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马中珮 左手做物理 右手拉小提琴
12月初发表超级大黑洞观测论文、震惊全球天文学界的柏克莱大学华裔天文物理学家马中珮,不但是天文物理学界中少数的女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小就想要做太空人、物理学家的马中珮,在台湾北一女中读高二时,自行决定要出国念书;花三年完成麻省理工学院大学课程,却可以同时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这位「左手做物理、右手拉小提琴」的女科学家,如何兼顾生活中多重角色,还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采。从马中珮侃侃而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坚定的信念和开放积极的态度,是让她一步一脚印,实现自我的动力来源。
爸妈民主 从小独立发展
记者问:妳父亲是台湾新闻学者、文化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马骥伸,母亲是资深媒体人、前监察委员黄肇珩,可以谈谈在这两大光环下,小时候的生活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妳和父母的互动如何?
马中珮答:我们家是很民主的家庭,从小爸爸妈妈就是不打不骂,鼓励我们独立自主发展。小时候不太知道我们家的状况跟人家不一样,因为妈妈是职业妇女,她那时在中央通讯社当记者,晚上很晚才回家。我和父母沟通的方式就是写纸条。我还会在便条上面画图,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在便条纸上画图,告诉他们我需要剪指甲。
每次出席家长会的都是我爸爸,也是他带我们去郊游。不过虽然和父母平常日见到面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到了周末相处的时间就很多,对我们的关怀也很多,很注意我们的学校跟生活。现在他们对我是一种顾问的角色,虽然他们不懂我的学术,但是在做人处事上,还是给我很多意见。
高三来美 胆大不知害怕
问:妳高二时决定来美国念书,家人当时赞成吗?来美国唸书时有没有不适应?
答:当初想来美国念书,父母都不赞成,尤其是母亲很担心环境转变这么大,我在学校一直都很顺利,会不习惯。我那时候对台湾的教育方法不是很有兴趣,不想在高三的时候一直复习,想要学新的东西。
我升高三的暑假来到休士顿,直接继续念高三,才晓得马上要考试、准备申请大学。因为我数学、物理、化学都是用中文学的,幸好台湾的底子很好,所以在考试前三个星期努力把中文都转成英文,幸好考得还不错。
有时候我觉得年轻不定性反而是好的,胆子大,对未来不晓得害怕,就会勇敢去闯。
两个极端 理性感性兼具
问:天文物理是属于理性思考,小提琴是感性表现,两者的学习发展上有发生过冲突吗?妳如何去结合这两个极端?
答:大学和研究所时期,学习物理和音乐的比例大概是各一半,可能暑假没有课业压力就多学一点小提琴,期考的时候就多念一点书。有时候碰到演奏会和考试撞期,就要先计画好时间表。
在拿到博士学位前两年,决定把小提琴停一下,先在事业上冲刺。来到柏克莱以后,工作上更忙碌,玩音乐反而是一种生活的调和。像上星期虽然很忙,但是还是和先生、朋友花了一个下午玩不同的乐曲,觉得是很享受的事情。
爱上音乐 开启另一扇窗
问:你从小一路学习小提琴,有没有因为课业或其他因素,想过要放弃?
答:我觉得兴趣真的很重要。七、八岁的时候参加了廖年赋老师办的世纪青少年交响乐团,连续三个暑假都有机会到欧洲和美国演奏,又交了很多朋友,这些回忆很棒,让我自然而然想一直学下去。
我从小就很独立,很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错误的事情,父母还是会放手让我去做。母亲觉得职业音乐家的生活好像不是很平衡,但是如果我想做,他们还是会支持我。很多小孩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父母常常否定、打压小孩的想法,可能就会磨灭了他们的自主性。
问:妳最喜欢的乐曲是?音乐在妳人生中的地位?现在还有组团、定期发表会?
答:这很难讲,不过我现在很迷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对我来说是人类创作中的大师经典。我和朋友每年暑假都会参加一个星期的音乐营,由职业乐团的音乐家指导。现在我会演奏两三首,在未来10年,把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都学完,大概是我目前的人生计画。
音乐在我人生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大学到现在认识的朋友,如果不是经过物理,就是透过音乐认识的,等于对我的人生开启一个不同的面向,接触另一个很美的世界。前两年我们还曾经在Mount Hamilton的天文台表演过,有时候在朋友家也会有家庭演奏会。
鼓励学子 不要埋头自学
问:妳认为现在年轻学子,如果想要学习天文物理,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做?
答:以天文物理为工作的职位非常的少,所以学生想要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大部分就是留在学术界。像我们学校申请硕士、博士都是百中选一,拿到博士学位后又要做博士后研究、申请教授职,每一步都是越来越难。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学生卡在不同的环节。还是兴趣很重要,才能支撑你继续下去。
至于研究环境方面,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天文物理学方面有很多学术交流,竞争很激烈,学生要选择一个有很多访问学者、合作计画、交换学生等的学术环境,才能看得更多、学得更多。这个年代有很多全球性的合作,很少只有一个人埋头做的研究计画。
问:当妳立志成为物理学家,周遭有人阻止你吗?有因为妳的性别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吗?
答:从小决定自己的想法以后,就不会很在意别人的说法。我12岁决定要做物理学家之后,念博士、往学术发展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所以周遭也没有人想要阻止我。
我有时候会碰到资深女科学家,她们比较可以举出些明显性别歧视的例子。我念研究所的时代,性别歧视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大家不会在公众面前讨论这些话题,但是这些歧视一定还是存在,只是变得比较隐性,不是很容易说得出来。
遭遇不平 女性不该退缩
问:近来有新闻报导说,女性在数理方面表现情形跟社会不平等的程度成正比,妳认为呢?
答:这是很有可能的事,要增加女性在数理、机械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学习,家庭和小学中学时期的影响很重要,如果等到了大学、研究所才发现这情形就已经太晚了。父母和老师应该对男女生在言语或者是教学方面,尽量做到公平。
问:当女性在学习或工作领域受到不平等待遇时,应该怎么处理?
答:我觉得女性要对自己有信心,在遇到不平等、有怀疑的时候,都要开口提出来、表现出来,不要害怕问问题和质疑权威。很多女性自省化(Internalize)很强烈,碰到事情第一个先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自我评判(Self Criticize )是很重要,但是要懂得对事不对人。
问:妳认为职业女性在工作职场中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答:在指导年轻女学生时,她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现在的女性很幸运,可以有选择权,不像我父母的年代,有很大的社会压力。我们说做学术研究的女性,有两个时钟同时在进行,一个是生理时钟、一个是10年时钟(註:指从拿到博士学位到获得终身教职的时间)。
现在我们所里有两位女学生,正在考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放弃。但是人生没有既定模式,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一直害怕面前的困难而不继续前进,永远都不知道怎么样最适合自己。
分身有术 扮好每个角色
问:妳觉得职业女性该如何保持工作、婚姻和家庭的平衡?
答:当一个职业女性很难拥有每样东西,当然这跟每个人家庭的情况比较有关系,要和家人和伴侣讨论。我看到很多家长很积极希望子女赶快结婚,但是他们也要了解,没有什么比嫁错人更糟糕的情况。很多女性希望结婚后继续工作,那她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互相支持的伴侣,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女性要对自己有自信心,不要害怕去尝试,也不要担心太多,只要有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像我们这个研究黑洞的计画,刚开始我们也知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不确定会找到什么东西,这让过程变得很刺激、很有趣。
问:身为一个工作繁忙的大学教授,妳如何身兼数职?
答:我尽力在做的是「分身有术(Compartmentalize)」。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角色,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我现在越来越忙,但是当我陪儿子玩的时候,我尽心陪他玩;当我做研究时,我尽力专注在研究计画中。
我曾经请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女教授给我建议,她说要懂得控制、把情绪分开。就像家里房子失火了,要懂得控制灾情,不要把一个房间的火带到另一个房间来。不要在工作的时候担心没有陪伴孩子的时间,在家的时候又因为没有在工作而产生罪恶感。
学习天文 看生命更宏观
问:学习天文科学让妳在人生中有什么体悟?会不会让你「不害怕死亡」?
答:学天文的最大一个好处,是开启你的视野,看事情会用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有时候会觉得地球上有这么多问题,地球却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点。对我而言,死亡只是生命的逝去,我并不害怕自身的死亡。我觉得死亡比较可怕的是对周遭人的影响,对活着的人有比较难面对的问题。
问:有人说科学和宗教相对立,妳认为呢?
答:我在科学上无法否定任何神的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神的确存在,我是很中立的。我相信宇宙创造不只5000年,而是14亿年,但是如果说当初的宇宙大爆炸是上帝制造的,我也没办法证明是错或对,我不会去辩驳,因为这没有答案。
问:妳的偶像是谁?为什么?
答:我觉得「偶像」这个词有点太强烈,我迷很多东西,但是很少有迷恋偶像。我能说比较崇拜两位钢琴演奏家,一位是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希(Martha Argerich),另一位是俄罗斯钢琴家纪新(Evgeny Kissin)。我曾作梦想要和他们一起演奏,虽然这个梦永远都不会实现,但是就算是幻想也让我很开心。
问:妳认为人生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经历是?
答:我最失败的(思考),是没有鼓励更多女性投入科学研究,到现在我还没有指导任何一位女性研究生,算是蛮失败的(笑)。我希望可以带来更多的影响,让更多女性加入天文物理研究,我在努力进行中,但是还没有看到成果。
我不敢说是最成功的经历,但是希望能够继续维持人生中的平衡,在生活、天文物理、音乐、做一个母亲的所有角色上,能够保持平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子一直在长大,很多不同计画在进行中,现在所说的平衡,明年不一定能继续,我也常常很困扰。我给自己打80分,还有很多分要去进步。
只往前看 从来不会后悔
问:回首过去,有没有后悔过什么事?
答:可能是没有继续学钢琴吧(笑)。我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学过两年钢琴,后来上了国中因为时间不够,只能放弃钢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过乐理,学如何作曲,这时候发现会弹钢琴很重要。
其实我不是一个太往回看的人,我比较喜欢往前看,当事情发生时,尽力做到最好,让该发生的事发生,然后继续前进。对自己所做的决定,通常我不会去怀疑自己。
问:妳人生中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答:在学术方面,我其实受的训练是理论方面,黑洞观测是最近几年的新计画,希望能够继续理论研究,同时也开始发展观测计画,让两者互相支持。在生活来说,我要守护这个小家庭,当一个好妈妈,让每个人都快快乐乐的。音乐上,希望有一天可以把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所有曲子都学好,并且能够表演出来。
马中珮小档案
出生地:1966年生于台北
学历:復兴小学、復兴中学、北一女中、麻省理工(MIT)物理博士
经历: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宾州大学天文物理系副教授
得奖:17岁获得全台小提琴冠军、1997年美国天文学会安妮坎农奖(Annie J. Cannon Award in Astronomy)、2001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研究人员奖、2003年迈尔夫人奖(Maria Goeppert Mayer Award )
现职:加大柏克莱分校天文物理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兼任副研究员
(编按:访谈片段由世界广播电台FM92.3世界午间新闻提供,星期一至五中午12点到1点请锁定FM92.3)
从小就想要做太空人、物理学家的马中珮,在台湾北一女中读高二时,自行决定要出国念书;花三年完成麻省理工学院大学课程,却可以同时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这位「左手做物理、右手拉小提琴」的女科学家,如何兼顾生活中多重角色,还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采。从马中珮侃侃而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坚定的信念和开放积极的态度,是让她一步一脚印,实现自我的动力来源。
爸妈民主 从小独立发展
记者问:妳父亲是台湾新闻学者、文化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马骥伸,母亲是资深媒体人、前监察委员黄肇珩,可以谈谈在这两大光环下,小时候的生活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妳和父母的互动如何?
马中珮答:我们家是很民主的家庭,从小爸爸妈妈就是不打不骂,鼓励我们独立自主发展。小时候不太知道我们家的状况跟人家不一样,因为妈妈是职业妇女,她那时在中央通讯社当记者,晚上很晚才回家。我和父母沟通的方式就是写纸条。我还会在便条上面画图,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在便条纸上画图,告诉他们我需要剪指甲。
每次出席家长会的都是我爸爸,也是他带我们去郊游。不过虽然和父母平常日见到面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到了周末相处的时间就很多,对我们的关怀也很多,很注意我们的学校跟生活。现在他们对我是一种顾问的角色,虽然他们不懂我的学术,但是在做人处事上,还是给我很多意见。
高三来美 胆大不知害怕
问:妳高二时决定来美国念书,家人当时赞成吗?来美国唸书时有没有不适应?
答:当初想来美国念书,父母都不赞成,尤其是母亲很担心环境转变这么大,我在学校一直都很顺利,会不习惯。我那时候对台湾的教育方法不是很有兴趣,不想在高三的时候一直复习,想要学新的东西。
我升高三的暑假来到休士顿,直接继续念高三,才晓得马上要考试、准备申请大学。因为我数学、物理、化学都是用中文学的,幸好台湾的底子很好,所以在考试前三个星期努力把中文都转成英文,幸好考得还不错。
有时候我觉得年轻不定性反而是好的,胆子大,对未来不晓得害怕,就会勇敢去闯。
两个极端 理性感性兼具
问:天文物理是属于理性思考,小提琴是感性表现,两者的学习发展上有发生过冲突吗?妳如何去结合这两个极端?
答:大学和研究所时期,学习物理和音乐的比例大概是各一半,可能暑假没有课业压力就多学一点小提琴,期考的时候就多念一点书。有时候碰到演奏会和考试撞期,就要先计画好时间表。
在拿到博士学位前两年,决定把小提琴停一下,先在事业上冲刺。来到柏克莱以后,工作上更忙碌,玩音乐反而是一种生活的调和。像上星期虽然很忙,但是还是和先生、朋友花了一个下午玩不同的乐曲,觉得是很享受的事情。
爱上音乐 开启另一扇窗
问:你从小一路学习小提琴,有没有因为课业或其他因素,想过要放弃?
答:我觉得兴趣真的很重要。七、八岁的时候参加了廖年赋老师办的世纪青少年交响乐团,连续三个暑假都有机会到欧洲和美国演奏,又交了很多朋友,这些回忆很棒,让我自然而然想一直学下去。
我从小就很独立,很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错误的事情,父母还是会放手让我去做。母亲觉得职业音乐家的生活好像不是很平衡,但是如果我想做,他们还是会支持我。很多小孩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父母常常否定、打压小孩的想法,可能就会磨灭了他们的自主性。
问:妳最喜欢的乐曲是?音乐在妳人生中的地位?现在还有组团、定期发表会?
答:这很难讲,不过我现在很迷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对我来说是人类创作中的大师经典。我和朋友每年暑假都会参加一个星期的音乐营,由职业乐团的音乐家指导。现在我会演奏两三首,在未来10年,把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都学完,大概是我目前的人生计画。
音乐在我人生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大学到现在认识的朋友,如果不是经过物理,就是透过音乐认识的,等于对我的人生开启一个不同的面向,接触另一个很美的世界。前两年我们还曾经在Mount Hamilton的天文台表演过,有时候在朋友家也会有家庭演奏会。
鼓励学子 不要埋头自学
问:妳认为现在年轻学子,如果想要学习天文物理,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做?
答:以天文物理为工作的职位非常的少,所以学生想要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大部分就是留在学术界。像我们学校申请硕士、博士都是百中选一,拿到博士学位后又要做博士后研究、申请教授职,每一步都是越来越难。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学生卡在不同的环节。还是兴趣很重要,才能支撑你继续下去。
至于研究环境方面,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天文物理学方面有很多学术交流,竞争很激烈,学生要选择一个有很多访问学者、合作计画、交换学生等的学术环境,才能看得更多、学得更多。这个年代有很多全球性的合作,很少只有一个人埋头做的研究计画。
问:当妳立志成为物理学家,周遭有人阻止你吗?有因为妳的性别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吗?
答:从小决定自己的想法以后,就不会很在意别人的说法。我12岁决定要做物理学家之后,念博士、往学术发展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所以周遭也没有人想要阻止我。
我有时候会碰到资深女科学家,她们比较可以举出些明显性别歧视的例子。我念研究所的时代,性别歧视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大家不会在公众面前讨论这些话题,但是这些歧视一定还是存在,只是变得比较隐性,不是很容易说得出来。
遭遇不平 女性不该退缩
问:近来有新闻报导说,女性在数理方面表现情形跟社会不平等的程度成正比,妳认为呢?
答:这是很有可能的事,要增加女性在数理、机械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学习,家庭和小学中学时期的影响很重要,如果等到了大学、研究所才发现这情形就已经太晚了。父母和老师应该对男女生在言语或者是教学方面,尽量做到公平。
问:当女性在学习或工作领域受到不平等待遇时,应该怎么处理?
答:我觉得女性要对自己有信心,在遇到不平等、有怀疑的时候,都要开口提出来、表现出来,不要害怕问问题和质疑权威。很多女性自省化(Internalize)很强烈,碰到事情第一个先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自我评判(Self Criticize )是很重要,但是要懂得对事不对人。
问:妳认为职业女性在工作职场中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答:在指导年轻女学生时,她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现在的女性很幸运,可以有选择权,不像我父母的年代,有很大的社会压力。我们说做学术研究的女性,有两个时钟同时在进行,一个是生理时钟、一个是10年时钟(註:指从拿到博士学位到获得终身教职的时间)。
现在我们所里有两位女学生,正在考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放弃。但是人生没有既定模式,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一直害怕面前的困难而不继续前进,永远都不知道怎么样最适合自己。
分身有术 扮好每个角色
问:妳觉得职业女性该如何保持工作、婚姻和家庭的平衡?
答:当一个职业女性很难拥有每样东西,当然这跟每个人家庭的情况比较有关系,要和家人和伴侣讨论。我看到很多家长很积极希望子女赶快结婚,但是他们也要了解,没有什么比嫁错人更糟糕的情况。很多女性希望结婚后继续工作,那她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互相支持的伴侣,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女性要对自己有自信心,不要害怕去尝试,也不要担心太多,只要有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像我们这个研究黑洞的计画,刚开始我们也知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不确定会找到什么东西,这让过程变得很刺激、很有趣。
问:身为一个工作繁忙的大学教授,妳如何身兼数职?
答:我尽力在做的是「分身有术(Compartmentalize)」。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角色,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我现在越来越忙,但是当我陪儿子玩的时候,我尽心陪他玩;当我做研究时,我尽力专注在研究计画中。
我曾经请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女教授给我建议,她说要懂得控制、把情绪分开。就像家里房子失火了,要懂得控制灾情,不要把一个房间的火带到另一个房间来。不要在工作的时候担心没有陪伴孩子的时间,在家的时候又因为没有在工作而产生罪恶感。
学习天文 看生命更宏观
问:学习天文科学让妳在人生中有什么体悟?会不会让你「不害怕死亡」?
答:学天文的最大一个好处,是开启你的视野,看事情会用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有时候会觉得地球上有这么多问题,地球却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点。对我而言,死亡只是生命的逝去,我并不害怕自身的死亡。我觉得死亡比较可怕的是对周遭人的影响,对活着的人有比较难面对的问题。
问:有人说科学和宗教相对立,妳认为呢?
答:我在科学上无法否定任何神的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神的确存在,我是很中立的。我相信宇宙创造不只5000年,而是14亿年,但是如果说当初的宇宙大爆炸是上帝制造的,我也没办法证明是错或对,我不会去辩驳,因为这没有答案。
问:妳的偶像是谁?为什么?
答:我觉得「偶像」这个词有点太强烈,我迷很多东西,但是很少有迷恋偶像。我能说比较崇拜两位钢琴演奏家,一位是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希(Martha Argerich),另一位是俄罗斯钢琴家纪新(Evgeny Kissin)。我曾作梦想要和他们一起演奏,虽然这个梦永远都不会实现,但是就算是幻想也让我很开心。
问:妳认为人生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经历是?
答:我最失败的(思考),是没有鼓励更多女性投入科学研究,到现在我还没有指导任何一位女性研究生,算是蛮失败的(笑)。我希望可以带来更多的影响,让更多女性加入天文物理研究,我在努力进行中,但是还没有看到成果。
我不敢说是最成功的经历,但是希望能够继续维持人生中的平衡,在生活、天文物理、音乐、做一个母亲的所有角色上,能够保持平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子一直在长大,很多不同计画在进行中,现在所说的平衡,明年不一定能继续,我也常常很困扰。我给自己打80分,还有很多分要去进步。
只往前看 从来不会后悔
问:回首过去,有没有后悔过什么事?
答:可能是没有继续学钢琴吧(笑)。我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学过两年钢琴,后来上了国中因为时间不够,只能放弃钢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过乐理,学如何作曲,这时候发现会弹钢琴很重要。
其实我不是一个太往回看的人,我比较喜欢往前看,当事情发生时,尽力做到最好,让该发生的事发生,然后继续前进。对自己所做的决定,通常我不会去怀疑自己。
问:妳人生中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答:在学术方面,我其实受的训练是理论方面,黑洞观测是最近几年的新计画,希望能够继续理论研究,同时也开始发展观测计画,让两者互相支持。在生活来说,我要守护这个小家庭,当一个好妈妈,让每个人都快快乐乐的。音乐上,希望有一天可以把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所有曲子都学好,并且能够表演出来。
马中珮小档案
出生地:1966年生于台北
学历:復兴小学、復兴中学、北一女中、麻省理工(MIT)物理博士
经历: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宾州大学天文物理系副教授
得奖:17岁获得全台小提琴冠军、1997年美国天文学会安妮坎农奖(Annie J. Cannon Award in Astronomy)、2001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研究人员奖、2003年迈尔夫人奖(Maria Goeppert Mayer Award )
现职:加大柏克莱分校天文物理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兼任副研究员
(编按:访谈片段由世界广播电台FM92.3世界午间新闻提供,星期一至五中午12点到1点请锁定FM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