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假期压力(3)
长假逢佳节,在各项庆祝活动中,绝对少不了食物,也就是说庆典中「吃吃喝喝」是一个主要的节目。本来家人团聚,享受假期时,以美食、美酒来欢庆佳节,原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以休假为由,过节为实,加上全家欢聚,美酒佳餚当前,暴饮暴食,无可避免。此便要为此贪食行为,承担后果;譬如体重增加、健康受损等,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感恩节的大餐后,医院往诊人数,发现有骤增的现象。另外还有为自己的饮食失控而懊恼、惭愧、罪恶感等心理负担。因此「食物、吃」,在假期的压力源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事实上,「吃、贪食、暴饮暴食」等问题,不只是发生在假期中,归属于精神疾病之一的「饮食疾患」,便是例証。

那么何以这些我们必须赖以为生的基本需求,最后却变成我们的问题或疾病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是如何在我们的生、心理上,产生作用。当我们吃下食物后,我们脑中将突显的分泌两种神经传导物质(即所谓脑部荷尔蒙)、脑内啡与血清胺(Endorphin and Serotonin)。这两种荷尔蒙,除了帮助我们抑制疼痛、增加睡眠,还会让我们自然的从不愉快的情绪中抽离,因此这样一份令人愉快的饮食过程,也被称为「慰藉饮食(comfort eating)」。而正因为此一能让我们与不良的情绪剥离之过程,因此也导致当面对压力时,有些人便以「吃」来躲避压力,而不去寻求根本解决的方法。此外,我们能够轻易地接受食物,也是来自童年的经验。我们都曾在小时候,因为好的行为表现而受到奖赏,譬如「乖,赶快把饭吃完,就可以吃薯片了」;「听话,喝了这口药,就吃糖了」;或是「先把功课做完,就可以吃冰淇淋了」;或甚至只是「自己好好在旁边玩,等一下就给饼干吃」等。 因此吃、食物,特别是较有引诱性而无法兼顾营养的零嘴等,便成为我们记忆中,让我们感觉「自我良好」的表徵了,因此「吃」,潜意识里,我们认为它是好的、是正向的、是被允许的,只是最后,也会流于耽溺的。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辨识「吃」背后可能有不同的飢饿原因。首先,一般的飢饿感觉是慢慢来的。通常在我们上一次用餐后的2~3小时,因胃空了,所以自然感觉到饿了。但是如果来自情绪的飢饿感,则是剎那间发生,而且必须立刻被满足。笔者一个焦虑症个案,没有糖尿病,有一次因飢饿,半夜开车去找到一个2英哩外的7-11,买他一向爱吃的热狗。再者,有些人总是飢饿,伤心的时候觉得饿,高兴也饿,生气更饿,这个现象,也可能是来自因压力而引起的情绪飢饿。还有些人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吃完整包薯片后,才意识到袋子空了,甚至是已经饱胀了,还未能察觉自己吃得过多了。这种现象被视为下意识的饮食,也是来自压力而引起的。最后还有一些人等不及煮完一餐饭,就边煮边吃。本来在烹煮过程中,为了调味而试吃,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有些人就是等不及这顿饭做好,忙不迭的吃将起来。这个现象也疑是来自压力的情绪性飢饿。总之,吃,绝对是享受,也是福气,我们可以尽情地吃,只要我们只吃八分饱。(待续)

执笔者:许秀美 华人心理辅导中心

(408) 916-1312 

www.chinesecounseling.org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