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忆 闯出工科一片天
来自台湾的圣荷西州立大学工学院院长魏文忆,来美近40年来,在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工程教育领域闯出一片天,成为可能是全美大学中第一位女性华人工学院院长。8月1日开始,魏文忆更上层楼,出任溪口州立大学(Chico State Univerctiy)副校长兼教务长。
高中毕业来美 一路读到博士
记者问:请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简历?
魏文忆答:我在台湾出生,台湾长大。高中毕业后,1973年全家移民美国,来到旧金山。我进了柏克莱加大念大学。毕业后又去哈佛念硕士。硕士毕业后做了两年工作,又回到柏克莱加大,攻读电机电脑系博士。
博士毕业之后,1987年开始,到圣荷西州大服务。先是担任电机系教授。1998年到2002年担任系主任。2002年出任工学院院长到现在。中间在1994年,我还去了史丹福大学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
问:您是从一开始就学电机专业的吗?
答:我在大学学的是生物物理(bio-physics)专业。念硕士时学工程。因为那时觉得工程学比较实用些,相比之下生物物理属于科学类。事实上,70年代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毕业生去公司工作,公司往往要再培训他们。那个时代像通用电器、惠普等大公司都提供很多培训。
现在的时代,我觉得已经变了。大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已经不太给刚进来的大学毕业生比较系统的训练。我在美国时间久了,这是我在近30年中感到的变化。
女生投入工科 需要多点支持
问:那是否意味着,今天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因为公司不再培训他们?
答:不错,确实是这样的。
问:大学里学工程专业的女生比较少,很多女生对于工程学科也有点畏惧。您的经历证明,女生完全可以在工程领域取得成功。
答:我觉得就整个环境来说,还是男生学工程的比较多,而社会上对于女生学工程没有相当的支持。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女生学工程不是问题。我在台湾时,读的是台北第一女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觉受到性别的限制。因为学校里都是女生,你要学甚么就学甚么,想学数理科就可以学数理科。
在成长过程中,年轻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在学业上就会有助力。当然也要看每个人的个性、经验和环境的差别。
虽然我不觉得女生学工程比男生更困难,但是给学工科的年轻女孩更多点支持,也是必要的。
进圣荷西州大 一教就是8年
问:当时您是在甚么样的机遇下加入圣荷西州大的?
答:我1987年从柏克莱加大毕业,那时已经开始高科技的淘金潮了。我的朋友中已有人自己开公司。很多同学开公司创业,也有很多成就。我个人对念书、学习、教育年轻人这些方面比较有兴趣。所以就决定到圣荷西州大服务。我在圣荷西州大从基层开始做起。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一共八年,算是很快的时间。
问:您在圣荷西州大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见证了硅谷发展到今天的整个历程。虽然一提到硅谷人们首先会想到史丹福大学,但是圣荷西州大对硅谷也有重要的贡献。
答:是的。很多高科技公司发展、高科技产品的研发,都需要整个团队。史丹福大学毕业生的成就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完成一个团队的工作,还需要许多其他工程师的努力。
圣荷西州大工学院因其规模大,又是在硅谷,很多硅谷公司的大部分工程师都是我们这里毕业的。
还有个例子也比较有意思。我最近看到一个报导,是说如果比较Google的员工和苹果公司的员工,就发现Google的员工很多来自史丹福,苹果的员工很多都来自圣荷西州大。
现代高科技不仅强调技术层面,用户体验也很重要。Google是以技术主导的公司,而苹果是以用户体验主导的公司。圣荷西州大毕业生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用户体验上也很多元化。
工学院任院长 推动专案教学
问:您觉得在圣荷西州大工学院担任院长以来,最大收穫是甚么?
答:我觉得,最大的收穫是落实了一系列的专案项目,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经验。例如重新设计一年级新生的工程学课程、成立了工程科学生学业成功中心,有六位教员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建议。此外还成立的生物医药工程专案,从2006年开始为此设立学位。
另外,我们的全球教育项目已经送了200多名美国学生访问中国和台湾,有很多华裔企业家赞助这个项目。我们还和很多硅谷高科技公司合作,开设最新科技的课程。
我们的奖学金项目从23个增加到57个,翻了一倍。此外,大家知道西裔学理工科的比例不是很高,所以提高西裔学生学理工的兴趣也是我们的重点。最近四年内,工学院西裔学生增加了69%。
全球科技教育 同业友人支持
问:您刚才说到的全球教育专案,是否就是「全球科技教育计画」(Global Technology Education Initiative)?
答:对。这个计画从2004年开始。那时候有很多硅谷的工作开始转移到亚洲去。我就和当地一些华裔企业家讨论,觉得最好是把美国的学生送到亚洲去看看,让他们亲身体会亚洲的高科技发展状况,他们回来后能准备好学习全球化的趣势。
所以有些高科技业的朋友就支持我们这个计画,包括臧大化夫妇、朱伟人夫妇、吴同庆夫妇、翁嘉盛夫妇等多人,大家一起筹钱支持这项计画,很有意义。我们去年是第八年了,每年送25个学生去亚洲。在出发之前,他们要先上一堂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课,是一系列非常系统的计画。八年下来有200多个学生从中受益。其中有五年是去中国大陆和台湾,还有三年是去印度。
问:您8月1日开始到溪口州大担任副校长和教务长。请谈谈您对这项新工作的愿景和计画。
答:溪口州大的学习环境非常好,有美丽的校园。学生学业成功是学校的重点考量。此外他们有永续发展研究计画。学校除了工学院之外,还有农学院。
如果我们讲到全球资源链的话,水资源和能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去溪口州大,就有机会帮助学校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整合这些重要的学科。
从另外角度来看,在硅谷大家都讲信息,iPhone和iPad等信息技术产品很令人兴奋。在某种程度来说,不用很长时间,就是十年二十年左右,整个世界对天然资源的需求和再生就是很大问题。尤其是全球化经济和人口增长之下,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所以在学校里看这些比较长期的问题,有机会将硅谷的很多新科技应用到这些大的问题上。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可以给年轻人更多的启发。
溪口州大有125年历史,在加州州大系统中列第二,仅次于圣荷西州大。学校所在地不是圣荷西那样的大都会,是比较小的城市。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副校长新职务 重在学科整合
问:您在刚获得溪口州大邀请时曾说过,以前是从一个学院的角度看问题,现在要从整个学校的角度去看。
答:这是一个想法。另一想法来说,就是学科整合。比如对于食品、水源、能源的问题,如果能够有相当的方案的话,就要牵涉到科技、商业、公共政策等方面。这就不是一个学科的问题,比如工学院单是科技强,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商学院如果没有好的模式,也是推动不了的。我作为副校长,在管理学科时,就有机会把这些项目整合。
问:离开圣荷西州大,一定有很多不捨?
答:是啊,在圣荷西州大工作了25年,和许多老师、同事合作得很好,大家都很有默契。要离开确实不容易,也很难过。但是从另一方向来说,我的志趣就是对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有正面的影响。到了溪口州大这样的学校,能够有机会来做这样有意义的事,个人觉得非常值得的。
问:谁将接任圣荷西州大工学院院长?
答:是副院长许平,也是来自台湾。我们共事了很久。他担任副院长七年,对学院事务非常熟,很受老师和学生的敬爱。
高中毕业来美 一路读到博士
记者问:请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简历?
魏文忆答:我在台湾出生,台湾长大。高中毕业后,1973年全家移民美国,来到旧金山。我进了柏克莱加大念大学。毕业后又去哈佛念硕士。硕士毕业后做了两年工作,又回到柏克莱加大,攻读电机电脑系博士。
博士毕业之后,1987年开始,到圣荷西州大服务。先是担任电机系教授。1998年到2002年担任系主任。2002年出任工学院院长到现在。中间在1994年,我还去了史丹福大学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
问:您是从一开始就学电机专业的吗?
答:我在大学学的是生物物理(bio-physics)专业。念硕士时学工程。因为那时觉得工程学比较实用些,相比之下生物物理属于科学类。事实上,70年代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毕业生去公司工作,公司往往要再培训他们。那个时代像通用电器、惠普等大公司都提供很多培训。
现在的时代,我觉得已经变了。大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已经不太给刚进来的大学毕业生比较系统的训练。我在美国时间久了,这是我在近30年中感到的变化。
女生投入工科 需要多点支持
问:那是否意味着,今天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因为公司不再培训他们?
答:不错,确实是这样的。
问:大学里学工程专业的女生比较少,很多女生对于工程学科也有点畏惧。您的经历证明,女生完全可以在工程领域取得成功。
答:我觉得就整个环境来说,还是男生学工程的比较多,而社会上对于女生学工程没有相当的支持。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女生学工程不是问题。我在台湾时,读的是台北第一女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觉受到性别的限制。因为学校里都是女生,你要学甚么就学甚么,想学数理科就可以学数理科。
在成长过程中,年轻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在学业上就会有助力。当然也要看每个人的个性、经验和环境的差别。
虽然我不觉得女生学工程比男生更困难,但是给学工科的年轻女孩更多点支持,也是必要的。
进圣荷西州大 一教就是8年
问:当时您是在甚么样的机遇下加入圣荷西州大的?
答:我1987年从柏克莱加大毕业,那时已经开始高科技的淘金潮了。我的朋友中已有人自己开公司。很多同学开公司创业,也有很多成就。我个人对念书、学习、教育年轻人这些方面比较有兴趣。所以就决定到圣荷西州大服务。我在圣荷西州大从基层开始做起。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一共八年,算是很快的时间。
问:您在圣荷西州大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见证了硅谷发展到今天的整个历程。虽然一提到硅谷人们首先会想到史丹福大学,但是圣荷西州大对硅谷也有重要的贡献。
答:是的。很多高科技公司发展、高科技产品的研发,都需要整个团队。史丹福大学毕业生的成就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完成一个团队的工作,还需要许多其他工程师的努力。
圣荷西州大工学院因其规模大,又是在硅谷,很多硅谷公司的大部分工程师都是我们这里毕业的。
还有个例子也比较有意思。我最近看到一个报导,是说如果比较Google的员工和苹果公司的员工,就发现Google的员工很多来自史丹福,苹果的员工很多都来自圣荷西州大。
现代高科技不仅强调技术层面,用户体验也很重要。Google是以技术主导的公司,而苹果是以用户体验主导的公司。圣荷西州大毕业生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用户体验上也很多元化。
工学院任院长 推动专案教学
问:您觉得在圣荷西州大工学院担任院长以来,最大收穫是甚么?
答:我觉得,最大的收穫是落实了一系列的专案项目,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经验。例如重新设计一年级新生的工程学课程、成立了工程科学生学业成功中心,有六位教员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建议。此外还成立的生物医药工程专案,从2006年开始为此设立学位。
另外,我们的全球教育项目已经送了200多名美国学生访问中国和台湾,有很多华裔企业家赞助这个项目。我们还和很多硅谷高科技公司合作,开设最新科技的课程。
我们的奖学金项目从23个增加到57个,翻了一倍。此外,大家知道西裔学理工科的比例不是很高,所以提高西裔学生学理工的兴趣也是我们的重点。最近四年内,工学院西裔学生增加了69%。
全球科技教育 同业友人支持
问:您刚才说到的全球教育专案,是否就是「全球科技教育计画」(Global Technology Education Initiative)?
答:对。这个计画从2004年开始。那时候有很多硅谷的工作开始转移到亚洲去。我就和当地一些华裔企业家讨论,觉得最好是把美国的学生送到亚洲去看看,让他们亲身体会亚洲的高科技发展状况,他们回来后能准备好学习全球化的趣势。
所以有些高科技业的朋友就支持我们这个计画,包括臧大化夫妇、朱伟人夫妇、吴同庆夫妇、翁嘉盛夫妇等多人,大家一起筹钱支持这项计画,很有意义。我们去年是第八年了,每年送25个学生去亚洲。在出发之前,他们要先上一堂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课,是一系列非常系统的计画。八年下来有200多个学生从中受益。其中有五年是去中国大陆和台湾,还有三年是去印度。
问:您8月1日开始到溪口州大担任副校长和教务长。请谈谈您对这项新工作的愿景和计画。
答:溪口州大的学习环境非常好,有美丽的校园。学生学业成功是学校的重点考量。此外他们有永续发展研究计画。学校除了工学院之外,还有农学院。
如果我们讲到全球资源链的话,水资源和能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去溪口州大,就有机会帮助学校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整合这些重要的学科。
从另外角度来看,在硅谷大家都讲信息,iPhone和iPad等信息技术产品很令人兴奋。在某种程度来说,不用很长时间,就是十年二十年左右,整个世界对天然资源的需求和再生就是很大问题。尤其是全球化经济和人口增长之下,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所以在学校里看这些比较长期的问题,有机会将硅谷的很多新科技应用到这些大的问题上。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可以给年轻人更多的启发。
溪口州大有125年历史,在加州州大系统中列第二,仅次于圣荷西州大。学校所在地不是圣荷西那样的大都会,是比较小的城市。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副校长新职务 重在学科整合
问:您在刚获得溪口州大邀请时曾说过,以前是从一个学院的角度看问题,现在要从整个学校的角度去看。
答:这是一个想法。另一想法来说,就是学科整合。比如对于食品、水源、能源的问题,如果能够有相当的方案的话,就要牵涉到科技、商业、公共政策等方面。这就不是一个学科的问题,比如工学院单是科技强,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商学院如果没有好的模式,也是推动不了的。我作为副校长,在管理学科时,就有机会把这些项目整合。
问:离开圣荷西州大,一定有很多不捨?
答:是啊,在圣荷西州大工作了25年,和许多老师、同事合作得很好,大家都很有默契。要离开确实不容易,也很难过。但是从另一方向来说,我的志趣就是对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有正面的影响。到了溪口州大这样的学校,能够有机会来做这样有意义的事,个人觉得非常值得的。
问:谁将接任圣荷西州大工学院院长?
答:是副院长许平,也是来自台湾。我们共事了很久。他担任副院长七年,对学院事务非常熟,很受老师和学生的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