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想把「人文视野」带回中国
学者、作家朱琦将于今秋离开史丹福大学东亚语言系教职,但朱琦的学习、思考、写作、讲座并不会停下,仍将每周开课讲历史、讲文化;读人文、读哲理;甚至组团到全世界各地去读历史和文化。朱琦有个理想和挑战:「扩展人文视野」。
●想留更多时间给自己
记者问:为何要离开一个大家都羡慕的着名学府教职?
朱琦答:其实这个想法早就有了,史丹福大学是个环境优良的大学,学生优秀,同事相处良好,校园漂亮,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但最重要的是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我觉得在人生这个时段,要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做自己想作的事」。
我今年已经48、49岁了,「不做,来不及了。」这是(离职)最主要的原因。
问:你计画未来做些甚么事呢?
答:我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写作。因为这么多年来的讲座,以及多次到世界各地去旅行,无论是看到的、读到的,都累积了很多。如何使这些看到、读到的,使它们达到一个高度,把它们写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挑战。
问:你来美之前已经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背景,来美国这么多年又接触了西方文明,融会贯通东西方精华,是不是看出来一些有价值的地方?值得大家参考?
●看多读多 越觉不足
答:是。我可以这么讲,实际上,越读,越觉得要思考,要思考的东西就越多。我小时很喜欢看书,甚至春节都锁在家里看书。我妈妈是书店经理,有时把我关在书库里看书。我可以一天不出去地看书,甚至不吃不喝都无所谓。那时是「一见书,就着魔」。
我虽然在北大读到博士学位,但真正读书,是最近这些年读出来的。因为应邀到处演讲,实际上是听众在后头推着我去阅读。湾区有些企业家、科学家很爱阅读,也听我讲座14、15年之久。在美国这么繁忙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人抽空读历史,读文学。
我的讲座从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史记,到宗教、历史、文化,这些热爱阅读的人认为还不够,最后还要到世界各地去「转」,所以又走上了旅游之路。到过中国、日本、中东等不同地方。看得越多,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我自己最高兴的是:走得多,看得多,读得多,最后就有点融会贯通的感觉。
问:在你「读万里路」一书里谈读人、读事、读地;最近几年你提出点、线、面的思考,是不是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或从一个高度来看事物?
答:过去几年的讲座中,有最早从「欣赏」角度的讲谈,这是从「点」来讲;后来「细讲」谈历史文化,有很多很仔细的谈论,是从很多不同的「线」来讲;最近几年来不论讲座或旅游,融会贯通许多资讯,就有「面」的含意。
我不给大家「灌输」什么,因为现在资讯发达,上网都找得到;我希望引导大家进入一种「思维的快乐」,大家一起来思考其中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大地理、大历史、大文化的人文视野。是融会贯通,纵横交错,寻根就底的人文阅读,人文思考。
人文视野其实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因为任何一种历史或文化现像,不是从一个角度解读得了;比如吉朋所着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就是从宏观的视野,从大的架构,从多方面来寻找罗马灭亡的原因,看出许多事件的连繫,原因就出来了。
问:是否就此「引古喻今」,历史上发生的事,今天同样会发生?西方发生过的事,东方同样会发生?
答:是,就是这样。历史上的事同样可以拉到今天的世界,分析今天的人性,解读现代的问题;他是个活的东西,瞭解古时的经验,也更能瞭解今天,视野自然不同。
●资讯发达 垃圾也多
问:现代网路发达,资讯很容易取得,是不是容易缺少对历史、文化及人文方面更深入的认知?
答:用网路搜寻是很方便,也很快,但也有坏处,一是资讯氾滥,再来是有很多垃圾资料。你怎么从这些排山倒海的资料中,吸取你需要的。自己要能独立判断,并把资讯成为自己活学活用的东西,这就有点难了。
现代人最有可能就是知道很多支离破碎的资讯,这儿知道一点,那边知道一点,但没法和别的东西连繫起来;跟当时的历史文化连繫不起来,跟今天连繫不起来。
问:是否变成了知识很多,智慧不够?
答:说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但为什么会这样,之间有什么连繫,与今天有什么关系,都不知道,这就是没有读通,没有真正读懂。智慧是融会贯通的,放在那里都可以通。智慧是活的,是可以不断变的。
问:有没有想过将你现在这些「融会贯通」、「大人文视野」的心得带回中国去分享?
答:是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和过去不一样,过去的精神、文化资源很清楚,很简单,就是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今天中国则走向孔夫子、道德信仰。我认为只有中国人整体人文素养普遍提高,才能解决许多问题。
其实提高人文素养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人类的问题,因为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网路革命」来得这么勐烈,这么彻底。
我认为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凡事都有过程。中国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后,摇身一变成为市场经济,到今天成为一个特别的世代;就如我前后相隔十年访问台湾,十年后的台湾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从浮躁走向成熟;大陆今后也会走向成熟,因为人类普遍需要精神文明。
●想要幸福 要懂知足
问:中国现在普遍富裕起来之后,是否需要更多的精神文明?
答:不只中国如此,欧美国家也不断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有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注重幸福指数,哈佛大学最热门的课是讲幸福。
问:谈到幸福指数,是否也需要你提到的人文视野,要有认知,要有瞭解,才能创造出真正幸福的生活?比如中国古人讲的知足常乐?
答: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看到物质生活会影响到精神生活,看到当时铁器时代作出的各种器物,对社会损害相当大,让人迷失其中,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所以提出了知足常乐。这是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最近发表一篇文章,谈到史丹福大学有位盲人学生,这位学生内心很宁静,很快乐,让我想到我们双眼正常的人,不是没东西看,而是太多东西看,太多诱惑。
问:你在美国多年,你认为中国可以向西方学些什么?
答:我认为是西方世界人人平等的观念,从古希腊讲自然平等,古罗马的法律平等,到文艺復兴时期,西方人讲平等讲了很久,上了很长时间的课,这之中也经过许多的不平等,如社会、种族、贫富的不平等,到现代在平等问题上进步很多,值得正在起步的中国学习。唯有人人平等,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指数。所以在精神生活上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想留更多时间给自己
记者问:为何要离开一个大家都羡慕的着名学府教职?
朱琦答:其实这个想法早就有了,史丹福大学是个环境优良的大学,学生优秀,同事相处良好,校园漂亮,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但最重要的是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我觉得在人生这个时段,要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做自己想作的事」。
我今年已经48、49岁了,「不做,来不及了。」这是(离职)最主要的原因。
问:你计画未来做些甚么事呢?
答:我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写作。因为这么多年来的讲座,以及多次到世界各地去旅行,无论是看到的、读到的,都累积了很多。如何使这些看到、读到的,使它们达到一个高度,把它们写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挑战。
问:你来美之前已经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背景,来美国这么多年又接触了西方文明,融会贯通东西方精华,是不是看出来一些有价值的地方?值得大家参考?
●看多读多 越觉不足
答:是。我可以这么讲,实际上,越读,越觉得要思考,要思考的东西就越多。我小时很喜欢看书,甚至春节都锁在家里看书。我妈妈是书店经理,有时把我关在书库里看书。我可以一天不出去地看书,甚至不吃不喝都无所谓。那时是「一见书,就着魔」。
我虽然在北大读到博士学位,但真正读书,是最近这些年读出来的。因为应邀到处演讲,实际上是听众在后头推着我去阅读。湾区有些企业家、科学家很爱阅读,也听我讲座14、15年之久。在美国这么繁忙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人抽空读历史,读文学。
我的讲座从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史记,到宗教、历史、文化,这些热爱阅读的人认为还不够,最后还要到世界各地去「转」,所以又走上了旅游之路。到过中国、日本、中东等不同地方。看得越多,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我自己最高兴的是:走得多,看得多,读得多,最后就有点融会贯通的感觉。
问:在你「读万里路」一书里谈读人、读事、读地;最近几年你提出点、线、面的思考,是不是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或从一个高度来看事物?
答:过去几年的讲座中,有最早从「欣赏」角度的讲谈,这是从「点」来讲;后来「细讲」谈历史文化,有很多很仔细的谈论,是从很多不同的「线」来讲;最近几年来不论讲座或旅游,融会贯通许多资讯,就有「面」的含意。
我不给大家「灌输」什么,因为现在资讯发达,上网都找得到;我希望引导大家进入一种「思维的快乐」,大家一起来思考其中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大地理、大历史、大文化的人文视野。是融会贯通,纵横交错,寻根就底的人文阅读,人文思考。
人文视野其实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因为任何一种历史或文化现像,不是从一个角度解读得了;比如吉朋所着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就是从宏观的视野,从大的架构,从多方面来寻找罗马灭亡的原因,看出许多事件的连繫,原因就出来了。
问:是否就此「引古喻今」,历史上发生的事,今天同样会发生?西方发生过的事,东方同样会发生?
答:是,就是这样。历史上的事同样可以拉到今天的世界,分析今天的人性,解读现代的问题;他是个活的东西,瞭解古时的经验,也更能瞭解今天,视野自然不同。
●资讯发达 垃圾也多
问:现代网路发达,资讯很容易取得,是不是容易缺少对历史、文化及人文方面更深入的认知?
答:用网路搜寻是很方便,也很快,但也有坏处,一是资讯氾滥,再来是有很多垃圾资料。你怎么从这些排山倒海的资料中,吸取你需要的。自己要能独立判断,并把资讯成为自己活学活用的东西,这就有点难了。
现代人最有可能就是知道很多支离破碎的资讯,这儿知道一点,那边知道一点,但没法和别的东西连繫起来;跟当时的历史文化连繫不起来,跟今天连繫不起来。
问:是否变成了知识很多,智慧不够?
答:说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但为什么会这样,之间有什么连繫,与今天有什么关系,都不知道,这就是没有读通,没有真正读懂。智慧是融会贯通的,放在那里都可以通。智慧是活的,是可以不断变的。
问:有没有想过将你现在这些「融会贯通」、「大人文视野」的心得带回中国去分享?
答:是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和过去不一样,过去的精神、文化资源很清楚,很简单,就是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今天中国则走向孔夫子、道德信仰。我认为只有中国人整体人文素养普遍提高,才能解决许多问题。
其实提高人文素养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人类的问题,因为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网路革命」来得这么勐烈,这么彻底。
我认为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凡事都有过程。中国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后,摇身一变成为市场经济,到今天成为一个特别的世代;就如我前后相隔十年访问台湾,十年后的台湾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从浮躁走向成熟;大陆今后也会走向成熟,因为人类普遍需要精神文明。
●想要幸福 要懂知足
问:中国现在普遍富裕起来之后,是否需要更多的精神文明?
答:不只中国如此,欧美国家也不断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有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注重幸福指数,哈佛大学最热门的课是讲幸福。
问:谈到幸福指数,是否也需要你提到的人文视野,要有认知,要有瞭解,才能创造出真正幸福的生活?比如中国古人讲的知足常乐?
答: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看到物质生活会影响到精神生活,看到当时铁器时代作出的各种器物,对社会损害相当大,让人迷失其中,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所以提出了知足常乐。这是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最近发表一篇文章,谈到史丹福大学有位盲人学生,这位学生内心很宁静,很快乐,让我想到我们双眼正常的人,不是没东西看,而是太多东西看,太多诱惑。
问:你在美国多年,你认为中国可以向西方学些什么?
答:我认为是西方世界人人平等的观念,从古希腊讲自然平等,古罗马的法律平等,到文艺復兴时期,西方人讲平等讲了很久,上了很长时间的课,这之中也经过许多的不平等,如社会、种族、贫富的不平等,到现代在平等问题上进步很多,值得正在起步的中国学习。唯有人人平等,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指数。所以在精神生活上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