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郑健良 爵士乐改编「梁祝」
洛杉矶出生的华裔钢琴家、作曲家和爵士音乐家郑健良(Jon Jang),纵横乐坛数十年。曾透过把中国民间音乐或名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改编成爵士音乐,向主流社会介绍中国音乐,也创作过表现华裔在美国奋斗历史的乐曲。他的最新创作计画,是纪念他父亲的乐曲。
记者:您是一位传奇的华裔音乐家。如何开始从事音乐工作呢?
郑建良:念书时,我曾经在乐队中打小鼓(snare drum),后来玩过圆号(French Horn)。稍长大些,聆听McCoy Tyne等许多钢琴家的音乐会,被他们的琴声吸引,很羡慕他们,兴起学钢琴的念头。19岁半时,随一位家庭教师学钢琴。20岁买了我的第一架钢琴。我到餐馆做收碗盘工作(busboy)赚了些钱,加上祖母去世后得到的一些遗产,花了2000元买了这架钢琴。
亚洲音乐 独缺中国
问:有受过正规的钢琴教育吗?
答:1975年,我考入纽约的Oberlin音乐学院,主修古典钢琴,也修爵士音乐和作曲课程。(註,据维基网站,该校建于1865年。目前每年有1400余人报考,只录取120名新生。)
我是华裔,念大学时自然希望研究一些中国音乐,可是学校的资料中,「世界音乐」中的亚洲音乐,以日本音乐为主,基本上没有和中国音乐有关的资料。美国人对日本筝(Koto)的了解,多于对中国古筝的了解。
这怎么可能?真是开玩笑。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10多亿人口?可是你(在Oberlin大学)找不到和中国音乐有关的资料。
(美国)缺少中国音乐资料的状况,一直到1980年代早期,中国决定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对外开放后才逐渐改变。
不仅没有中国音乐资料,Oberlin大学当时没有亚裔教师。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华裔教授钢琴。
凤阳花鼓 改编爵士
问:你的作曲,有受到华裔作曲家的影响吗?
答:有啊。比如说黎锦晖(1891–1967),他的「花鼓调」(註:湖南民歌调)。黎锦晖的一些爵士曲,则是受到美国爵士作曲家Buc Clayton(1911-1991)的影响。不幸的是,黎锦晖的作品,在中国曾被政府批评为「黄色音乐」而遭到禁止。我也从中国南方音乐(广东音乐)和中国古典音乐中汲取营养。
问:不过你早期并不了解中国音乐。如何和中国音乐结缘的?
答:1987年,旧金山华人进步会庆祝成立15周年,当时该会行政主任邓式美要求我为庆祝晚会表演。因为华人进步会会员中,比较多的是华人新移民,不太懂美国音乐,可能也听不懂爵士音乐。邓式美给我几张唱片,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和一些俄国音乐。要我从这三个曲子中,创作出在晚会上表演的乐曲。她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离庆祝晚会只有一个礼拜。天啊,竟然还有俄国乐曲。
我就到华埠一些商店寻找中国音乐唱片,可是没有。我也到唱片商店Tower Record寻觅,这家店的「世界音乐」唱片中,只有非洲音乐和日本音乐,找不到一张中国音乐唱片。
结果是,我用爵士音乐手法,改编了「梁祝」。这首曲子后来在美国爵士音乐界很有名,爵士乐界甚至有人认为,「梁祝」是我创作的乐曲。
我知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陈钢和何占豪的作品,是1959年创作的。「梁祝」音乐的来源是绍兴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很多作曲家,他们有些作品根源于民间音乐。如匈牙利作曲家Bela Viktor Janos Bartok(1881-1945)的一些作品,来源于匈牙利民间音乐;贝多芬的一些作品,来源于奥地利民间音乐。创作「新大陆交响乐」、原籍捷克的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1841-1904),他的一些作品也受到民间音乐(註:捷克以及美国印地安等音乐)的影响。
就这样,我把一些中国民间音乐如「凤阳花鼓」、「孟姜女」等等,改编成爵士乐曲。
我想,要美国听众直接听中国的「绍兴戏」(模仿「绍兴戏」唱腔),可能他们难以接受。如果他们先听了我的爵士乐曲「梁祝」,并且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爱情故事,再去欣赏「绍兴戏」,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我曾经到义大利Verona演出。演奏爵士乐「梁祝」前,先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指出「梁祝」的故事,是「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姐妹篇,激起很大的反响。
Verona就是传说中罗密欧与茱丽叶居住的城市,城里还有罗密欧私会茱丽叶时攀爬的小阳台。
创作乐曲 致敬华工
问:你的作品也探索了美国华人的历史?
答:我曾创作了「纸儿子,纸上的歌」(Paper Son,Paper Songs)。我的爷爷就是「纸儿子」。因为美国的排华法案,他只有买了出生证,才能来美国。我爷爷的姓是吴(Woo),买了出生证后,就变成Jang。
另外,我念大学时的一个梦,30年后才梦想成真。我伯伯(据郑健良说明,是远房亲戚)胡垣坤是华人历史学家(註:世界日报「湾区群像」专栏今年4月17日曾报导胡垣坤)。伯伯1969年到横贯美国大铁路的接龙地点Promontory Summit,参加大铁路通车100周年庆祝仪式,联邦运输部长John A. Volpe在仪式上竟然说,大铁路是美国人建成的,一个字都没有说到华人为兴建大铁路的贡献。
其实,我小时候,就听到过爱尔兰人参加兴建大铁路的歌曲,还有非洲裔参加兴建大铁路的歌曲如「John Henry」。
2007年,沙加缅度交响乐团和屋崙东湾交响乐团委託、赞助我创作一首有关华人在与建大铁路工程中贡献的乐曲,我创作了「Chinese American Symphony」,向当年的华工致敬,也向胡垣坤伯伯致敬。该首乐曲2007年在沙加缅度首演,2008年在屋崙演出。其中有一段用二胡演奏,由来自中国的二胡演奏家陈洁冰演奏(註:陈洁冰居住湾区已有多年)。採用二胡,就是把二胡作为一个象徵,象徵当年的华工。
问:你最近有甚么新作品?
答:今年是中国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应中华文化基金会邀请,创作了「孙中山」(Sun Yi-hsien Portrait)。过去美国作曲家Aaron Copland(1900-1990)创作过「林肯」(Lincoln Portrait)。孙中山在台湾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受到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今年9月25日在华埠音乐节演出,来自中国(现居纽约)的琵琶演奏家闵小芬参加了演出。
携手崔健 北京演出
问:你有到中国演出过吗?
答:1997年,我的乐队Sextet参加了北京国际爵士音乐节。音乐节后,在北京的CD Jazz Cafe,我认识了中国摇滚歌手崔健。2006年7月,我太太在广东江门领养的女儿到美国10周年。我们和其他领养中国小孩的家庭,一起陪孩子回故乡,纪念10周年。我们也去了北京。在北京,我和崔健一起,在768创意园演出,我们即兴创作演出了一段音乐。我喜欢崔健的勇于探索。
问:有新的创作计画吗?
答:不久的将来,我要创作一首室内乐,内容有关我的父亲。我两岁时,1956年,父亲在大峡谷上空一场空难中失去生命。那是一架联航客机和一架TWA客机在空中相撞,可能两架飞机的飞行员都想让乘客就近从空中欣当大峡谷的美丽风景。那场空难,机上人员和乘客共有128人丧生。
我的新作品,不仅纪念我父亲,也纪念所有失去生命的128人。同时,也要表现大自然的壮丽以及人类的脆弱。
父亲的死,对我们全家影响非常大。妈妈受不了这个打击,患上忧郁症,我因此被送到旧金山亲戚家一年。妈妈作为单亲母亲,把我们抚养成人。三个小孩也深受影响。姊姊、弟弟、我,只有我一个人成家并养育小孩。
父亲遗物 音乐启蒙
我稍长大些之后,在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一张唱片,是非洲裔男低音歌唱家罗布森(Paul Robeson)唱的中国歌曲,有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陈歌辛作曲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註,该唱片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张由非洲裔主唱的中文歌曲专辑,1941年发行。陈歌辛是「梁祝」作曲家陈钢的父亲)。我那时还小,只知道这些歌很好听,长大才知道,这是我最早接触的中国民间音乐。
后来我创作了「When Sorrow Turns to Joy」,献给罗布森和梅兰芳。我们从北京请来三位音乐家,包括歌唱家和京胡演奏家,参加这首乐曲的演出,在柏克莱加大泽拉巴赫剧院演出三场,在明尼苏达演出两场。
我从事音乐这么多年来,父亲的形像常常涌现在我脑中。父亲生前也是社会活动分子。他曾是化学工程师,当时正要成为Fluor公司(註:「财星」杂志的美国500大公司之一,总部在东湾都柏林市)的副总裁。
所以,最近的将来,我希望能开始着手创作这部乐曲。
●郑健良小档案
洛杉矶出生
纽约Oberlin音乐院钢琴系毕业
钢琴家、作曲家、爵士音乐家,曾以爵士音乐,改编中国音乐和中国民乐
曾和音乐家Max Roach、James Newton和David Murray等合录专辑
曾至中国北京、瑞士Zurich、德国柏林、义大利米兰等地,以及美国多个城市演出
主要作品:1994年「花木兰,The Women Warrior」;1995年,「Kronos Quartet and Cantonese Opera」;2002年,「When Sorrow Turns to Joy」;2006年「Paper Son,Paper Songs」;2007年,「Unbound Chinatown」,2007年,「Chinese American Symphony」
受多家基金会资助创作,2006年获福特基金会颁发「远见奖」,2007年史丹福大学访问学者
(编按:访谈片段由世界广播电台FM92.3世界午间新闻提供,星期一至五中午12点到1点请锁定FM92.3)
记者:您是一位传奇的华裔音乐家。如何开始从事音乐工作呢?
郑建良:念书时,我曾经在乐队中打小鼓(snare drum),后来玩过圆号(French Horn)。稍长大些,聆听McCoy Tyne等许多钢琴家的音乐会,被他们的琴声吸引,很羡慕他们,兴起学钢琴的念头。19岁半时,随一位家庭教师学钢琴。20岁买了我的第一架钢琴。我到餐馆做收碗盘工作(busboy)赚了些钱,加上祖母去世后得到的一些遗产,花了2000元买了这架钢琴。
亚洲音乐 独缺中国
问:有受过正规的钢琴教育吗?
答:1975年,我考入纽约的Oberlin音乐学院,主修古典钢琴,也修爵士音乐和作曲课程。(註,据维基网站,该校建于1865年。目前每年有1400余人报考,只录取120名新生。)
我是华裔,念大学时自然希望研究一些中国音乐,可是学校的资料中,「世界音乐」中的亚洲音乐,以日本音乐为主,基本上没有和中国音乐有关的资料。美国人对日本筝(Koto)的了解,多于对中国古筝的了解。
这怎么可能?真是开玩笑。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10多亿人口?可是你(在Oberlin大学)找不到和中国音乐有关的资料。
(美国)缺少中国音乐资料的状况,一直到1980年代早期,中国决定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对外开放后才逐渐改变。
不仅没有中国音乐资料,Oberlin大学当时没有亚裔教师。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华裔教授钢琴。
凤阳花鼓 改编爵士
问:你的作曲,有受到华裔作曲家的影响吗?
答:有啊。比如说黎锦晖(1891–1967),他的「花鼓调」(註:湖南民歌调)。黎锦晖的一些爵士曲,则是受到美国爵士作曲家Buc Clayton(1911-1991)的影响。不幸的是,黎锦晖的作品,在中国曾被政府批评为「黄色音乐」而遭到禁止。我也从中国南方音乐(广东音乐)和中国古典音乐中汲取营养。
问:不过你早期并不了解中国音乐。如何和中国音乐结缘的?
答:1987年,旧金山华人进步会庆祝成立15周年,当时该会行政主任邓式美要求我为庆祝晚会表演。因为华人进步会会员中,比较多的是华人新移民,不太懂美国音乐,可能也听不懂爵士音乐。邓式美给我几张唱片,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和一些俄国音乐。要我从这三个曲子中,创作出在晚会上表演的乐曲。她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离庆祝晚会只有一个礼拜。天啊,竟然还有俄国乐曲。
我就到华埠一些商店寻找中国音乐唱片,可是没有。我也到唱片商店Tower Record寻觅,这家店的「世界音乐」唱片中,只有非洲音乐和日本音乐,找不到一张中国音乐唱片。
结果是,我用爵士音乐手法,改编了「梁祝」。这首曲子后来在美国爵士音乐界很有名,爵士乐界甚至有人认为,「梁祝」是我创作的乐曲。
我知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陈钢和何占豪的作品,是1959年创作的。「梁祝」音乐的来源是绍兴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很多作曲家,他们有些作品根源于民间音乐。如匈牙利作曲家Bela Viktor Janos Bartok(1881-1945)的一些作品,来源于匈牙利民间音乐;贝多芬的一些作品,来源于奥地利民间音乐。创作「新大陆交响乐」、原籍捷克的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1841-1904),他的一些作品也受到民间音乐(註:捷克以及美国印地安等音乐)的影响。
就这样,我把一些中国民间音乐如「凤阳花鼓」、「孟姜女」等等,改编成爵士乐曲。
我想,要美国听众直接听中国的「绍兴戏」(模仿「绍兴戏」唱腔),可能他们难以接受。如果他们先听了我的爵士乐曲「梁祝」,并且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爱情故事,再去欣赏「绍兴戏」,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我曾经到义大利Verona演出。演奏爵士乐「梁祝」前,先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指出「梁祝」的故事,是「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姐妹篇,激起很大的反响。
Verona就是传说中罗密欧与茱丽叶居住的城市,城里还有罗密欧私会茱丽叶时攀爬的小阳台。
创作乐曲 致敬华工
问:你的作品也探索了美国华人的历史?
答:我曾创作了「纸儿子,纸上的歌」(Paper Son,Paper Songs)。我的爷爷就是「纸儿子」。因为美国的排华法案,他只有买了出生证,才能来美国。我爷爷的姓是吴(Woo),买了出生证后,就变成Jang。
另外,我念大学时的一个梦,30年后才梦想成真。我伯伯(据郑健良说明,是远房亲戚)胡垣坤是华人历史学家(註:世界日报「湾区群像」专栏今年4月17日曾报导胡垣坤)。伯伯1969年到横贯美国大铁路的接龙地点Promontory Summit,参加大铁路通车100周年庆祝仪式,联邦运输部长John A. Volpe在仪式上竟然说,大铁路是美国人建成的,一个字都没有说到华人为兴建大铁路的贡献。
其实,我小时候,就听到过爱尔兰人参加兴建大铁路的歌曲,还有非洲裔参加兴建大铁路的歌曲如「John Henry」。
2007年,沙加缅度交响乐团和屋崙东湾交响乐团委託、赞助我创作一首有关华人在与建大铁路工程中贡献的乐曲,我创作了「Chinese American Symphony」,向当年的华工致敬,也向胡垣坤伯伯致敬。该首乐曲2007年在沙加缅度首演,2008年在屋崙演出。其中有一段用二胡演奏,由来自中国的二胡演奏家陈洁冰演奏(註:陈洁冰居住湾区已有多年)。採用二胡,就是把二胡作为一个象徵,象徵当年的华工。
问:你最近有甚么新作品?
答:今年是中国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应中华文化基金会邀请,创作了「孙中山」(Sun Yi-hsien Portrait)。过去美国作曲家Aaron Copland(1900-1990)创作过「林肯」(Lincoln Portrait)。孙中山在台湾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受到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今年9月25日在华埠音乐节演出,来自中国(现居纽约)的琵琶演奏家闵小芬参加了演出。
携手崔健 北京演出
问:你有到中国演出过吗?
答:1997年,我的乐队Sextet参加了北京国际爵士音乐节。音乐节后,在北京的CD Jazz Cafe,我认识了中国摇滚歌手崔健。2006年7月,我太太在广东江门领养的女儿到美国10周年。我们和其他领养中国小孩的家庭,一起陪孩子回故乡,纪念10周年。我们也去了北京。在北京,我和崔健一起,在768创意园演出,我们即兴创作演出了一段音乐。我喜欢崔健的勇于探索。
问:有新的创作计画吗?
答:不久的将来,我要创作一首室内乐,内容有关我的父亲。我两岁时,1956年,父亲在大峡谷上空一场空难中失去生命。那是一架联航客机和一架TWA客机在空中相撞,可能两架飞机的飞行员都想让乘客就近从空中欣当大峡谷的美丽风景。那场空难,机上人员和乘客共有128人丧生。
我的新作品,不仅纪念我父亲,也纪念所有失去生命的128人。同时,也要表现大自然的壮丽以及人类的脆弱。
父亲的死,对我们全家影响非常大。妈妈受不了这个打击,患上忧郁症,我因此被送到旧金山亲戚家一年。妈妈作为单亲母亲,把我们抚养成人。三个小孩也深受影响。姊姊、弟弟、我,只有我一个人成家并养育小孩。
父亲遗物 音乐启蒙
我稍长大些之后,在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一张唱片,是非洲裔男低音歌唱家罗布森(Paul Robeson)唱的中国歌曲,有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陈歌辛作曲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註,该唱片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张由非洲裔主唱的中文歌曲专辑,1941年发行。陈歌辛是「梁祝」作曲家陈钢的父亲)。我那时还小,只知道这些歌很好听,长大才知道,这是我最早接触的中国民间音乐。
后来我创作了「When Sorrow Turns to Joy」,献给罗布森和梅兰芳。我们从北京请来三位音乐家,包括歌唱家和京胡演奏家,参加这首乐曲的演出,在柏克莱加大泽拉巴赫剧院演出三场,在明尼苏达演出两场。
我从事音乐这么多年来,父亲的形像常常涌现在我脑中。父亲生前也是社会活动分子。他曾是化学工程师,当时正要成为Fluor公司(註:「财星」杂志的美国500大公司之一,总部在东湾都柏林市)的副总裁。
所以,最近的将来,我希望能开始着手创作这部乐曲。
●郑健良小档案
洛杉矶出生
纽约Oberlin音乐院钢琴系毕业
钢琴家、作曲家、爵士音乐家,曾以爵士音乐,改编中国音乐和中国民乐
曾和音乐家Max Roach、James Newton和David Murray等合录专辑
曾至中国北京、瑞士Zurich、德国柏林、义大利米兰等地,以及美国多个城市演出
主要作品:1994年「花木兰,The Women Warrior」;1995年,「Kronos Quartet and Cantonese Opera」;2002年,「When Sorrow Turns to Joy」;2006年「Paper Son,Paper Songs」;2007年,「Unbound Chinatown」,2007年,「Chinese American Symphony」
受多家基金会资助创作,2006年获福特基金会颁发「远见奖」,2007年史丹福大学访问学者
(编按:访谈片段由世界广播电台FM92.3世界午间新闻提供,星期一至五中午12点到1点请锁定FM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