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来美上市 专家:须加强交流
2011年,数十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被美国证管会(SEC)调查和提控,不少公司都被批评借壳上市融资,让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蒙上一层阴影。17日在曼哈坦纽约大学法学院召开的中美资本市场论坛—跨境上市和投资论坛上,来自中美司法界和学术界等人士指出,双方需要通过不断交流来加强彼此的了解和互信。
联合国经济社会署全球经济观察总监洪平凡分析,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和投资,是出自其本身的需求。从全球生产链来看,中国长期处于加工的部分,需要向研发和服务不同方向发展,而中国也累积了充足的外匯储备,「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
纽交所国际上市部董事总经理Marc H. Lyeki指出,目前上市的亚洲企业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地区,虽然去年上市的公司只有八家,但今年有回升迹象,目前至少有12家。上市的中资企业主要以高科技、网路等为主体。他认为出现问题的企业对整体中资企业造成负面形象,并建议中资企业从中汲取教训,聘请好的顾问;他也指出有些企业上市时并没有做好准备来面对投资者和公众的检验。
拥有众多国际业务的长盛律师事务所纽约负责人、律师Aurora Cassirer介绍,2011年被调查的上市企业中,有三分之一为外资企业,而中资企业共有39家,其中有27家是在去年上半年被提控,这些企业中有九成都是会计出现问题,而相比其他被调查的外资企业,会计问题几乎从未出现,她认为这和企业缺乏经验、文化差异、法规不同、信息不够透明分不开。
来自中国的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雷则认为,外界对中国企业上市存在误解,他指出,很多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是出于「无奈」,因为在中国上市需要经过行政审批,门槛很高,通常机会都是给最好的企业。同时他认为一些在美上市的企业出现问题,不该全部归责于这些企业,而是在美国的一些仲介公司为了自己获利,而推动企业上市,但企业本身又没有任何经验,全部仰赖于仲介公司。
担任过美国证管会前任委员的Roel Campos则强调,未来中美双边须加强交流和沟通,从而建立互信。他提出几点建议:中资企业需要在中国境外来融资,尤其是非国家资助企业;美国市场和投资者希望中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私募来融资;中美两方的相关政策制定者需要交流来建立互信;有关中方企业的审计信息度需要提高;在进入美国市场前,中国企业的负责人应该认真了解相关法规;同时中方也需要在美国推广加强彼此合作,双方建立长期合作目标等。
联合国经济社会署全球经济观察总监洪平凡分析,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和投资,是出自其本身的需求。从全球生产链来看,中国长期处于加工的部分,需要向研发和服务不同方向发展,而中国也累积了充足的外匯储备,「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
纽交所国际上市部董事总经理Marc H. Lyeki指出,目前上市的亚洲企业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地区,虽然去年上市的公司只有八家,但今年有回升迹象,目前至少有12家。上市的中资企业主要以高科技、网路等为主体。他认为出现问题的企业对整体中资企业造成负面形象,并建议中资企业从中汲取教训,聘请好的顾问;他也指出有些企业上市时并没有做好准备来面对投资者和公众的检验。
拥有众多国际业务的长盛律师事务所纽约负责人、律师Aurora Cassirer介绍,2011年被调查的上市企业中,有三分之一为外资企业,而中资企业共有39家,其中有27家是在去年上半年被提控,这些企业中有九成都是会计出现问题,而相比其他被调查的外资企业,会计问题几乎从未出现,她认为这和企业缺乏经验、文化差异、法规不同、信息不够透明分不开。
来自中国的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雷则认为,外界对中国企业上市存在误解,他指出,很多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是出于「无奈」,因为在中国上市需要经过行政审批,门槛很高,通常机会都是给最好的企业。同时他认为一些在美上市的企业出现问题,不该全部归责于这些企业,而是在美国的一些仲介公司为了自己获利,而推动企业上市,但企业本身又没有任何经验,全部仰赖于仲介公司。
担任过美国证管会前任委员的Roel Campos则强调,未来中美双边须加强交流和沟通,从而建立互信。他提出几点建议:中资企业需要在中国境外来融资,尤其是非国家资助企业;美国市场和投资者希望中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私募来融资;中美两方的相关政策制定者需要交流来建立互信;有关中方企业的审计信息度需要提高;在进入美国市场前,中国企业的负责人应该认真了解相关法规;同时中方也需要在美国推广加强彼此合作,双方建立长期合作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