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SD科研船历时六年安返母港
历时六年(1917个工作日)、累计航行33万8000多浬,圣地牙哥加州大学(UCSD)海洋研究所远洋科学考察船「罗杰‧瑞维尔号」(Roger Revelle)日前终于安全返抵圣地牙哥洛玛岬(Point Loma)母港。这次漫长的环球远航穿越太平洋与大西洋,先后停泊包括台湾在内的18个国家与地区,蒐集到丰富的科研资料与标本,更新了不少科学认知,成果引人注目。
以前任UCSD海洋研究所所长罗杰‧瑞维尔(1909-1991)的名字命名的这艘考察船,船身长273呎,1996年下水投入使用,属美国海军所有但归UCSD运作。该船配备先进装备与仪器,可对全球气候、火山活动、海洋哺乳动物、海流潮汐、海洋酸化、生态平衡、海底地质构造进行观测与研究。
这次为时六年的远航是从2006年12月1日开始,首先抵达西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东加、斐济、关岛、法属玻利尼西亚、纽西兰、澳洲,然后北上印尼、菲律宾、泰国、台湾、越南、日本,再穿越风云变幻的南中国海与印度洋,造访塞席尔群岛、茅里西斯(又译毛里求斯)、南非,然后绕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到乌拉圭与智利,最后沿南美西海岸返回圣地牙哥。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远洋考察的航线几次从中国的边沿海域经过,但并未停靠中国大陆的任何海港,也未与中国同行有任何正式接触。
「罗杰‧瑞维尔号」的长程考察将成为UCSD海洋研究的常态化安排与新的开端。该校还将在2015年派出最新远洋科考船「AGOR 28号」再度出海远航。来自美国与外国的许多学者、学生将有机会搭乘「AGOR 28号」,参与下一次全球性的科考活动。
以前任UCSD海洋研究所所长罗杰‧瑞维尔(1909-1991)的名字命名的这艘考察船,船身长273呎,1996年下水投入使用,属美国海军所有但归UCSD运作。该船配备先进装备与仪器,可对全球气候、火山活动、海洋哺乳动物、海流潮汐、海洋酸化、生态平衡、海底地质构造进行观测与研究。
这次为时六年的远航是从2006年12月1日开始,首先抵达西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东加、斐济、关岛、法属玻利尼西亚、纽西兰、澳洲,然后北上印尼、菲律宾、泰国、台湾、越南、日本,再穿越风云变幻的南中国海与印度洋,造访塞席尔群岛、茅里西斯(又译毛里求斯)、南非,然后绕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到乌拉圭与智利,最后沿南美西海岸返回圣地牙哥。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远洋考察的航线几次从中国的边沿海域经过,但并未停靠中国大陆的任何海港,也未与中国同行有任何正式接触。
「罗杰‧瑞维尔号」的长程考察将成为UCSD海洋研究的常态化安排与新的开端。该校还将在2015年派出最新远洋科考船「AGOR 28号」再度出海远航。来自美国与外国的许多学者、学生将有机会搭乘「AGOR 28号」,参与下一次全球性的科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