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陈凯琳 前进乌干达建医院
十年前,来自北卡罗莱纳州的陈凯琳(Carol Chen)在旧金山加大担任研究员,认识了在惠普电脑公司工作的未来夫婿杨奕斌(Peter Yang)。当时26岁的陈凯琳,目标是成为小儿科医师。但是2008年到乌干达当义工的一趟旅程,却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丈夫的协助下,陈凯琳正计画在乌干达建一座医院,而且这回不是义诊,而是让当地人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医院。依照她的规画,「希望医疗中心」(Hope Health Center)不但能为5000人口的乌干达渔村瓦奇索(Wakiso)提供急需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更为乌干达有志成为医师的年轻人创造训练和就业的环境。

陈凯琳说:「我们的工作是建好初步的硬体设施。但医院若要长久经营下去,唯一的方法是由当地人自己经营,不能持续依靠外来的施捨。其实乌干达有许多聪明、有抱负的年轻人愿意学医,但当地没有医院让他们实习、就业。我想建一座医院,用他们的才能造福自己的乡亲,也让当地人感觉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医院。」

乌干达是东非内陆国家,每位女性平均生育6.24个小孩,在全世界排前五名。全国超过一半人口在18岁以下,5岁以下的比例更将近20%。2008年,在香港工作的杨奕斌和陈凯琳一起随教会到乌干达做义工,陈凯琳负责两周的义诊,有企管硕士学位的杨奕斌则协助慈善团体在当地办学校。

乌干达2006年结束长达19年的内战,目前全国农产量仅达总产能的34%。离首都坎帕拉一小时车程的瓦奇索水电供应仍不稳定,每人生活费用一天不到1美元。当地营养和卫生不良的情况普遍,常见腹泻、疟疾、脱水等疾病。居民唯一的医疗资源是政府运作的临时医疗站,里面没有医师,只有护士提供最基本的医疗项目,连验血都要送进城,一周才能得到结果。

2007年成为执业小儿科医师的陈凯琳,在2009年回到瓦奇索义诊,并有了建医院的念头。她说:「很多人认为非洲人自相残杀,咎由自取。其实乌干达内战结束后政局稳定,政府也很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并且正视爱滋病蔓延问题。我们有信心医院将得到政府的尊重和配合。而且许多慈善团体在当地服务多年,居民对外来的协助相当熟悉,医院可以立即发挥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筹画,陈凯琳争取到在乌干达阿卡路撒(Akaloosa)村为爱滋病带原儿童经营孤儿院的慈善团体「珍爱乌干达」(Cherish Uganda)加入医院计画。首期建筑工程需二到三年完成,由「国际布道工程协会」(Engineering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免费教导当地的工程人员施工。

不过,陈凯琳必须在4月1日以前筹足12万5000元首期工程经费,建院梦想才能实现。目前距离这个目标还差近6万元。

为协助妻子圆梦,杨奕斌负责建院计画的统筹、募款等工作。他说:「许多人到非洲当义工,都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一想到自己的生活和当地人比起来是多么优渥,就会想出许许多多的主意要帮助他们。但离开非洲之后,大家回到自己忙碌的生活中,助人的冲动就会淡化,真正付诸实行的人少之又少。虽然是自己的老婆,但我必须说,凯琳的执着让我非常敬佩。」

「希望医疗中心」计画详情可上网hopehospitalcu.org查询。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