硕士
经历:北京航空航太大学宇航推进系助理教授、George Mark儿童之家行政主任暨财务分析师、滋根基金会执行长
现职:益公益交流中心执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