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骗徒最爱老人:信用好、信任人、记性衰
根据统计,美国老年人每年因诈骗案件所损失的金额高达30亿元。

联邦调查局归纳,老年人最容易跌入的陷阱包含:医疗保险、假处方药、丧礼及墓地、抗衰老产品、电话行销、网路购物、退休投资、房屋贷款等。老人易成为目标的原因主要有:多数老人有房子及绝佳的信用,较容易相信人、不轻易挂电话,无法记住完整受骗细节,不知道向何单位报案或担心自己的判断能力受怀疑不敢透露受骗等。专家建议耆老在做任何重要决定时,身边必须有可信任的亲友,不要害怕提问题,将银行密码交子女管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对于层出不穷针对老人的诈骗事件,华策会福寿老人中心主任王能表示,每次见相关新闻报导,他都会加强宣导。他相信,常到聚会场合与外界交流的老人,因为会彼此告诫,比较不容易被骗。但办公室仍常接到会员投诉,例如外出购物付了20元,但店家却欺负老人家记性不好,硬说收的是10元,或是藉故算错钱,或重复计价等。

此外,也有电话行销公司利用新移民耆老英文不好,诱导说出同意并录音,结果电话计画就莫名其妙被转换,费用暴涨。他指出,有些老人喜欢倚老卖老,认为受骗是很丢脸的事,不好意思说出来。常见的情形是,在外吃亏上当后告诉子女,结果被训斥,以后反而什么都不说了。他认为虽然许多人说学历较高的老人不易被骗,但实际生活中,也有学习电脑速度快又通晓英语的老人家,对不断翻新的网路诈骗手段所知有限,照样成为受害者。

许多华人受骗上当后习惯找议员投诉。市议员顾雅明办公室主任陈铁辉表示,曾有老人家听信入籍考试保证班的宣传,交了钱上了几个月的课,最后考试没过,业主却不承认有保证这回事。也有华人电器业者以清仓特价吸引客人,但商品买回不久就坏了,店家却回答这是前任老闆卖的货品,不承认其保固。有老人参加日间看护中心,但医疗保险资料却被用于报销许多没做过的检验、復健。

过去也有古董投资公司,藉老鼠会的经营方式,以初期的高额分红为诱因,吸引老人家入会。他认为这种连真实姓名都不需要的开户程序,是很容易识破的骗局。结果许多人越陷越深,甚至赔上终身积蓄。此外,许多老人家有些钱,可能怕别人借钱,也许是政府福利资格的因素,或是身分问题,上当失财后不敢让人知道。

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邓明昱博士指出,与西方老人的纯粹宗教信仰不同,来自中国的老人普遍有各种迷信观念,比如相信花钱找人念咒消灾。尤其是南方沿海省分的移民,老年人普遍来自农村,教育程度偏低,更容易受迷惑。许多受骗的老人,在美国收入有限,甚至长期领政府补助,与外界接触有限,缺少安全感,如果有人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多年的积蓄往往就一去不回。

邓明昱观察,美国老年人不与子女同住是常见现象,有时老人想透过不同方式获得安全感或归属感,结果变成骗徒的下手对象。骗徒利用人性的弱点,说穿了就是心理。以近期的金光党案件为例,都是明眼人能一眼看穿的伎俩。被捕的嫌犯都是普通中年妇女,专挑老年人行骗,很容易得手。

邓明昱分析,美国的老年华人,因为对外在社会、法律了解非常有限,判断力比在中国的老年人还差,因此吸引骗徒飘洋过海而来。医学上而言,老人往往会有记性衰退、逻辑不清、思维情感产生变化的现象。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脑动脉硬化,认知及判断能力下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也有越来越多人,因为年轻时压力过大,提早产生初期老年痴呆的症状。而研究证明,群体交流互动的过程,可以有效减缓心理衰老的速度。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