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招聘专要洋人
不少中国大陆企业来美招聘人才,但部分企业虽然表面上来者不拒,私下却只想招「洋人」,给公司撑门面。
在南加攻读建筑设计专业的李先生表示,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北京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招人,于是投简历,但一直没有回音。后来他打电话过去,招聘负责人虽然对他的简历表表示满意,但明确告诉他,他们需要的是美国籍的洋人,「高鼻子大眼睛的那种」。
无独有偶,另一名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想要在资讯界「海归」的王小姐,原本被北京一家资讯公司看中,最后却不了了之。后来她发现,获任该职位是一名比他年轻,甚至没有读过研究所的美国人。
一些中国小公司更看重「脸面」,一家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招聘人员表示,他们在国内并非招不到设计人员,专门在美国招聘就是为了那张洋人脸。此外,一些公司为在中国当「外企」,专门找人在外国註册,但其实公司的地址业务都在中国。招外国人只是为装点门面,博得客户信任,而老美的业务能力反倒其次,只要达标就行。到时候公司可以标榜「外国名师」设计,广告效应很强。
该招聘人员表示,该公司虽然业务要求不苛刻,但待遇和美国相比并不差。在房价昂贵的北京,通常公司都提供住处及车辆,有的还提供每年往返中美间的机票。但目前适合的人选并不多,乐意去的也都是刚毕业想去中国增长经历和见闻的年轻人。
不过因中美文化差异,及中国公司令人难以捉摸的「办公室政治」和「潜规则」,不少远赴中国寻求机会的美国人水土不服无法适应,最终鎩羽而归。巴沙迪那市居民Mark Miller,去年初应邀前往中国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出任总经理,虽然各项福利都跟美国无异,但却无法忍受中国公司一些令他莫名其妙的现象。
他表示,总有一些部门经理拿着报销单让他签字,却不说明报销明细,而且口气非常强硬,让他左右为难。为对董事会负责,他很多时候选择不签。但没过多久,他就受到各方排挤,很多人对他的指令暗中抵制,根本无法展开工作,最后只好回国。而另一名在中国工作过的美国人也表示,公司财务状况比较混乱,他深怕深陷其中,所以选择离开。
在南加攻读建筑设计专业的李先生表示,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北京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招人,于是投简历,但一直没有回音。后来他打电话过去,招聘负责人虽然对他的简历表表示满意,但明确告诉他,他们需要的是美国籍的洋人,「高鼻子大眼睛的那种」。
无独有偶,另一名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想要在资讯界「海归」的王小姐,原本被北京一家资讯公司看中,最后却不了了之。后来她发现,获任该职位是一名比他年轻,甚至没有读过研究所的美国人。
一些中国小公司更看重「脸面」,一家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招聘人员表示,他们在国内并非招不到设计人员,专门在美国招聘就是为了那张洋人脸。此外,一些公司为在中国当「外企」,专门找人在外国註册,但其实公司的地址业务都在中国。招外国人只是为装点门面,博得客户信任,而老美的业务能力反倒其次,只要达标就行。到时候公司可以标榜「外国名师」设计,广告效应很强。
该招聘人员表示,该公司虽然业务要求不苛刻,但待遇和美国相比并不差。在房价昂贵的北京,通常公司都提供住处及车辆,有的还提供每年往返中美间的机票。但目前适合的人选并不多,乐意去的也都是刚毕业想去中国增长经历和见闻的年轻人。
不过因中美文化差异,及中国公司令人难以捉摸的「办公室政治」和「潜规则」,不少远赴中国寻求机会的美国人水土不服无法适应,最终鎩羽而归。巴沙迪那市居民Mark Miller,去年初应邀前往中国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出任总经理,虽然各项福利都跟美国无异,但却无法忍受中国公司一些令他莫名其妙的现象。
他表示,总有一些部门经理拿着报销单让他签字,却不说明报销明细,而且口气非常强硬,让他左右为难。为对董事会负责,他很多时候选择不签。但没过多久,他就受到各方排挤,很多人对他的指令暗中抵制,根本无法展开工作,最后只好回国。而另一名在中国工作过的美国人也表示,公司财务状况比较混乱,他深怕深陷其中,所以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