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邵燕祥向农民请罪
中国诗人邵燕祥2月6日在中国报纸发表他于2011年元旦写的文章,为1956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首诗,向当年因兴建三峡水电站而被迫迁移的农民请罪。
邵燕祥的诗,名「若问我家来何处」,歌颂当年水库周围的农民,为了三峡水库,高高兴兴地移民到数千华里之外的甘肃,「四千里路不远,明天就装车出发」。
邵燕祥说,当时听说为了兴建三峡水库,当地正在动员移民,就创作了这首诗歌,在「人民日报」副刊见报后颇受好评。三年后,邵燕祥发表了该诗姊妹篇「走敦煌」。
回忆当年,邵燕祥说,「库区移民面临离乡背井的身家大事」,他却没有「听听当地移民的反应」。
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邵燕祥听说三峡水库蓄水不久就发生问题,后来陆续了解有关三峡水电站建设工程的分歧、争议和后果。以及一贯反对兴建三峡水库的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的事迹,心想,「如果当时能知道一些背景,就不会一片天真无保留地去唱颂歌,推波助澜。」黄万里教授「坚持真理,直言不讳,以致为此付出后半生的代价,着实令我感动。然而,这也还没有让我把自己真正『摆』进事件中去。」
令邵燕祥把自已「摆进去」的,是2010年,前「检察报」记者谢朝平因其着作「大迁徙」遭当局非法拘禁之事。为撰写「大迁徒」,谢朝平採访了大批库区移民,写下他们的血泪「移民史」,和移民半个多世纪以来遭遇和苦难。这本书「震撼」了邵燕祥,「这才使我悚然而惊,浑身冷汗,我该如何面对千百万饱经劫难的库区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呢?」
邵燕祥说,「对比谢朝平先生的作为,我是应该向库区移民请罪的。」
60多年来,对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后来被证明是巨大错误行为大唱赞歌的文人,可谓车载斗量。这些文人中主动忏悔认罪者,凤毛麟角。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忏悔和反思能力的民族。2010年11月4日和10日,广东「南方周末」与北京「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记者王波的报道,说的是当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红卫兵申小珂、胡滨,在44年后,向文革中被他们伤害过的学校党总支书记程璧致歉之事。
这篇报导当时引起很多议论,但很快就沉寂了。1949年之后中国的许多历史真相,当局仍刻意隐瞒。对过去的忏悔和反思,其实是政府不允许的事情。
邵燕祥的诗,名「若问我家来何处」,歌颂当年水库周围的农民,为了三峡水库,高高兴兴地移民到数千华里之外的甘肃,「四千里路不远,明天就装车出发」。
邵燕祥说,当时听说为了兴建三峡水库,当地正在动员移民,就创作了这首诗歌,在「人民日报」副刊见报后颇受好评。三年后,邵燕祥发表了该诗姊妹篇「走敦煌」。
回忆当年,邵燕祥说,「库区移民面临离乡背井的身家大事」,他却没有「听听当地移民的反应」。
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邵燕祥听说三峡水库蓄水不久就发生问题,后来陆续了解有关三峡水电站建设工程的分歧、争议和后果。以及一贯反对兴建三峡水库的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的事迹,心想,「如果当时能知道一些背景,就不会一片天真无保留地去唱颂歌,推波助澜。」黄万里教授「坚持真理,直言不讳,以致为此付出后半生的代价,着实令我感动。然而,这也还没有让我把自己真正『摆』进事件中去。」
令邵燕祥把自已「摆进去」的,是2010年,前「检察报」记者谢朝平因其着作「大迁徙」遭当局非法拘禁之事。为撰写「大迁徒」,谢朝平採访了大批库区移民,写下他们的血泪「移民史」,和移民半个多世纪以来遭遇和苦难。这本书「震撼」了邵燕祥,「这才使我悚然而惊,浑身冷汗,我该如何面对千百万饱经劫难的库区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呢?」
邵燕祥说,「对比谢朝平先生的作为,我是应该向库区移民请罪的。」
60多年来,对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后来被证明是巨大错误行为大唱赞歌的文人,可谓车载斗量。这些文人中主动忏悔认罪者,凤毛麟角。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忏悔和反思能力的民族。2010年11月4日和10日,广东「南方周末」与北京「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记者王波的报道,说的是当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红卫兵申小珂、胡滨,在44年后,向文革中被他们伤害过的学校党总支书记程璧致歉之事。
这篇报导当时引起很多议论,但很快就沉寂了。1949年之后中国的许多历史真相,当局仍刻意隐瞒。对过去的忏悔和反思,其实是政府不允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